Friday, January 11, 2008

我是大衛_黃姿純


「我是大衛」這本書是我在大一時接觸到的一本書,當時這本書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於是我打算再次翻閱這本書,分享我的感覺。提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是大衛」或許你已經知道,可者讓你感到陌生,但若是提到多年前的一部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人對這故事的內容有些印象。
故事的開始是在一個集中營裡,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猶太人,這也不是一個描繪集中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衛,由於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從小即被關在集中營裡,過了12年與世隔絕的生活,讓他不懂得笑、不懂得愛、不懂得什麼是自由,然而卻在一個契機下,藉由一名男子的協助,使他逃離了集中營,而對於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的他,只知道協助他的人,要他逃向北方,一個名叫丹麥的國家。於是,大衛便從薩隆尼卡開始一路到哥本哈根,展開了一場歐洲大陸的漂泊之旅…。
在這場旅途中,大衛開始接觸人群、面對社會,在與外界隔絕多年下,大衛即在這場旅程中,經歷了一連串的冒險,過程中,他曾經感受孤獨、感受恐懼,卻也感受到愛和希望,而在與外界的接觸下,更使他面對自由、面對生命也面對自己!
在這個故事裡,闡述了很多的概念,探索一個孩子,如何因為被囚禁的生活,而變得不會笑、不會表達和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感。就如同書中人物對他的描繪「有人打碎了他的靈魂」。而由他對於肥皂的珍惜,面對外在大環境的危險的應對,我看到的是一顆小心翼翼尋找自我,以及探索世界的心。令人心疼的是,大衛從小的生長環境,讓他在面對社會人群時,比起一般在自由意識下長大的我們,還要困難,但卻也因為他從小即被與這個世界隔離的結果,讓我們更能單純的體會,剛與外界和人群接觸時,心境的轉變和感受。而令許多人驚訝的是,大衛小小的年紀,居然會說話和思考到許多嚴肅的問題,對於這點的解釋,或許有些人會直覺反映在大衛特別的遭遇上,但是我們或許更該思考,是否是我們從來沒有正視過孩子會思考的事實?我們是否曾用心聆聽他們的話語?如果忘記曾經也是一個學生,那就可能是一個好老師,那我們是否也忘記了,我們曾經也是個以單純的心思索的孩子呢?
每個人對於這本書的理解不同,我認為這是一本描繪青少年探索世界的書,作者以第三人稱的敘述,細膩的描繪創造出大衛這個敏感而善良的角色,而旅途中心竟的掙扎和轉變,不正就是青少年在剛接觸外界時,心靈上的感受嗎?
正如作者所提到:「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小孩子對書的熱情明明能比大人還要多,卻只得到一大堆無傷大雅的消遣娛樂,沒有足夠真實又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可以閱讀」。所以這本書被評為中國時報2005年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但是除了推薦給青少年閱讀之外,我覺得這也是適合尋覓孩時純真、善良的思維的家長或是成年人看的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充滿驚險的冒險故事,作者更透過大衛使讀者看見自己最原始單純的心。不管你是因為小說還是電影而接觸到這個故事,我都推薦可以來看這本書,因為在電影裡頭,感動人的可能是大衛的遭遇,而透過文筆的描繪,我們更可以有深度的了解大衛的思維,走入大衛的內心世界、走入孩子的世界,也走入自己單純的心。

作者簡介
  安娜‧洪(Anne Holm),1922年生於丹麥,曾任文字記者。本書1963年一出版就在丹麥暢銷,同時陸續被翻成多種語言流傳各國,並得到多項文學獎的肯定,至今已常銷四十多年,卻是歷久彌新。近年更被改編成電影〈中文片名《送信到哥本哈根》〉,打動了世界各地影迷與讀者的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