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單戀_宋冠儀

  單看「單戀」這個書名,你是否有個錯誤的刻板印象──「啊,反正又是一本刻畫青春與愛情的小說」;然而,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它是本情節緊湊的推理小說,而且結局也跟「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八竿子打不著。
  可是若要這麼像自然組紀錄實驗一樣──「你,就是一本推理小說,成分就是命案發生、情節緊湊、結局出乎意料……」,似乎又顯得草率。的確,它有殺人的情節、有將近三四百頁抽絲剝繭的推理過程;到中間還爆出了個交換戶籍的陰謀;最後有人死亡有人犧牲。推理小說該有的高潮迭起它可說是色香味具備。

  可是那些卻似乎都不是重點。

  當初會受這本書的吸引,書背的文案「我是男人,為何被禁錮在女人的軀殼之中?」和封面上的插畫是最主要因素;用淺紫色幾筆簡單勾勒的人形之外,又用深藍色勾勒出人形,框住。雖然是簡單的插畫,卻一針見血地劃破了文案所要表達的深意。
  這就是隱藏在緊湊的情節、精密的推理之後,作者想要與我們共同探討的,究竟,「What “man” is?」「What “woman” is?」這本小說透過許多因為不同因素而受性別所苦的人的口中,讓我們去思考這個課題。

  末永陸美,一個優秀的田徑選手,一個真性陰陽人(即身上男性與女性性徵,兩者皆具備),從小被以女孩的身分養大,自認為是女生,可是田徑總會卻以她身上會自然分泌男性賀爾蒙,因此跑得比一般女生快而拒絕讓她參加比賽。(因為她會因此打破女子田徑紀錄)
  中尾功輔,一個正常的男子,卻不符社會期望地入贅有錢人家女子。
  一個聲稱開明的丈夫西脇哲朗卻試圖讓妻子理沙子懷孕,以作為不讓她衝刺事業的羈絆。

  最重要的,即是日浦美月,本書的要角,用一般社會道德的眼光去審視,即是所謂的性別認同障礙者;她生在一名女性的軀殼當中,卻自認為自己是男性。她在大學時代愛上自己的好友高倉理沙子,卻不得不在悲壯的心情下與理沙子暗戀的人,西脇哲朗上床……「總之,我當時心想,若要將男人的部分從我心理逐出,就得和QB(西脇哲朗)上床。」(p.150)對於自認為是男人卻擁有一副女性軀體的日浦美月來說,跟QB上床是一種不得不去做的儀式,她必須要透過這樣的一個舉動去全面扼殺心中的男性自覺,讓自己死心,以一個女人的身分活下去,不得不。後來日浦美月透過相親結婚生子也是帶有同樣意味,她試圖要符合社會的期望,全面撲殺男性一面的自己。
  然而,她卻失敗了,過了幾年,她還是拋家棄兒地出走;施打男性賀爾蒙,用鐵管刺傷自己的喉嚨,讓自己得到跟男性一般的低沉嗓音。「如果能得到男人的身體,任何事我都肯做。就算會縮短壽命,我也在所不惜。我要訂正造物主所犯下的錯誤。」(p.40)
  可是,就算這麼做,日浦美月卻仍然迷惑。或者說,不管她扼殺了她男性的一面或者女性的那一面,她都會因而煎熬,仍然無法從性別這個議題解套。就如同BLOO的老闆相川冬紀所言「我認為男人和女人的關係,就像是梅比烏斯環(∞)的正面和反面。……心想是正面而往前進的話,不知不覺間就會繞到背面。換言之,兩者是相連的。這世上的所有人,都身處在這條梅比烏斯環之上。沒有完全的男人,也沒有完全的女人。……應該不能用身體是女人,內心是男人這種單純的說法一語帶過。」(p.297)換言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帶有男性跟女性的成分;日浦美月也是,「她既是Woman也是Man,同時具有雙重性別的身分,只不過因為她的男性自覺被壓抑了,因此她只意識到要爭取這方面的認同自由,卻沒有真正地完全正視自己的內在。」(p.499)沒有意識到爭取了自身男性自覺的認同,卻相對地壓抑了自身的女性自覺。
  
  因此,「單戀」這個書名帶著幾個深意;而不是可以用一般人口中的暗戀、單戀那麼簡單地一語帶過。
  第一個即是日浦美月所說的……「沒關係啦,我了解。反正一切都是我在自我滿足,演獨角戲。這就叫永遠的單戀。不過就算這樣,這對我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永遠的單戀啊……哲朗覺得自己能夠理解那種心情。明知沒意義,卻無法不執著的事物──誰都有這樣的存在。(p.154)因為身為男性卻被禁錮在女性的軀殼裡、因為身為女性卻被禁錮在男性的軀殼裡、因為同時兼具男性與女性卻沒有一個適當的軀殼可以容納這樣的自己……所以他們對於某個人的愛戀就只能是一種單一方向的愛戀,永遠的單行道。
  另一個即是小說的最後所提到的,「如果我們無法意識到性別真正的本質,我們的愛是否永遠只可能是一種單戀──單一性別對象的戀愛?只能愛上對方靈魂中的男性或女性,而永遠都無法是完滿的?」(p.500)因為我們就只能選擇扼殺自己的男性自覺,作為一個完全的女人,去愛上另一個完全的男人;或者選擇扼殺自己的女性自覺,作為一個完全的男人,去愛上一個完全的女人。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法。

  這就是這本推理小說抽絲剝繭的最後,所遺留給我們的,一齣W/M的悲劇。

作者簡介:
  東野圭吾,一九五八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電力工程系畢業。一九八五年以《放學後》獲得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一九九八年以《秘密》獲得第五十二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二○○六年《嫌疑犯X的獻身》獲得第一三四屆直木獎和第六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
  作品風格廣泛而多變,但都不脫寫實範疇,這讓他的小說往往比別人的作品多了一分可信性。早期小說多半鎖定在精巧的謎團上,近期作品則關注到人的內心,致力發掘人生活的無奈與希望。

Friday, December 29, 2006

賀賀蘇達娜_鄭宇涵


  • 一、作者簡介

    • 吳心怡,前奧美廣告公司創意總監。從事廣告工作十年,得過許多 國際廣告獎項,例如坎城廣告獎、紐約廣告獎、芝加哥廣告獎、GRAND AWARD等等。白天是創意人,晚上是作者。
    • 參與過很多新品牌的推出,幾項成功的作品包括「茶裏王」、「左岸咖啡」、「奇異果」等等,屢屢為商品帶來市場佳績。
    • 著有《女‧巫們‧WOMAN》(大塊)、《菊兒胡同六號》(大塊)。

二、內容簡介

  • 那是一個被中國歷史忽略的朝代,名叫弗朝。
  • 弗朝是一個非人比人多的朝代,只有皇室與各級官員以及家眷是人,其他都不是人。但弗朝絕對是一個正常的朝代,鬥爭、生死、愛恨情仇、內憂外患,一個也沒少。
  • 在弗朝裡,最重要的人物不是任何人,而是賀賀蘇達娜。
  • 賀賀蘇達娜是指「賀賀」和「蘇達娜」,是擁有同一個身體的兩個個體。賀賀是男的,日落之後才出現;蘇達娜是女的,日出之後才出現。兩個人個性和喜好截然不同,賀賀喜歡「人」,蘇達娜喜歡「非人」;賀賀喜歡熱鬧、四處交朋友,蘇達娜則孤僻淡漠不喜歡被打擾。
  • 弗朝皇室為了解決許多難解的問題,因此常常需要透過弗朝唯一具半人半非人身分的賀賀蘇達娜。
  • 賀賀蘇達娜是由一個一個單元的小故事構成,彼此各自獨立又具有關聯性。取其標題共分七本書:殺人玉、二十二門、接龍、瓜葛、喜禍、戰、弄玄虛。

三、書評內容

  賀賀蘇達娜,我在發現它並翻開讀完前言,就無可抑止的衝動把一本本細細讀完。他就這麼樣的一個故事,看似淡淡輕輕柔柔的一點,卻韻味無窮,有無以言喻的魔力攫住我的心。
  書裡的每一則故事都有其令人深思的點,看似虛構的故事,表面上或是鬼怪、靈魂、命運或人心作崇,但內在搬演的莫不是嫉妒、猜疑、貪婪、報復等種種欲望的原型。
  在舊有的物體之外,作者總是能夠創新的提出新的詮釋、新的意涵,超越原本物體的實際層面開創出新的境界。我非常喜歡這點,在閱讀時總會想到,啊原來也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呢,每一個看似平常的物體,在賀賀蘇達娜一書中都變的活靈活現,擁有自己的意義。
  在故事裡,每一個物體,或稱之為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識,或是時令的「冬」、或是器物的「刀劍」、或是方位的「南方」,在故事裡都是像人一樣思考著,可能會罷工,可能會鬧脾氣,這樣的擬人化,在書中比比皆是,讓弗朝像活著一般生動。對於這些擬人化的無生命,我想或許不是他本身想表達什麼,而是以觀者看它是什麼,他就呈現什麼。我們平常看事物時不也是如此嗎?同樣的事物,千人看起來便有千般意義。如果能夠以自己本身以外的角度來看,說不定那是個完全意想不到驚奇呢!賀賀蘇達娜的故事中就經常給人這樣的想法。
  很喜歡的一篇是「琵琶袖」,衛尉在皇宮深處撿到一把刀和一對雙劍,刀劍上血跡斑斑,到底,血跡從何而來?衛尉開始了尋找、調查的過程。
  原來,那原是一把想成為劍的刀。
  「刀認為……劍比刀好?」衛尉問。
  「於是便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奪取劍氣,練劍法,甚至誤以為贏過劍便能成為劍。」「刀贏了劍,也還是刀啊!」「不論輸贏都還是自己,不是任何人!」賀賀說。
  「刀,不必成為劍。刀,最高明的時候,是身為刀的時候。」蘇達娜下了結論。
  藉由「刀」的想法帶出「人」的思維,說的是刀,我看到的卻是人。
  明明是刀,卻想成為劍,就像人總常會欽羨別人甚至想著如果能成為那個人有多好,殊不知自己之所以為自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地方,好好的做自己的時候,才是最能發揮所長的時候,就像刀一樣,就像羨慕著蜻蜓的無彩翼的蝴蝶一樣。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有著發人深省的體悟,他以擬人、出人意表的結果出現,更令人字句愈嚼愈有韻味。
  書中充滿著「換個角度想」、「眼見不一定為憑」「事物沒有絕對」的精神,讓我看了更能以不同的角度包容、尊重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慣,在看到每個事物時,能試著以不同的觀點面對,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發現呢!
  在文筆方面,作者的描述魔幻飄渺,鉅細靡遺又精簡俐落,意象豐富,揉合了中國文化傳說和金剛經,又攙入了自己的創意,使故事擁有傳統的內涵又不落窠臼。情結方面,故事短小精練,餘韻無窮,看似獨立又環環相扣,十分耐人尋味。

四、佳句摘錄

  • 刀,不必成為劍。刀,最高明的時候,是身為刀的時候。
  • 「何掌恭敬有什麼可怕的?」
    「斷人手指還不可怕?」
    「不和氣比較可怕」賀賀笑著說。
  • 真話,如果不知所因,不明所由,才是謎。但不是虛謎,因為真話所說的內容是存在的。
  • 因為夜裡點睛就像龍正閉目養神,不會因為一點睛就過量而刺眼。當天亮時,龍醒,睜眼,順時而恰當。
  • 即使了結了上一域的身分,下一域的身份,也不是任何日者或幻術能控制的。
  • 每個人都有自己,自己對自己而言,是靜的,當然用自己定位,用自定位,不論多久遠,多老,都能回到自己。

五、延伸閱讀-奇幻文學

  • 荻原規子<空色勾玉>系列
  • 夢枕貘 <陰陽師><幻獸キマイラ>系列
  • 小野不由美<十二國記>系列
  • 九把刀<獵命師傳奇>
  • 可蕊<都市妖>系列
  •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說>系列

點子學_吳誠璿


點子到底從哪裡來?
為什麼有人點子這麼多?
有什麼祕訣可以想出更多點子?

《點子學》為您解答這些問題,而且讓您了解——不管年紀多大、擁有什麼技術、職務或訓練——如何更快、更容易想出更多點子。


本書的作者,美國廣告界知名創意大師─傑克福斯特,在這本經典作品之中,告訴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智,讓自己隨時隨地變成一個點子王;如何讓心中的小孩和幽默感幫自己想出更多點子;如何開發好奇心、觀想目標、檢視思維、結合不同的素材,無視於被拒絕的恐懼,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創意。

作者一開始將開門見山地先告訴我們,「什麼是點子?」。因為如果不知道點子是什麼,就很難想出如何更容易得到點子。接下來將告訴我們如何優化創意心智的八個訣竅:尋找樂趣、創意傾向、集中心智、更像小孩、集結材料、鼓起勇氣、檢視思維和學習結合。最後,作者揭示捕捉點子的五個步驟:定義問題、蒐集資訊、搜尋點子、忘了它吧、付諸行動,讓你想出好點子來解決問題。

本書的作者以許多親身經驗,加上幽默詼諧的語調,一一來揭露點子發生過程的神祕面紗,一步一步地驅逐每個人對於想點子的焦慮,讓讀者慢慢地在無形中調整自己的心智狀況,優化自己的創意心智,把自己的心智調整到「點子狀態」,並讓它持續一輩子,而並非偶爾為之。

創意看似天馬行空,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卻提出很多有趣新奇的方法及例子,試著讓讀者改變對於點子的觀感以及想不出點子的懼怕,讓人開始以從未想到的新觀點去看事物。作者說:「點子不多也不少,正是舊元素的新結合。」試著去將我們已知的概念,以新方式結合在一起,把複雜綜合成令人驚訝的簡單。譬如,古騰堡把硬幣壓鑄機和榨酒氣結合成印刷術;達利把夢與藝術結合起來變成超現實主義;牛頓把潮汐與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結合得到地心引力。這些,都正是將兩個舊元素出奇不意地結合,成為一個全新而有意義的整體。

除了教人以新觀點看事物,作者要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想出點子,想出點子,一切都會值得。別怕點子不夠好,世界上沒有所謂不好的點子,我們永遠都可以想出另一個,甚至更好的點子。最後,最重要的是把點子付諸行動,對自己諾許實現自己的創意,並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它讓人能夠樂在其中;而讀完後,它可以讓人變得更有創意,讓人試著開始去改變一成不變的想法,跨向不同的方向,在生活中尋找多些樂趣,使自己以更新奇、更滿意的方式去思考事情。如果你需要更有創造力的話,請帶它回家吧!


作者簡介
傑克˙福斯特(Jack Foster)

十八歲時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他想出把他的週薪支票拿來抽獎的點子,只要花五毛錢就有贏得27.5美元的機會。第一週他淨賺六美元。第二週他從抽獎收到五十三美元時,他上司發現這件事,並且命令傑克把錢退給每個人。然後炒了他魷魚。從此以後,傑克不斷嘗試一些不會讓他被炒魷魚的點子。大多數時候他都能成功。因緣際會下,傑克在四十年前進入廣告業,擔任文案撰寫人,此後便一直點子不斷,曾為數十家公司製作廣告,包括三花(Carnation)、馬自達、香吉士、美泰兒、ARCO、第一聯美銀行(First Interstate Bank)、艾伯特森(Albertson’s)、奧瑞達(Ore-Ida)、鈴木、丹尼斯(Denny’s)、環球製片(Universal Studios)、諾斯若普(Northrup)、Land Mcnally 、史木基熊等。傑克在洛杉磯博達華商廣告公司(Foote, Cone & Belding)擔任創意總監十五年期間,這家公司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廣告公司。他也贏得數十項廣告獎賞,包括獲洛杉磯創意俱樂部評選為「年度最佳創意人」。

閱讀推薦
《獵熊─狩獵夢想與現實的8個方法》
《2006動腦創意指南》
《腦力發電--打開創意的開關》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紫牛-讓產品自己說故事_施培緻

在一片大草原上有一群的乳牛,同樣是黑白相間雖然是在視野寬闊的廣大的平野上,因為重複的高相似性感覺不管是幾頭乳牛看起來都像是只有一頭,然而,若是其中出現了一頭紫白相間的「紫牛」呢?眾人的眼光頓時會被全數吸引過去。

在行銷學的概念裡,一項成功的產品就代表著一頭引人注目的紫牛,作者塞斯.高汀Seth.Godin認為應該要讓產品自己說故事,以代表性的地標為例,不是想到義大利才想到比薩鐵塔,而是看到比薩鐵塔就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比薩鐵塔已經具有足夠的代表性能夠傳達出義大利國家的形象,而做產品、做廣告行銷希望的就是能做到這一點。

作者利用七十個短篇來介紹、加強紫牛的概念,其中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行銷概念即是「創新」,『做為一頭紫色乳牛的元素,就是必須是”卓越非凡”』,因此為求創新,產品或是產品的公司扮演的就是一種領導人的角色,而領導人的特色之ㄧ就是難以追隨,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領導人總是帶頭做卓越非凡的事,但是也因為他們已經做出了創意、做出了不一樣,一但這個效果被認同隨之被效仿之後,頂多也只是東施效顰,效果大減又如何能做到相同的卓越非凡呢?

除了產品的創意是重點之外,本書提到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噴嚏者」作者利用詼諧的字詞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傳神的連結在一起,打噴嚏是一種自然反應為何會跟產品產生關係?因為噴嚏是一種傳播的行為,透過會打噴嚏且願意打噴嚏的消費者,產品才可能被成功的傳遞進而創造良好的商機,而為何會有噴涕者,這又是另一項重要的概念,這代表你的產品創新、具有吸引力,一但一群消費者被某項產品所吸引且產生信任感後,各自打出噴涕,產品的傳播影響力自然可觀。

作者利用日常的舉例將複雜的概念簡單、幽默化,市場、行銷也可以依著這些簡單概念開始試著跨出新的一步,即使是行銷門外漢或是一般大眾也可以被帶進這樣基礎又新穎的概念裡。此外,紫牛不僅可以在商業中創造商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被善加利用,紫牛可以使自己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必需持續地督促自己前進、思考,讓大腦運轉、讓思路轉彎且更為廣泛。紫牛,不僅是商業牛更可以是一頭增加生活樂趣與競爭力的自然牛。


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A Moveable Feast)_許嘉麟

「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到巴黎,你的心裡就會永遠帶著那一個盛宴,不管你有多老,那盛宴永遠會在你的心中!」
這一本書,是海明威在得諾貝爾獎之後,那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帶著他第四任的妻子回到巴黎,然後住在麗池酒店,而令人驚訝的是-服務生就抬來兩箱東西說:「海明威先生,你已經二十年沒回來,可是我們在地下室找到這兩個皮箱的東西,我們檢查裡面是你二十年前在巴黎的草稿。」,海明威看到這兩箱草稿很感動,想起她跟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生活的日子,而動筆寫下「流動的饗宴」這本書。
因此,他就這本「流動的饗宴」變成海明威最後的遺作,因為他得諾貝爾獎之後,好像被詛咒一樣,再也沒有寫出東西,就只有寫出這本「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根據送回的手稿,他懷念起他在一九二一到一九二六在巴黎的生活,尤其是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其實是一家很夢幻且偉大的書店,而且歷史上不會再有。書店主人叫做蘇菲亞,蘇菲亞總是幫助一些流亡的作家或幫作家出書,像大家都知道的喬哀思的「Ulysses尤里西斯」。而海明威在那時沒錢的時候,她會借他錢。此外,還會幫他代收郵件,因為他沒有固定的住址;並且提供場所讓他在寒冷的冬天坐在有暖氣的寫作。他就是在這個書店跟丁香園咖啡館,寫下他的諾貝爾獎作品。
在「流動的饗宴」可以看到海明威在六十歲的時候一個追悔,他結過四次婚,可是他在這一本書裡面想起他第一任妻子的情景,他說「我多麼希望我在愛著她的時候,我就死去。」他也記錄了許多當時他在巴黎和許多作家之間的關係和情誼,像寫「大亨小傳」的費茲傑羅。而書中所寫的巴黎更是個充滿著文學及文化之都,那時的巴黎不像現在如此的商業化,在海明威所走的路線裡,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20是紀初在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的故事,及巴黎這個美麗的城市適合孕育出這些作家。
心得-
巴黎,這個每個女孩在年輕時都將其列為畢生必遊的都市。在海明威的筆下更凸顯她的獨特及人文氣息,而並不是只有明牌及咖啡。如果到巴黎,沒有看過海明威「巴黎的饗宴」,我們不會看出巴黎有多美,看不出它的歷史,嗅不到文化的氣氛。書中所說的莎士比亞書店更是一個歷史上的夢幻書店,但是,它真實存在過的。海明威與莎士比亞書店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對於文學,有一些憧憬,有一些熱愛。也因為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讓他們的名字可以藉由文人的筆一代代流傳,讓後世的人知道文學的力量及美好和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友誼。
而從這本書中更可以看見海明威的寫作功力。他在寫這本書時已經60歲了,距離他在巴黎生活的日子已經過了40幾年;當然,他的年紀也從20幾歲的默默無名、窮困的年輕小夥子,轉變為一個全身是併,並且在寫作有瓶頸得國際知名作家。但是,這本書沒有一個老態龍鍾的影子,讓這本書充滿著二十歲年輕人的活力。可說是海明威的「海式新聞體」寫作法的呈現,因為這本書就是60歲的記者海明威在報導20歲的文壇新秀海明威。他選擇以現在進行式書寫他在巴黎的生活及當時對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就不再以過去完成式去干擾它。這樣的寫作功力是多麼深厚啊!
最後,就如同書中最後一張的標題-「巴黎的日子永遠寫不完」,那是因為巴黎總是值得眷戀。這裡寫的是早年的巴黎,海明威很窮卻很快樂的日子。他寫的景已是巴黎的地標,所交往的人更大多數成為日後世界文壇重鎮。就讓我們跟隨海明威年輕時的足跡,一一去探訪巴黎那與文人息息相關的事、物,讓我們去分享巴黎在海明威心中的饗宴,並加上自己的那個盛宴,讓這兩個盛宴合而為一,永存在我們的心中。提起行囊,在塞納河畔說Bonjour吧!

作者介紹-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延伸閱讀-
巴黎,我愛妳!
Paris,Je t’aime艾蜜麗
二O年代:頹唐的巴黎盛宴Found Meal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Recipes and Anecdotes from 1920’s Paris蘇珊.羅德莉格.韓特
那兩年,我們全家在巴黎吳俊賢、陳敏慧

古老陽光的末日_許嘉麟


「不要只坐在那兒,行動吧!」
在古老陽光的一書的序的作者約瑟夫皮爾斯的女兒就質問他說:「有一個瀕臨絕種的動物,還依然在被屠殺當中,可是她爸爸-做為一個學者,也只能夠看這個新聞,然後寫一篇有關的文章,做不了任何事情。」「你只是坐在那兒!」-他女兒對他說。
在這本書中「不要只坐在那兒,行動吧!」這樣的概念一直被反覆不斷的提醒著。作者首先先點出地球在人類的肆意掠奪下,是呈現怎樣的情形。為什麼書名叫做古老陽光的末日?古老陽光是什麼?何謂末日呢?
古老陽光就是指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人類最重要的兩個能源,一為煤炭,一為石油,煤炭跟石油都是幾億年前的森林、動物,被覆蓋下去以後在土裡面,那些森林、動物的成長是因為陽光的關係變成能源。末日則是因為煤再過大概十幾年二十年就沒了,然後石油再過三十五到五十年之間,全世界的石油就全部抽乾了,所以這些經由古老陽光所形成的能源在人類近3、4百年的使用下便會化為烏有。但是,當人類在消耗這些古老陽光時也就是在消滅自己,那是因為我們(及所有其他生物)乃由食物所構成,而實務乃以陽光為唯一的能量來源。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有大量的陽光與水,才有豐富的生命形式。因此,我們是由陽光構成的。而當這些古老陽光被人類消耗殆盡時,人類將會很悲慘,因為如果缺乏能源,人類就會為了擁有資源而打仗,使的大量的人類死亡。
在說完古老陽光的末日的意義及地球在當下被人類掠奪的現況後,作者要我們去從新思考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作者點出,我們會做出與自然環境玉石俱焚的行為並非來自科技;飲食、傳播媒體中的暴力而是乃至於文化-我們世界的看法。而我們所要採用對於世界的看法就是來自古老原始部落與大自然生活的方式。古老原始部落他們並未擴張或摧毀世界,縱使他們有機會可以取得多餘所需的資源,他們卻只取自己所需的,而與大自然永續的生活著,他們的生活是永續的,沒錯-但不一定是舒適的。
最後,我們還能做什麼?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我們知道資源回收、生育控制、拯救所剩不多的雨林、冷融合的發展、對石油的不再依賴及無盡的電力供給也救不了這個世借;唯有改變我們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產生實際、有意義且持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自然會引導我們開始控制人口、拯救森林及減低消費。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做,不僅是要有實際的作為,還要有對自然環境好的想法。這樣一來,我們的地球才能永續存在的條件。
心得-
這本書並不像坊間其他有關環保議題的書一樣,總是告訴讀者要做哪些事情才有辦法救地球;反而是強調人類改變對地球及自然環境的想法是我們最重要的事。因為在一講到環保,其實跟在歐洲一樣,一定會傷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然後大家就會說人死光好啦,讓那些不重要的動物全部都活著,我覺得人常常會做這種很極端的思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不是大家都活著的想法。所以,由此可見,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多麼重要的事,因為只有想法改變,我們才會去做對地球有益的事。
當然,不可以只是光說不練。我們不應該等到小女孩天真的言語對我們當頭棒喝,我們要有所作為,不要只是坐在家哩,對著從報紙、電視、網路等傳播媒體所報導的生態災難,感到可惜,但可惜完卻又繼續坐在家中,以為環保或保護生態的事是自己做不來的。就如同一篇文章所說的一樣:「我不能做所有的事,但我仍能做事,既然我不能做所有的事,我也不會拒絕去做任何我能做的事。我們所能給予這個世界最大的禮物就是將我們的恐懼、疑惑、夢想、希望化為行動。」謙外不要想自己的力量太渺小就不去做事,”我僅有一人,但不容忽視”
作者介紹-
湯瑪士‧哈特門是美籍的作家、國際演說家、教師與精神治療師。時代雜誌曾專文介紹他的著作,他亦曾擔任過記者、編輯,目前與其妻居住在美國佛蒙特州。
延伸閱讀-
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瑞秋‧卡森
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李偉文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_施培緻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遇見他們才真的活過。」~~~

這是在本書封面上所出現的一段文字,對於人生,作者用了很簡單的與他人相遇來代表他的意義,奇妙的是,配合上本書的書名,要如何得知這項意義,答案是---在死後的天堂。
主角艾迪是一個遊樂場裡的維修工人,生活平淡且單純,即使是複雜的機械故障,艾迪用一貫的冷靜來處理它,對艾迪來說,或許生活不會再有多大的起伏了吧!直到他解救了一個差點被失控的遊樂器砸死的小女孩,艾迪的世界開始因不凡而轉動,即使,他因此而死亡……。

本書的開始就是以倒敘的手法描述了艾迪的死亡,這一整篇故事其實就像是一場電影的播放,在人生中的各個場景中總是人來人往,與他人相聚又分離;萍水相逢但卻又互不相識,從來沒有人思考過自己的存在,對他人而言,可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
從艾迪身上,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一點點的自己,認為生活平淡無奇,對於週遭的人、事、物可能漠不關心,然而「陌生人,是你遲早會認識的家人。」老艾迪在天堂遇到五個人,在這部不停持續進行的人生回顧電影中,他發現原來自己對於陌生人也是具有影響力的,這五個人之中有一生的摯愛、有戰時的同袍也有不曾相識的人,不管他們在艾迪生命中扮演的是何種角色,是家人也好,是朋友也罷,他們,都曾經是艾迪生命中的陌生人。透過在死後的天堂相遇,艾迪逐漸領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也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兩個看似平行的故事,卻有可能在最無法預測的時間點上,相遇。
透過這本書,即使步調平靜是在緩緩的道出一段生命的過去,作者卻在這份寧靜中訴說著波濤洶湧的情感並且讓人思考不願碰觸的死忙課題,沒人能告訴你死後的世界是如何,死亡是既平凡不過但卻又極具神秘的,透過一種想像,或許我們在死後的天堂將會遇見五個人,這五個人將會是誰呢?我在他們生命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無須猜想,因為只要學會活著,死亡無懼,愛也將與無止盡。


  • 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著有暢銷全球數百萬冊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是要獻給作者的舅舅,這位舅舅就叫艾迪,是一個二次大戰退伍的老兵。作者的舅舅是最初給他天堂概念的人,因為在每年感恩節家族聚餐的時候,他總會說起某天夜裡他在醫院裡醒來,看見那些死去的親人以及摯友的靈魂,正坐在他的床邊凝視著他,並且等待著艾迪,而作者始終記得個故事因此才會以這樣的背景寫出<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著作
    1998.06.26出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04.10.15出版<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 相關英文網站http://albomfivepeople.com/

Monday, December 25, 2006

醜聞筆記_何健豪


不是介紹一本書的心態,這本筆記原是出自芭芭拉的好意,卻再最後受到了用心的質疑,在友情、愛情、親情都面臨壓力的希芭眼中,這是最後粉碎她的力量?兩個女人該如何走下去?對不起,作者也沒交代清楚,只是輕描淡寫的交代完畢,卻是這中間意想不到的轉折,留下值得討論的爭議點。
希芭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康納利,甚至有了進一步的肉體接觸,最後被控訴為性侵害。報紙的有心喧染下,希芭成了現代版的蕩婦卡門。殊料中間,其實是媒體的穿鑿附會,扭曲了希芭的人格,就如日見沉淪的新聞媒體,一味的創造新聞,卻沒想過不實的新聞是毒藥,更是毀人致死的致命武器。就算只是小小的一個篇幅,卻終究把她推向鎂光燈前,成為眾矢之的。這其中,似乎一絲絲透出一點對人性的失望,對新聞媒體的挖苦,以及一種權力的濫用。看康納利引誘希芭的一段,其後將自身轉化成受害者,不免令人思考,在這性侵害事件的背後,被害人與加害人,有時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角色如此明確。不了解實情的人,容易受到誤導,進而隱藏了一件事情背後真正的誘因,只是針對結果而已。
希芭對這件事情的發生,可以解釋成一種人生的熱情與刺激。也是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要的是一股衝動和反叛,來對抗平凡無奇的生活。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叛逆,只是隱藏在骨子裡,還沒有發作而已!
涉入在這件醜聞的,還有一名教師─芭芭拉。雖然嘴巴上沒有明講,卻隱隱透出對希芭超越友情的愛。這本筆記中,有意無意的摻入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憤怒、忌妒、悲傷、喜悅……,這些人會出現的情緒反應,在兩個人的中間,卻更複雜了。尤其是芭芭拉撫摸希芭手臂的一段,希芭的拒絕其實是間接否認了芭芭拉同性的愛,也就是說希芭本身的叛逆,只是一種反動,而非是真正的外放,也是對友情界線的宣示。只是說來可笑,當希芭一無所有,唯一可以依賴的人,卻也只剩下芭芭拉。雖然是朋友身分,卻又互相依偎,耐人尋味。
除了希芭和芭芭拉外,內中也影射了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的衝突不平等。就如芭芭拉到希芭作客,希芭的丈夫言語中,無意間透露出的優越感和輕視,暗示了上層階級,憑藉著自己的優勢,以言論或行動來打壓,促成了社會的不平等。不禁讓人思考,階級間的衝突,有時候非是自然形成,而飛人為因素較大。此外還有著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出現,例如男校長對芭芭拉的刁難、希芭丈夫─理查的不平等待遇,甚至整件性侵害事件,媒體醜化女子的形象,都在再清楚不過!
醜聞筆記,不單只是一件女老師和男學生的假愛真性,而是一整個社會,再面對這種事情時,媒體不公的對待、男女平等的障礙、家庭的失和、友情的逾越,該如何來看待人性最為黑暗的一面,需要時間和智慧思考。問題的存在,不是一時一刻,而是已在的偏見附合偶發事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筆記中,暗中揭露了人對所有事物的貪婪,還有人性的挖苦諷刺,絕佳的黑色幽默。現在,該輪到我們接受真實人生的公審,翻開醜聞筆記吧!
(在我看完書不久,意外發現醜聞筆記已翻拍成電影,女主角入圍明年坎城影展的女主角,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簡介
卓伊‧海勒
生於倫敦,為專題報導作家、評論家和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週日獨立報》、倫敦《週日時報》、《紐約客雜誌》、《浮華世界雜誌》、《倫敦書評半月刊》、《紳士雜誌》、《新共和國雜誌》和《時報文學增刊》;目前為倫敦的《每日電訊報》撰寫每週專欄,因而榮獲2002年英國「年度專欄作家」新聞獎。1993年後遷居紐約。

推薦書單:
追風箏的孩子,木馬出版。

林先生的小孫女,木馬出版。

灰色的靈魂,木馬出版。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_陳盈芝


第一次知道TIPPI這位小女孩是在公車電視上,當時就被能和動物交談玩樂的她所吸引,也很羨慕她。後來在圖書館偶然看到這本書,騎著鴕鳥享受陽光和風的洗禮的TIPPI,讓我決定好好欣賞這本書,更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這12歲小女孩稚氣簡樸卻寓意深遠的話語。

TIPPI,一個法國小女孩,1990出生於非洲的納米比亞,從小跟著拍攝野生動物的父母在叢林野外生活,因此結交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朋友。TIPPI說大象阿布是她的哥哥,當她坐在牠的頭頂時,沒有比這更快活的事!這讓我想起小學五年級的我,也去過泰國騎大象,但當時不但不是坐在大象身上,還是已經為遊客建好的舒適座位;坐在上面不但沒有享受快活的感覺,還戰戰兢兢的怕會跌下來。同樣是小女孩的我,卻沒勇氣和動物相處,實在讓我佩服TIPPI的不害怕!
對TIPPI來說,害怕多沒出息,害怕這東西是要去戰勝的!和這些動物相處,絕對不要害怕,但永遠要小心!通常都是動物怕人不是人怕動物,動物會兇只是想自衛,而不像人時常兇的莫名奇妙,所以動物都是來自好人堆!如果能了解動物,知道什麼事情是不該做的,和動物就可以交朋友,且不用害怕!和小獅子睡覺、和花豹一起玩,天啊!這怎麼想像,去動物園玩的我們,不但要隔海觀望動物,更是一再警告再警告不要觸碰不要餵食怎樣的,能這樣安心的和野生動物享受快樂時光實在是我們這些都市人難以想像的事情!

一般來說鄉下孩子都極度嚮往城市的生活,個個都拋棄家鄉北上來都市生活,而TIPPI卻有不同的見解,對TIPPI來說,非洲才是她的故鄉,回到法國的她,煩惱都跟著來,在納米比亞只要擔心生活習不習慣,從來沒有不順心!她甚至喜歡別人叫她「蒙格利族」小妹妹,意思是野生的孩子,因為她生活在非洲,遠離城市,野生動物就像她的家人一樣!一般來說被他人說自己是野生的孩子只會勃然大怒吧!其實我自己是很羨慕那些從小有在鄉下生活過的孩子,常聽別人說或看到書上說在鄉下抓蚱蜢、爬樹、小溪玩水的生活,都讓我這個從小長在都市的小孩很嫉妒,感覺自己沒有童年,好像同年就是要在田裡在水裡打轉的,而我是在磁磚上翻滾,沒有和大自然生活的我,對動植物都不懂,更害怕接近昆蟲,養蠶寶寶都會呱呱叫的我怎麼和把變色龍當好朋友的TIPPI相比呢?

另外,TIPPI也說「皮膚的顏色根本不算什麼」,她說自己血管裡流的是非洲人的血,只不過皮膚是白的罷了,討厭種族主義的她,把自己融入非洲的生活,因此才能跟當地的各族人打成一片,甚至和不接近白人的「布須人」相識,參與他們的節慶,誠心的和他們交往,不需要言語交流就能成為好朋友!我覺得TIPPI真是很成熟的女孩,不以自己是白人為傲,也不會鄙視生活貧困的生活方式,穿著和當地人一樣幾條布,學習他們的各種生活技能,經歷各種不同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幸運,有這種機緣又能好好把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TIPPI說經歷冒險是生活幸福的秘訣,這句話真是有道理,能勇敢冒險才能有多采多姿的生活!

此書除了TIPPI和動物的交流外,更告訴我們要愛惜動物,懂得看到動物的美,保護動物才能使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有機會享受和動物生活的時光,最近在上生態保育的自己,了解到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看到很多瀕臨絕種的動物,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我們的地球,也期望自己雖然沒有鄉村的童年,但未來的日子,能更多踏出戶外,接觸美妙的大自然!


作者簡介
  法國女孩Tippi,一九九○年出生於非洲納米比亞,活潑頑皮的雙子座。從小跟著拍攝野生動物的父母在叢林野外生活,也因此結交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朋友。她把大象當哥哥,他們常常一塊兒踮著腳走路,她是怕踩到硬泥團弄痛腳,大象卻是怕傷到她。不只大象,她還和鴕鳥共舞,和獅子同眠,與獵豹嬉戲,和狒狒四處爬樹、換奶瓶喝奶……動物帶給她歡樂、驚險、幻想,以及皮肉之苦。她從來不害怕,只知道要小心,因為動物雖然不凶惡,可是比較好鬥。Tippi純真開朗,想要有個夢中情郎。她勇於冒險,從舉止到想法都充滿「野性」。她也有點兒好強,受不了別人幫她拿主意。她愛爸爸媽媽,愛她的非洲朋友,也愛非洲這塊神奇的大地。Tippi說,這本書是要獻給她的變色龍朋友萊昂的,結果很意外的發現,全世界的人都像萊昂一樣愛上了這本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已經翻譯成英、德、日、中等文字,在二十九個國家發行,有些版本銷量已經超過一百萬冊,成為一本兼具科學與教育內涵的全球暢銷書。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手斧男孩_高詠茹


人類對生命會產生疏離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脫離了生命的真實原始狀態。
  
試著回憶一下自己的人生,有多少天自己曾感受到無聊乏味或是失去目標,多少段的歲月讓你覺得,活著像是一塊已經咀嚼了千萬次的口香糖?是因為覺得生活中一切都理所當然因而心生厭倦、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試想如果有一天你所認為的一切理所當然瞬間全部消失,那麼平凡的東西將會變得值得珍惜..
  


這是我看完手斧男孩之後得到最深刻的一個啟示,手斧男孩是在敘述一個13歲的少年布萊恩因為父母離異,在家人安排下暑假要搭乘私人小飛機去見爸爸,而飛機在加拿大上空突然故障駕駛又心臟病發,而後飛機墜落森林,小男孩卻大難不死,一個人憑藉一把媽媽給的手斧在加拿大原始森林中求生的故事。原本物質豐裕的一個吃漢堡長大城市小孩,如何在隨時都有危機的森林中生活,克服飢餓、寒冷、寂寞、絕望、甚至是動物的威脅,而布萊恩為了活下去,漸漸從一個都市化的小孩,逐漸轉變一個原始人類自身所擁有的許多求生本能,大自然的一些變化都能感官敏銳的判斷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城市小男孩變得更加堅強,可以承受更多的威脅、寂寞與黑暗。父、母親離婚所造成的陰霾也隨風而逝,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就是-活著,獨立生活了54天後,因為他的勇敢探索到殘骸內搜尋可用物品,小男孩最後靠著飛機殘骸裡的無線電發出訊息而獲救。
  
看完這本書會有很多震撼,會讓人連想到湯姆‧漢克主演的那部片子同樣是因飛機失事墜落於無人之境,而把小男孩的際遇套在自己身上,同樣都是在城市長大,如果有一天卻墜落森林,要面對的挑戰跟心理調適真是無法想像,作者筆法寫實白話,讓人會覺得是真實故事而深陷其中,就像是看一個男孩成長一樣,他的堅強和敏銳讓人佩服,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用心活著,即使是在荒蕪冰雪中也會找到樂趣,困難度過了就是天堂,過程中更能讓人成長,不要害怕面對孤獨,可以恐懼因為無法控制但是不要恐慌因為於事無補,享受生命、珍惜所有、堅強面對,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活得更快樂。

作者簡介
 
Gary Paulsen蓋瑞.伯森(Gary Paulsen, 1939~),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先後當過卡車司機、獵捕人、導演、演員、歌手、水手、工程師、農夫、教師,也曾經淪為酒鬼。現定居遠離塵囂的森林,專心從事寫作,是美國聞名而多產的作家,從西部小說到家用維修,各類題材應有盡有,絶大部分取材自他個人的實際經驗。至今出版近200本書,已有十多種譯文,在各國都備受青睞。他不僅是「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圖書」榮譽榜的常客,《手斧男孩》﹙Hatchet﹚、﹙Dogsong﹚及﹙The Winter Room﹚三書更獲美國知名大獎「紐伯瑞獎」肯定。

延伸閱讀

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
手斧男孩2:領帶河
。手斧男孩3:另一種結局
。手斧男孩4:鹿精靈
。手斧男孩5:獵殺布萊恩

白色城堡_李麗儀


  《白色城堡》──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著作,探討了身分認同與文化差異的理念、東方與西方的接觸(這裡提及的“東方”以及“東方主義”,意指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文明,和遠東的中國無關),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圖上有著顯然未知的部分。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令作者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評論說︰「一顆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爾漢‧帕穆克。」

  作者出生於伊斯坦堡,一座由歷史遺跡和陳年往事構築而成的都市。現實中的伊斯坦堡,橫跨歐亞兩洲,城中遍佈古老帝國的遺跡,族群混合,宗教多元。歷史中的伊斯坦堡,交織著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希臘帝國、君士坦丁的羅馬帝國等等的陳年往事。然而,帝國的輝煌已經不在,橫亙在土耳其面前的,是擁抱西方還是擁抱東方的重大抉擇。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啟動,似乎說明土耳其選擇了西方的懷抱。

  在《白色城堡》中,故事是以17世紀作為背景,敘述一名年輕的威尼斯學者,在乘船從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的途中,遭到土耳其船只的攻擊,並且被俘虜送往伊斯坦堡。在這個城市,他成為土耳其人霍加──小說中另一主人公──的奴隸。霍加是蘇丹身邊的諮詢者,在宮中不斷力爭上游的人,他的外貌神似這名威尼斯學者,也受過高等教育。他想與他一模一樣的「我」(威尼斯學者)身上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聆聽威尼斯的生活細節的描述。從中了解關於西方的文學、科學與工藝等一切事務。

  在對西方的理解過程中,起初是好奇,繼而是向往,然後是恐懼,企圖透過強迫「我」以及其他西方人自述醜行來貶低西方疏解自己的恐懼。作者藉以敘說當東方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時而感到的恐懼,害怕失去自己,自己本身的文化。

  之後故事的發展演變成這個威尼斯人與霍加愈來愈難以分辨,不只是因為他們的外表,還有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而在這同時,霍加認識到,他所依存的生活和文化終將臣服於西方,於是,他為蘇丹進行了一連串計畫,陳述自己對東西方命運的認識,勸誘蘇丹贊助他發明新的武器以在將來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這一新武器類似坦克的鋼鐵怪物發明成功,並被運到帝國遠征波蘭的前線,但在圍攻書名所稱的「白色城堡」面前陷入泥濘,毫無用處,宣告失敗。霍加選擇了逃離土耳其軍隊,與「我」交換人生。作者在此也留下了一道謎題,關於兩人身分的難解之謎。而筆者覺得最後意味著當兩種文化融合為一,因而無法分辨異己,而失去了自己該有的文化。當兩種文化相遇時,弱勢族群的文化必會受到主流文化所影響,而逐漸的消失無蹤。

  作者的小說都是以「東西方的交匯」所帶來的極端後果為主體。在這一主題之上,小說呈現出萬花筒式的結構和隱喻。帕穆克之後又出版了《黑書》、《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紅》和《雪》等作品。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並曾在紐約客居三年,自一九七四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一個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沈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一位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生長文化交融之地,養成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一位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般文化交匯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他數度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念書,卻在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近來,他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庫德族的問題有沒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伊斯蘭的相關討論,他嚴厲地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有時候他蓄意地提出問題,有時候他刻意壓抑;他時時關注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是社會的問題,一如他的小說人物。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第七條獵狗_李堃瑛

第七條獵狗」為大陸作家沈石溪所著的動物小說,由十則短篇故事組成,分別以狐、牛、猿、鳥、狗、熊、貓、鼠等動物為故事的主人翁,並不時以人做為陪襯,有時為旁觀者,有時亦主導整個故事,將人與動物間一來一往的挑撥試探、爾虞我詐、甚至互助互愛、犧牲奉獻,交織成一篇篇精采動人的文章,開展了讀者的寬廣視野。

作者根據他在雲南多年的親身經驗做為寫作背景,身為一個知青,隨著當地的獵人好手出入山林,深入了解西雙版納野生動物的世界,因此方能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篇章。而他的小說亦維持著他一貫的風格,以最寫實的筆觸,將現實的殘酷毫不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有人形容他執著一枝「緩緩留著滾燙岩漿的鐵筆」。

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雖以「動物」為主體,其故事主軸卻往往少不了人類,多是描寫人與動物間的互動,獵犬、獵鷹們總是忠誠,為主人勇往直前、不惜犧牲性命,展現高貴的情操,野獸們面對大自然嚴峻的考驗,揮灑無數血汗以求生存,呈現豐沛生命力的可貴,而貴為萬物之靈的人們卻總是展現心機深沈的一面與自私自利的本性,透過此種角色設定和劇情描寫,使動物和人類形成強烈的反差。

然而,書中雖以動物為主體,但畢竟是以人的角度來寫作,因此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感情投射,往往忽略了動物的「野性」,而加諸許多「人性」用以解釋其行為模式,因此多少與現實狀況有不合理的出入。不過,這畢竟不是自然科學叢書,而是以「青少年」為閱讀對象而撰寫成的動物小說,因此大可不必過度著墨於此爭議。

初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是在民生報每週的專欄連載中讀到,那是筆者小學三年級的事了,距離現在十二年的時間,在這段期間,筆者幾乎收藏了所有他在台灣出版的動物小說,每一次的重新閱讀都像展開一趟新的旅程,永遠不會煩膩、永遠也不倦怠。在當時,他的文字對於一個小學生毫無疑問是不容易消化的,然而當仔細閱讀、反覆咀嚼字句行文間的珠璣後,便不會受制於艱澀的文辭修飾,反能體會其中之精髓與作者想傳達的教育意義,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1952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畢業赴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插隊落戶。當過水電站民工、山村男教師、新聞從業員。在雲南邊疆生活了十八年,娶一妻,育一子。1984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八○年代初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已出版500多萬字作品。所著動物小說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充滿哲理內涵,風格獨特,深受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Friday, December 15, 2006

落葉歸根_張馨云


嚴君玲是中國歷史洪流中的灰姑娘,出身豪富之家,卻因出生不久生母即亡故,從小飽受繼母及兄姊的歧視與凌辱,在無止無休的恐懼與孤獨中成長,但她堅毅樂觀、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終於在英國成就了自我,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找到了幸福。


嚴君玲女士,與其說她是中國歷史洪流中的灰姑娘,不如說她是醜小鴨。灰姑娘有神奇的仙女教母幫助著她,但醜小鴨卻是在同伴與家人的嘲笑聲中發現自己的美,然後回到屬於自己的天鵝群中。

藉由「落葉歸根」這本書,嚴君玲女士娓娓道出了她坎坷卻又堅毅的人生。我想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她應該是非常痛苦的吧!因為這樣不堪的過往,還有甚至連長大都一直無法找到歸屬的童年記憶,不是能說忘就忘的。雖然書本的結尾是這樣說的,「生命就這樣繞了一圈,從始點走到了終點,千江入海,落葉歸根,我感到靜宓安寧,和平愉快。」我對這句話還是深深感到質疑,畢竟能如此看開的人真的不多!

在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背景所深深吸引。十九世紀末的上海,繁華的通商口岸,英、美、法在此各自劃定了租界,這些曾經是歷史課本裡生澀難懂的文字,一躍成了活生生的影像在我面前展開。但越往後看下去,這個故事真正的主軸—發生在嚴君玲女士家裡的故事,更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嚴家是真正的商業之家,作者的爺爺、姑爸爸(爺爺的妹妹)和父親都是成功的商人,可稱的上是富豪之家。作者的母親在生了她之後,不幸因為產褥熱過世,留下了五個孩子。當作者文中那個冷血無情的母親以繼母的身份來到這個家中時,她把丈夫前妻的孩子(作者之上有大姐、大哥、二哥、三哥)各個視為眼中釘,爺爺、姑爸爸也讓她看不順眼。因此在生了一男一女之後,她除了對自己的孩子極度的偏心,也接管了整個家中的大權,這個家變的像她一樣,光鮮的外表下暗潮洶湧。更讓人心寒的是,對待丈夫前妻的孩子,她用盡方法分化他們,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脅利誘,使的這些孩子不得不擺脫手足之情,彼此陷害,只希望自己不要成為繼母高壓統治下的犧牲者。很不幸的,作者在這場鬥爭之中成了階下囚,原本該是美好的童年也成了恐怖的惡夢。

如果不是文中的字字句句都那麼恐懼沉痛,我們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做母親的一身貴氣,天天在家中宴請賓客,但對丈夫前妻的孩子,連上下學的一毛車錢都捨不得花,甚至把這可憐沒娘疼的孩子送進了跟孤兒院沒兩樣的寄宿學校。嚴君玲女士,一次又一次的嘗到被家人出賣的滋味,所以她把自己投入了一本又一本的文學作品中,這或許是一個改變她人生的機運也或者是一種充滿孤獨的無奈。在一個機緣下,她參加了劇本創作競賽得獎,開啟了她的新人生。她有機會出國深造,踏入醫學的領域之中,也開始體會愛情的美好。

看到這裡,我覺得這本書除了她想讓我們看到的堅毅樂觀、不屈不撓、奮發向上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其實有很多部份是無奈又沉痛的。作者在矛盾中成長,她想掌握自己的人生,但很多的事卻是為了討父母親歡心而做;她用心營造一個和諧家庭的假想,但其實這只是她一個人的願望。我覺得她就像醜小鴨,這個家不是她真正的歸屬,在這裡她得不到認同,而在努力與摸索之後開創的那個家,才是讓她落葉歸根的地方。我不能說我真的體會她的處境與心情,但至少從書裡,我得到了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

▼ 作者簡介
嚴君玲,二次大戰初期生於天津,長於上海,逃難至香港,在英國倫敦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1964 年移居美國後於加州行醫。1997 年她的自傳體小說《落葉歸根》出版後,一躍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華裔作家,目前專事寫作。

▼ 其他著作
守株
Watching the Tree

這是嚴君玲繼《落葉歸根》之後第二本著作,嚴君玲在《落葉歸根》中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調,娓娓道出她的成長故事,在台灣都吸引了許多讀者,在美國也是暢銷書。在新作《守株》之中,嚴君玲另闢蹊徑,挑選了守株待兔、否極泰來、回頭是岸等耳熟能詳的十一個成語,把她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及她個人生命歷程與這些成語的感應融會在《守株》之中。她以敏銳的觀察力剖析中國文化的種種內涵,從佛教、易經,寫到食物、醫藥和風水,論述行雲流水,其個人經驗是最佳註腳。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忘記憂愁的地方_張如瑩


  「阿里山為什麼會美,是因為它有個秘密,你永遠找不到答案。」
  導演李鼎和台客徐君豪繼前一本書「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之後再一次的摩托車之旅。
  阿里山是個美麗神秘並且吸引人的地方,以「忘記憂愁的地方」展開,阿里山的部落裡,山美、達邦、特富野、來吉、奮起湖、隙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屬於那個部落的故事。台客和導演用簡單的筆觸和照片記錄著到過的地方、見過的人、受到的感動,「簡單」,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在這趟旅程中,充滿著原住民的堅持以及某種單純的智慧。
  聽著老天爺的回應,互相尊敬,尊敬老人,尊敬大自然…,這就是鄒族人簡單的格調。對於自己居住的這一塊地的堅持,對於靈魂的信念,連賣一個便當或是一塊火車餅都有自己的執著,離開了家鄉的人或是在阿里山停留的外人,都對這地方存在很深的感情。

  「長年待在都市的我,終於知道山裏的人為什麼不用下山了。」這是台客在書中對於在奮起湖森林吃著摘下的樹蕃茄寫下的感受。這這本書中,看到了很多認真生活的樣貌。在都市生活的人並非無法過這樣的輕鬆簡單生活,但常常,我們都忽略了很多很簡單的事物帶來的一點小小的滿足。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旅行的夢想,不一定要為了什麼目的,不一定要到什麼遙遠有名地方,只要讓心用心去感受,到哪都會是一趟很棒的旅程。不管是這本書或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吸引我的除了透露出來的很簡單又值得思考的思緒,再來就是那股認真旅行的態度。我們或許受到很多的限制,時間、工作、金錢…等,但如果有機會放自己一個自由的時間,就真的該好好地去感受一下這個世界,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只要用心就行了!


作者簡介:

*李鼎
  1970年出生於台北,小學四年級因為陪朋友參加一次廣播電台講故事遊戲,獲得當時深具影響力的廣播從業者─『白銀』女士的青睞。從此,便開始擔任廣播主持人及配音工作。同一時期也擔任『台視兒童合唱團』的主唱。
  大學聯考再度因陪伴同學一起參加『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考試,意外考上,並與『臨界點劇象錄』共同即興創作『白水』一劇。此後開始於國內外展開為期一年的小劇場表演,在校主修編劇及表演。
  畢業後,擔任過廣告及紀錄片導演、綜藝節目總策劃、頻道創意總監、音樂頻道節目部監製,並連續兩年以頻道廣告作品榮獲三座國際promax廣告大獎的金、銀獎。
  1997年開始,陸續於北京與大陸第五代導演,共同發揮創意行銷的作品於電影、廣告、唱片、出版中。從此展開以飛行里程紀錄生活的工作歲月。
  2004年,為了買父親最懷念的一碗湯,開始與『台客』徐君豪,在台灣展開為期半年的採買旅程。
  李鼎目前的職業身分,包含創意行銷、導演、作家、平面攝影……等等。這些工作內容使他不斷地來往於世界的主流城市,創造具有影響力與感染力的作品。
  很想找個某人就此安定下來,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願。

*徐君豪
  1973年出生於台北。
  從小就是全永和跑最快的小朋友,出生於運動家庭,打蹣跚學步起,就與所有體育活動畫上等號。
  21歲那年,進入台北輔仁大學,考上國家級游泳教練及體適能教練。 當時曾指導過的學生便已超過3000多人,並以教練之收入,擁有自己第一台汽車。
  23歲成為學校柔道代表隊,在一次練習中,不慎腳踝韌帶斷裂,結束選手生涯。
  24歲因為好玩拍攝『水涵養』飲品廣告,開始模特兒生涯。
  27歲以體育學系『食品營養』的經驗,接觸生化科技產業,成為目前所重視的『財富第五波─生化科技』的寵兒。並擁有了一台跑車及二台重型摩托車。
  30歲那年,擁有了第三台重型摩托車『直線加速之王』。
  31這年,想找一個人一起給生活多些改變,與導演李鼎開始一場騎重型摩托車之旅,開始一連串為心愛人買菜的旅行。
  32歲之後,他想,還要找人繼續旅行下去。

  兩人的旅遊文學,也是處女作──《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在2005年被文壇譽為「一種難以定位的新文體出現」,並且榮獲當年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推薦書」,以及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年度百大──「最佳休閒類圖書」。2006年更獲得「兩岸十大好書」之榮譽。


相關閱讀:
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

相關連結:

台客與導演的網站
http://taike.biz/#
大塊文化部落格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com_blog.asp?blogId=28

24個比利_張家瑋

二十四個比利

「威廉‧密里根是美國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犯下連續搶劫及強暴重罪的威廉‧密里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 - 比利的本名)遭警方逮捕後,最後卻獲判無罪。在調查過程中,比利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毫無記憶,也因此讓他的律師及心理醫師發現他是明精神分裂者,這在當時對美國社會引起相當大的震撼。人格分裂者對轉換成其他人格時的行為沒有記憶,同時每個人格從個性、智商、特徵甚至性別、種族和年齡都可能完全不同,轉換成不同人格時,其表現、舉止也就會完全不同,這也是仍有許多人不認同比利是人格分裂者的原因,他們認為比利只是個演技精湛、狡猾卑鄙的騙子,企圖以人格分裂為由逃避犯罪的代價。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在無數次與比利的面談後,以記實小說的方式,揭露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多重人格者的世界。

因為幼時創傷導致人格分裂的比利,一貫性的意識被剝奪,數度企圖自殺,精神被迫壓抑,從書中的字裡行間,我看到他的人生充滿悲傷、憤怒與孤獨。
比利轉換人格的時機,經常是當他遭遇挫折而想逃避的時候,可能是危險、哀傷、痛苦、寂寞…等,而這些也是人生必經的挫折,比利與一般人最大的差異在於,他的人格會遺失其他人格的記憶,於是我不由得想到,這也許意味著一個擁有自我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承受」吧!我們都經歷過想要逃避,痛苦或哀傷、憤怒的時刻,甚至也有自己表現得「似乎換了一個人」的時候,但是無論如何,經歷過的一切,包括情感,都會在腦海裡留下記憶與思考,並建立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這也是我從比利的故事中感觸最深刻的一點,掩蓋傷口只會使狀況更惡化,只有面對痛苦,我們才能變的更堅強。

關於作者
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1927年生於美國紐約。在布魯克林學院修完心理學之後,曾擔任雜誌編輯、時裝攝影等工作,繼而擔任高中老師,期間,即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1959年首次發表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初試啼聲即榮獲「雨果獎」,1966年有以長篇化之《阿爾吉儂的花束》獲得「星雲獎」。
1972年後,在俄亥俄大學擔任英語與小說創作課程的教授一職,進而朝多重人格寫作的領域邁進。
1980年發表《第五位莎莉》,81年發表《二十四個比利》。
作品雖然不多,但已紛紛被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其中的《二十四個比利》於1994年拍攝成電影。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則在1968年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里夫‧羅伯森更因該片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

Thursday, December 07, 2006

紙牌的秘密_黃可欣



* 挪威世界級作家喬斯坦.賈德,繼《蘇菲的世界》後又一小說鉅著。
* 全球23種語言版本,德國狂銷近百萬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英國、日本、美國相繼出版後也立即成 暢銷書。
* 1990年在挪威出版時,同時獲得「挪威文學評論協會獎」及「文化部獎」。
* 2004年 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西方當代
*「《蘇菲的世界》以故事說哲學,而《紙牌的祕密》則以童話寓言來詮釋世界和人的意義。在豐富有趣的童話情節中,人們不知不覺被帶進了當代詮釋學及語言學裡。《紙牌的祕密》不僅是講哲學,更是優秀的文學創作。喬斯坦˙賈德愈來愈精采了。本書以小寓言說大寓言,甚至整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個寓言,而人就在自由與命定、真實與虛幻間扮演著自己的解碼人。那就是紙牌裡永生的小丑,小丑是意義的創造者,他掌握了生命通道的鑰匙。《紙牌的祕密》已可列入經典作品之中。」--文化評論者 南方朔
*《紙牌的祕密》,採取一種故事中的故事的手法,讓真實的和傳說的兩條故事線相互指涉,讓人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一本充滿豐富想像力的哲學書,它一再告訴讀者——活著真好。--作家 小野


一、作者介紹:
  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arder於西元1952年出生在挪威的首都奧斯陸。他的父親是校長而他的母親是兒童圖書的老師和作者。在唸奧斯陸大學時,攻讀斯堪地納維亞語言及神學。其後十年,在芬蘭教授高中哲學,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挪威世界級的作家。
  
  他善於與青少年對話,是說故事的高手,能將高深的哲理用小說的形式,以簡潔明暢的筆調敘說,處處扣人心弦。  在1991年著「蘇菲的世界」一書,就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版權已賣出三十幾國,橫掃全球書市,更進一步躍升為享譽國際的大家,其著作甚豐,其中「紙牌的秘密」與「蘇菲的世界」,堪稱姊妹作。

二、書內容介紹:
  全書共分五部,有五十三章,結構猶如一副紙牌,每一章由一張紙牌代表,並包括一張丑角牌。在故事主軸的發展過程中,穿插許多虛幻的情節,並藉此引發許多哲學思考;有時出現在父子的對白、有時是男孩內心的獨白,有些是長篇大論,有些卻點到為止,甚而未曾明言,只是隱含在故事的情節之中。虛實交錯,以父子對白為實,故事中另有故事為虛。
  
  本書的主角小男孩漢斯‧湯瑪士和他父親從挪威出發,前往希臘去尋找離家出走的母親,美麗的媽媽為了尋找自我而出走,跑到希臘的服裝界去當模特兒。父子在前往希臘的旅途中,在巧妙的機緣下,遇見了小矮人送給漢斯一個放大鏡,並勸他們父子夜宿阿爾卑斯山下的杜爾夫村,他們繞了一大圈的遠路才到這小村莊借宿。山中小村很無趣,父親沉迷於紅酒(一直有酗酒的習慣)。漢斯則百般無聊的散步到一家麵包店,被店裡玻璃缸的金魚吸引得渾然忘我。麵包店的老闆送漢斯小圓麵包,裡面藏著一本奇異的小書;這時小矮人送的放大鏡,正好派上用場。
  
  那本小書敘述公元1790年發生的一場海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水手,名叫佛洛德,船翻覆後,漂流到加勒比海的荒島上,獨居五十二年,陪伴他度過漫長歲月,排遣寂寞的是一副隨身攜帶的撲克牌。他每天把玩,卻在某天這五十三張紙牌竟幻化成鮮活的侏儒,每位侏儒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質,活生生從佛洛德的幻想中蹦跳出現實世界。組成四個家族(梅花、方塊、黑桃、紅心),每個家族都有國王、王后、侍從等,他們在島上建立一座村莊,環繞著佛洛德,除了一個侏儒外,他們都無法解釋自己究竟是誰?來自何方?唯一知道奧秘的侏儒,就是小丑牌。正因為其他小矮人愛喝彩虹汽水,被那神奇汽水的美妙滋味,弄得頭腦不清,越來越愚笨。而其中一張紅心A(象徵媽媽,最後也和父子倆團聚)更是逢人就說要尋找失落的自己。  在一年一度的丑角宴會中,每位小矮人講出一句話,五十二句話串成一個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和預言。這個故事在小丑的引導下,讓小矮人看到真相,原來他們是水手幻化出來的。生氣的國王決定毀掉戲弄他的老水手和小丑。老水手於是死去,小丑逃離魔幻島跑到現實生活中(便是送小男孩放大鏡的侏儒),而整座島嶼毀於內訌,一切結束,所有的侏儒變回撲克牌。魔幻島的故事繼續傳承,紅心A(小男孩的媽媽)終於找到回家的路…。

三、佳句摘錄、共鳴感想:
  作者費盡心思將抽象而枯燥的哲學思想用童話冒險故事的方式呈現,希望哲學也一樣可以進入大家的生活,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思想,期望我們具有思想創造的能力、正視有關生存的根本問題,而不單只是渾渾噩噩過生活。
  
  本書中,丑角扮演關鍵的角色,他是「局外人」,旁觀者清,因此比起庸碌活著的侏儒們看的更清楚人生的真相,並體認人生是一場有趣的冒險。用紙牌的形式,作者將這層意涵使用的活潑生動,我們人生中,不過也就像每天不知為何而忙碌、為何而存在的侏儒一般,做著自以為重要的事。彩虹汽水就像華而不實的世界,它眩惑我們的感官,減低我們對於生命的探詢慾望,麻痺我們該有的靈敏知覺,讓一切變得順其自然,不用問為什麼也可以活的很好。
  我們缺少心如明鏡的赤子之心,看看孩童們那雙事事好奇、極欲探索世界的雙眼,多麼誠摯、多麼真實,我們的眼,早已被掩蓋、被蒙蔽而不自知。丑角不斷向他的同胞們提出有關人生的問題,鼓勵其思考、靈活運用其腦袋,彷彿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卻也像每個看透一切的孤獨者,丑角、蘇格拉底,他們都必須承受知道命運的懲罰,他們必須接受世人、侏儒異樣的眼光,愚蠢的侏儒不願意改變、不願意看清真相,寧可撲殺思想的先知者,多麼悲哀!仔細想想,我們的人生也否就是一串丑角而後最終成為每個紅心、方塊、梅花、黑桃?這是我們的宿命嗎?其實心中的那個丑角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承認、願不願意看清的問題罷了!
  
  作者將書中的關鍵者丑角,設定為永遠不會死、永遠不會老的意義何在?他就像我們心中永恆的小孩,不會老去不會死亡,不會像外在軀殼那樣的沒精打采,應該是飛騰跳躍、生命力旺盛的。  我們可以閉上雙眼,拒絕面對人生根本問題;也可以趾高氣揚自以為明白所有人生大道理。可是這樣的壁壘分明並不會幫助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我們依舊停留在原地,不知道宇宙的奧秘、不知道生存的精義;何不學學丑角,既不桀傲不馴亦不冷漠看待世事,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懂,永遠不會放棄探尋真相。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為什麼不選擇痛痛快快、積極活一場,而要這樣庸庸碌碌到終老?最怕的是,把週遭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以及世故的矯情,那生命將逐漸枯威凋零,枉費一個美好綺麗的人生。

* 我正要開口向爸爸要冰淇淋,他卻說:「本質上,我們只不過是有生命的樂高玩偶罷了。」

* 如果真有上帝,而這個上帝創造了我們,那麼祂一定會把我們看成虛假的東西。我們成天說話、爭論、吵架,然後訣別、死亡。你明白嗎?我們自以為聰明絕頂,會製造原子彈,會用火箭把人送上月球。可是,從沒有人問過,我們到底是打那兒來的。我們認為只是碰巧活在地球上,如此而已。」

*「天文學家若是發現另一個擁有生命的星球,大家都會感到非常興奮,可是,我們對自己的地球所具有的神奇,卻視若無睹。」

*丑角牌跟其他牌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梅花、方塊、紅心或黑桃,也不是8或9,國王或侍從。它是局外人。它跟其他牌一塊被擺在一副撲克牌中,但它毫無歸屬感。因此,它隨時可以被抽掉。沒有人會懷念它。

*「你的任何一個祖先,能夠平平安安長大成人的機率,只有幾十億分之一,威脅他生命的,不單是黑死病而已。幸好,你所有的祖先都能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儘管他們經歷過種種天災人禍,儘管那個時候嬰兒的死亡率非常高。當然,他們難免生過病,但都熬過來。漢斯,從某個角度看,你跟死神擦身而過的次數,多得無法計算。你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經常遭受昆蟲、野獸、隕石、閃電、疾病、戰爭、水災、火災、殺人犯和各種有毒物質的威脅。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最近這次世界大戰,在納粹佔領挪威期間,你那個身為德國軍人的祖父若是被挪威愛國志士殺死,戰後你和我都不會出生囉。這種情況,在整個歷史中不知發生過幾億次。在戰場上,每回敵人射出一支箭,你的出生機率就會減「少許多。可是,漢斯,你現在卻平平安安的坐在這兒跟我說話!你明白箇中的意義嗎?」

*「人們一旦對『超自然』產生興趣,就會變得盲目。他們再也看不到宇宙間最神奇奧妙的現象-地球的存在本身。他們對火星和飛碟深感興趣,但對時時刻刻在我們眼前展現的人世奧秘,卻視若無睹。漢斯,我不以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巧合。」

*「如果我們的頭腦非常簡單,簡單到我們可以理解它,那麼,我們就會變得非常愚笨,愚笨到我們無法理解我們的頭腦。」

*「…可是他覺得很失望,因為他發現,那些自稱懂得很多的人其實什麼都不曉得。他們也許能夠告訴蘇格拉底,今天的酒價和油價,但對人生的事情卻往往一無所知。蘇格拉底自己承認:他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什麼都不知道。」

*孩提時代,我們有能力體驗週遭的世界,然後,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對這個世界逐漸習以為常。長大,就是沉醉在感官經驗中。…人類真是可悲,竟然會對那麼神奇美妙的人生,逐漸習以為常。長大後,突然有一天我們把「生存」這件事視為當然,不再去想它,直到我們準備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他們屬於蒼翠的大自然,是它的一部分,可是他們並不曉得這點。每一天,他們看著日出月落,吃著島上生產的食物,卻從不曾意識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他們跨出渾沌的境界,變成五官齊備、身心健全的人,後來卻喝了彩虹飲料,一步一步退化成原先的自己。當然,他們還能夠跟我交談,但往往一轉身就忘了剛剛說過的話。只有小丑,至今多少還保留原有的聰慧。紅心么也還沒徹底退化。她逢人就說,他在尋找失落的自己。」

*「漢斯,『時間』不會過去,『時間』不會滴答響。過去的是我們人類,滴答響的是我們戴的手錶。就像日出日落那樣亙古不變,『時間』穿透整個歷史,悄悄地、無情地一步一步蠶食人類的生命。它摧毀偉大的文明、腐蝕古代的遺跡、吞嚥一代又一代的人類。這就是時間的無情威力。它不斷咀嚼啃噬,而我們正好被夾在它的上下顎之間。」…「這兒!」爸爸伸出一隻手指,戳了戳自己的額頭。「這裡面的一些東西,不是時間之流沖刷的掉的。」

*「這是因為我們腦子裡的意象,全都來自柏拉圖所說的『理型的世界』呀。那兒才是我們應該歸屬的地方,而不是在這兒-在這個有如沙箱一般、隨時會被時間之流沖刷掉的世界上。」

*「紙牌遊戲是一種家族詛咒,總會有一個丑角看穿整個騙局。一代又一代,地球上永遠遊蕩著一個絕不會被歲月摧殘的小丑。看透命運的人必須承受命運的折磨。」

*「每天早晨你們出門幹活,但從來沒有真正清醒過。當然,你們天天看到太陽和月亮,看到天空中的星星,看到地面上一切會動的東西,但你們視若無睹。身為丑角的我卻不一樣,因為我是帶著一個缺陷來到這個世界;我看得太深,也看得太多。」


四、喬斯坦‧賈德相關推薦閱讀:

《蘇菲的世界》
《西西莉亞的世界》
《馬戲團的女兒》
《橘子少女》


五、人物關係:

漢斯.湯瑪士:男主角,跟父親一起前往希臘尋找離家出走的媽媽,中途遇見侏儒小丑牌並獲贈小圓麵包書,因而知道魔幻島的秘密,同時成為傳承者。而贈送小圓麵包書於他的正是其祖父。
爸爸:男主角的父親,是德國兵的私生子,挪威長大後來離家出走和男主角的母親相遇而結婚。後來發現送小圓麵包書給他兒子的就是他父親。
媽媽:男主角的母親,投入時裝界迷失自己而離家出走。象徵紙牌中的紅心。
侏儒小丑:從魔幻島逃出來的其中一個。送給男主角放大鏡以方便他閱讀小圓麵包書。
老麵包師盧德維格:1946年,翻越崇山峻嶺,來到瑞士杜爾夫村,遇見艾伯特,聽其講述魔幻島的故事。後來請男主角喝彩虹汽水,又送他小圓麵包書,同時也是其祖父。
麵包師漢斯:1842年,從荷蘭鹿特丹前往紐約途中,遭遇海難。後來定居在瑞士杜爾夫村,經營一家麵包店。並把在魔幻島的親身經歷(遇見佛洛德)說給艾伯特聽。
佛洛德:1790年,從墨西哥前往西班牙途中,他那艘運載大批白銀的船中途莫名沉没,漂流到無名島(魔幻島),從此展開魔幻島與紙牌之間不可思議的故事。
而在52年之後,遇見同樣也是海難生還者的漢斯。

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秋葉原@DEEP_陳映竹

『這條街帶電的空氣,即將孕育出新世代的孩子,

將他們扶養成締造下一個千年歷史的人類』

這可能是第一本以搜尋引擎為觀點而寫成的小說,但是順著網路潮流下去,他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本;秋葉原@deep是一貫傳承石田衣良過去風格的小說,談到石田衣良,就不能不提到一直都是我的最愛的「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在東京相當有其獨特色彩的秋葉原、池袋等地,過去我從來沒有造訪,但是卻因為他的文筆而得以讓我參與當下。


雖然很多書都有提到秋葉原,但是因為這本書少了要美化秋葉原的包裝,所以大家會看到一個美麗、醜陋、和諧與暴力交織而成的特殊都市。石田的書傳遞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價值觀和置身感,一些名家的書在描寫年輕人的部份,多少會有點文學的不真實感,但是石田的書卻是讓你參與故事,他筆下創造的是一個立體的世界。

秋葉原@DEEP是一個描述在秋葉原生活的6人,由一個網路救生員般的網站相遇,進而一起發展出一套劃時代的人工智慧搜尋引擎,在免費的版本流通的同時,也遇到了來自大型網路公司搶奪軟體的威脅;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整個故事的壞人角色,都有日本網路公司活力門老闆堀江貴文的影子,秋葉原@deep也同時揭露了就算是網路時代,真實的搶奪仍會發生在光纖網路上。

不管是池袋西口公園裡的G-boy也好,秋葉原的主角也好,石田筆下的人物個個都鮮明的,像是不真實的人物,因為每個人似乎都有特色的過了頭,但是想想,其實人也不就是由很多怪癖組成的?不變的地方是這些人物和社會的疏離感和不適應感,這群人物在社會中存活,都有許多所謂與「正常」叛離的地方,在自己的體制下去和商業機器去對抗的種種過程,在在都能正中我對現實的不確定感的部份,也讓我思考到在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中的斷層。

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思索的問題,是關於資訊倫理和開放軟體的概念,懷抱讓使用者更好的軟體有人寫,但是仍抵不過大公司的聯合壟斷傾銷,而我們努力捍衛的智慧財產權,其實在致力發展網路、強調資訊平等的情況下,就會犧牲掉創作者的精神,在目前沒有辦法防範的情況下,無怪乎有人會說藝術創作的水平不斷下降中。

如果不是關注於這方面的人,可能會對書中關於付費軟體的觀念、御宅族等特殊用語、搜尋引擎的觀念感到陌生,但是這也是我們圖資人很耳熟能詳的觀念,在網路生活中不能沒有搜尋引擎,但是除了現有的以外,能在對其他發展可能性提出很美好的遠景的,目前還很少,如果真如秋葉原@deep內所創造的,當搜尋引擎都有了自己的性格,會成長、有智慧意識,那到時我們的網路是又有會有什麼變化?我期待著。

作者介紹(撰寫人:新井一二三)
  一九九七年,石田衣良以《池袋西口公園》登上日本文壇,並獲得了該年的「ALL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至今七年,作者以及作品的發展都相當可觀。石田 不停地發表多部短篇、長篇作品,二00三年以《4TEEN》一書贏得了第一二九屆直木獎,乃日本最有權威的大眾小說獎;有目共睹,他是當前在日本最活躍的 作家之一。至於作品,《池袋西口公園》不僅化身為漫畫、電視劇、暢銷DVD,而且發展成系列小說,已經有四本書問世,第五部都在雜誌上發表過了。石田衣良 於一九六0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東京江戶川區出生,從小喜歡看書,學生時代每年看一千本書,也就是每天平均二.七本;從成蹊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以後,任職於廣告 公司,跟著成為獨立文案家;《池袋西口公園》是他發表的第一部小說...(全文)

推薦連結
「搜尋引擎」是未來人工智慧的濫觴?

《電車男與基努李維》

秋葉原@deep電視劇官方網站

御宅族的反撲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活著_邱信一


本書主要是用第一人稱的口吻,以回憶的方式寫成的,樸實而有臨場感。描述一位收集民歌的青年人,遇到一位叫作福貴的老農民,進而聽他娓娓道來他的一生。整篇小說大部分就是在寫他的回憶。故事平白樸實,描寫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中國南方城鎮,大戶人家少爺福貴因賭博弄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真正感人的則是福貴悔悟後為了活下去所克服的種種磨難,以及他和妻子家珍及兒女們所表現出的那股生命的韌性,以及對活著的盼望。

福貴本是一名大戶人家的少爺,成天只知吃喝嫖賭。在一次次的賭博中,福貴輸光了全家祖傳的地,從此以後便開始他艱苦的一生。開始時,他的父親因為打擊太大,沒有多久便死了。他的妻子家珍因為他從前的紈绔被娘家給要了回去了,直到福貴的小兒子出生才又回來。一天,他在給母親請郎中的途中,碰上了國民黨的軍隊,於是便被強制徵招去拉大炮,一去就是兩年,途中生生死死也來去過幾回。回到家時,母親早已過世,女兒鳳霞因病變的又聾又啞。戰後政權輪替,共產黨執政,改以人民公社的生活方式,家珍忽然得了不治之症,整日只能躺在床上,加上那時大飢荒的來到,使福貴一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福貴的兒子有慶,乖巧孝順,擅長跑步。一天縣長的女人產後失血過多,有慶在捐血的過程中,被抽血的人和醫生活活的抽乾了血,就這麼的死在醫院裡。有慶死後,日子依舊,家珍或許是因為求生的意志堅強,竟然在將死之際漸漸的好了起來。他們的女兒鳳霞,美麗能幹,雖有殘疾在生,但終於有個好歸宿,與二喜節為連理,過上了一段好日子。可惜好景不常,鳳霞在生第一個兒子苦根時因產後大失血,便這麼走了。二喜在工作時,也不幸被水泥板壓的傷重不治。剩下福貴與苦根,一老一少,相依為命,不過苦根因為生活實在太苦,在一次吃到難得的豆子時,因一次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撐死了。至終,只剩下福貴一人。

有的讀者認為,活著一書的描寫過於低調、淒苦,從其中似乎看不出有什麼生命力。尤其是作者安排除了主角之外其他與其相關的人一個個的死去,到最後連最小的小孫子也難逃一死,實在是把活著的氣氛壓到最低;不過也有讀著覺得,全書對活著這個動作、意境的鋪陳十分有味道,運用福貴一人從頭到尾唯一一人的存活,反襯出人對於生存下去的所發揮的韌性及忍耐。我認為,全書從前至後內容的確十分平實,除了開頭外似乎就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引人入勝的情結,整篇小說就是敘述著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死亡,直到終了,似乎故事就這樣平白的結束了。但就是這樣看似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鋪張,反而使整篇小說散發出活著的那股堅毅與忍耐,讓我在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時,強烈感受到作者對活著這件事的單純,沒有什麼特別的雕琢,就是這樣以整本書的鋪陳,把活著的味道都散發出來了。作者並沒有特別著墨在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價值等哲學方面的思考,作者只是單單藉著在動盪不安時期的一戶中國人家,描繪出他們活著的彰顯,以及對活下去這件事純粹的追求,很能撼動人內心深處對活著的這份盼望 。

作者簡介
余華,一九六○年四月三日出生於浙江杭州,一九八四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呼喊與細雨》、《我能否相信我自己》等,並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出版。其中《活著》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香港《博益》十五本好書獎、義大利格林札納.卡佛文學獎。

延伸閱讀
《兄弟》、《鮮血梅花》、《戰慄》、《現實一種》、《活著》、《呼喊與細雨》、《我膽小如鼠》、《世事如煙》、《黃昏裡的男孩》、《許三觀賣血記》、《我能否相信我自己》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慢活_何健豪


我不是介紹一本書,而是一種風潮,一種生活態度的改變。試著想想下面的幾個問題:一天二十四小時內,做多少事情才算充實?路上的行人為何走這麼快,而我也和他們一樣?時鐘的誕生,究竟是替我們建立了秩序,還是成功的壓抑我們生活,成為真實的怪物?以上所提出的問題,總有人提醒我們去想想,但日子一久,隨即而來的瑣事,很快淡化了記憶,容易忽略他們的存在。但在這些問題的背後,隱藏了一重要文明病,即是時間症。
從電影的鏡頭來看東京、紐約街頭,到處是人潮湧現,此起彼落的手機聲、馬不停蹄的腳步,還有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甚至不止)的華爾街,我們已經習慣了飛快的速度,若停下來反而有一絲怪誕之感,只要想像自己停在下班時間的捷運手扶梯上,後面的人大概已經抱持著不耐煩的眼神瞪著你,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又如,相信大家多少有看過歐洲電影和好萊塢大片,多數人多半覺得,歐洲電影沉悶緩慢不如好萊塢大片的緊湊劇情來的刺激,於是習慣看歐洲片的人成為多數人眼中羨慕的少數,其實他們只是懂得如何欣賞慢的美感。
當我們提倡慢的文化,總會出現許多的批評聲浪,例如會不會造成工作效率下滑等憂慮。不過,根據調查研究顯現,這些擔心顯然是多餘的。我舉一例子,假設你今天遲到了要趕一重要約會,看到公車來了想要追趕,結果反而不慎跌跤,眼睜睜看著公車跑了,腳還受了傷,連這次約會也得取消。像這種情況,我們肯定會嘲笑這人笨,如果「慢慢來」不就好了,那為何不做?因為慢慢來早已被我們從選擇中刪除。而現在,我們就要把它找回來。
對於慢,不像表面上所講只是減緩速度而已,而是要在速度之中取得平衡,而這種改變需要從心靈想法改變起,進而貫徹在生活的各種層面,悉如工作、學習、飲食、運動、休閒、教育,甚至是性生活上。以性生活來看,電影”命運好好玩”亞當山德勒,為了節省時間去工作,把整整性愛過程濃縮成三十秒,事後卻是一點感覺也沒有,這剛好證明了速時文化的可怕在於,省略了中間享受的過程,那麼整個結果和事情是空洞,且不具任何意義存在,套句話來說就是船過水無痕。想想,有沒有過一整天忙碌的工作下來,一回想才發現好像什麼都記不得的感覺。
除了性以外,飲食這部分也是強調的重點。在人們眼中,法國人似乎是品嘗美食的翹楚,不過很可惜,現在這些法國年輕人也開始屈服了速食店的吸引,甚至連傳統的小餐館,也提供了三分鐘上菜的服務,以配合上班族短暫午休的迫切需要。為了對抗這種快速文化,歐洲慢活動的起源地─義大利,開始倡導享受美時的生活風格,甚至連整個城市的步調都緩慢下來,也就是「慢市」概念。甚至還有美食走廊的出現,都是一種慢活動。慢食除了是一種享受人生的過程,其實也間接在保護環境,假設我們為了求快,而只留下最快長大的火雞,那麼很容易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失衡,以及生物滅種的危險性大大提高。
致力推動這種慢文化的,包括日本成立的樹瀨俱樂部、禪的文化、靜坐、瑜珈,甚至在工作中提倡懶惰的重要。在米蘭‧昆德拉(玩笑的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的緩慢一書中,也提及到了緩慢的智慧。據他所言,緩慢能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進而冷靜的思考,發揮更多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這種能力,不正是我們所企盼達到的目標,原來這麼簡單!
快與慢其實只是速度的詮釋角度不同,「慢活」這本書只是試圖想改變,我們對於以往快速生活的慣性,引領我們注意到緩慢過生活,有其存在的價值。引席慕容女士在聯合報讀書人,所發表的散文「山中發紅萼」所提到的一句話來講:「今天,在這座島嶼上,我們原本是可以像他一樣,靜靜地去學習、工作與成長,如秋日山中的芙蓉,爭發紅萼。」如果你肯慢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其實生活的品質不一定需要金山銀山來堆積,只要有一顆慢活的心,和細心欣賞的態度就行。
慢也可以是一種快,靜中取動,如太極的綿延拉長,或如時間的循序推進。檢視我們自己的內心,靜靜的去欣賞這繁華如夢的俗世,真有說不出的感慨。然而,我寫完你看完的同時,心靜了嗎?決定要體會慢的生活了嗎?去翻翻這本書吧!

作者簡介
卡爾‧歐諾黑 (Carl Honor懌)
  知名記者,目前居住於倫敦。他曾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觀察家》(Observer)、《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與《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等各大報撰稿。「慢活」的理念風靡歐洲與日本,《慢活》一書被翻成十二種語言,全球熱賣,並在四個國家擠入暢銷書排行榜。歐諾黑在義大利為本書蒐集資料時,曾被開了一張超速罰單。他也因為本書的熱烈迴響而感慨「悠閒代言人的角色佔據了我全部的生活」。詳情請參閱官網:www.inpraiseofslow.com

推薦書單:
王盛宏著。慢慢走。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謝忠道著。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台北市:果實出版社(2006)。

相關連結:
慢活官網 www.inpraiseofslow.com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死亡‧奇蹟‧預言_黃俊傑


  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是一個大家都曾聽過,卻又不熟悉的名詞;它似乎是個超自然現象,卻又是真實地存在於人世間的。在這本書中,丹尼‧白克雷,一個曾踏進死後的世界,又重返人間的人,將現身說法,將他的親身經歷與讀者說個明白。
在一九七五年九月份的一場雷雨中,作者丹尼‧白克雷(當時廿五歲)的人生遭逢劇變。在被閃電擊中,感受到短暫而劇烈的疼痛之後,他的肉體死了,但靈魂卻持續活動著,離開肉體之後,目睹著親人和醫療人員圍繞在他身邊搶救著。而後,他經由漩渦一般的隧道,他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天堂一般的地方,在那裡充滿了愛意與寬容,他看見了光靈,他的光雖然耀眼,但卻讓人感到舒服。在光靈的引領之下,他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但他看到的儘是不愉快的回憶,都是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如童年對同學的欺侮、以讓父母悲傷失望而自滿、從事軍事工作造成他國人民的死傷與怨恨。不同的事,在回顧時他成為了受苦的對象,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和恥辱。回顧完後,他坦承他是不快樂的人,非常自我中心而且行為卑劣。在生命回顧中,他被迫觀看了世界上因為他的行為所帶來的死亡與毀滅。作者自嘲:如果罪惡是肥胖,那麼他一定有五百磅這麼重了。但在光靈離去之後,他卻感到罪惡感也漸漸地離他而去…
  當作者得到寬恕之後,他目睹了更令人驚異的現象:117件不可思議的預言,在廿年間,其中95件已經一一實現,如美國總統竟是一位西部牛仔(雷根)、車諾比核變、蘇聯解體、美國陷入經濟恐慌、波斯灣戰爭、廿一世紀是黃皮膚人種的天下,還包括了「一棟一棟高聳入雲的水泥建築就像小孩子堆的玩具積木一樣,剎那間崩垮」,「我記得看到了一大片水」…
  在他被停放在停屍間的廿八分鐘後,他又回到了人世,帶得光靈賦予他的任務-創造能夠讓人們紓解壓力的中心。這短暫的廿八分鐘,讓他以後的人生有說不完的故事…但你以為他被上帝選中之後,此後的人生就一帆風順嗎?錯了,除了肉體的痛苦之外(作者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勉強回到正常生活),經常與朋友談論他短暫死亡的所見,讓朋友懷疑他是不是精神異常了,而逐漸疏遠他;為了完成光靈的託付,使他無暇維持他的婚姻關係,他的妻子終於提出了離婚的要求。但是他不曾感到後悔或怨懟,因為他有更重要使命要完成。
  令人驚異的事還沒結束,在某天,作者發現自己突然有了超能力,他能看透別人的心思,知道別人有何不愉快的過去…
  看完這本書之後,深深覺得死亡不是結束,當然只有極少數人能像作者一樣穿梭於生死之間。最近幾百年來的趨勢,人口是不斷暴增的,一個生命死亡,同時會有更多生命的產生,重要的是,要能尊敬自己,經常行善,如光靈所說的:「你們人類是真正的英雄。所有到地球上的人都是英雄,因為你們做的是一些其他靈體沒有勇氣做的事。你們在地球上和上帝一同創造世界。」我們要更看的起自己,不隨波逐流,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世界;否則世界將何預言的一樣,走向不斷的毀滅與仇恨。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韃靼荒漠_杜依倩


命運,或許只是一場可笑的鬧劇罷了!迪諾‧布札第藉著<韃靼荒漠>,赤裸裸的將荒謬的人生攤在世人面前,感嘆的道出糾結在生命中的荒誕與哀愁。
  卓柯,一位年輕軍官,滿懷著效忠國家的雄心壯志,卻被分派到國境最北方的堡壘_巴斯提尼堡壘駐守,以監視北疆荒漠的韃靼人入侵。巴斯提尼堡壘並不雄偉,圍牆那麼低,也不好看。在這裡完全沒有任何東西能彌補此地的光禿,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喚起生活中的溫柔事物。然而,就像前晚在山谷底時那樣,卓柯著迷似地凝視著堡壘的另一端,一種突如其來的洶湧激盪他的心,他深信著,將會有一場壯烈的戰役,於是,他決定留下。
  然而,日復一日,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等待著一場永遠不會展開的戰爭。敵人不來,邊界的堡壘漸成為一個巨大的枷鎖,桎梏著卓柯的壯志,而一味空轉的機械式的盯睄及操練,竟無聲無息的啃噬著卓柯滿懷理想的靈魂。
  光陰消逝,卓柯用盡一生的歲月等待,希望能幻化出最璀璨的火花,然而最後卻化作無盡的不甘與哀愁,他渴望的僅僅只是一場真實的戰役。終於,北疆戰火聲響起,然而老兵垂矣,年老體衰,屬於他的光輝歲月已逝去,他被迫離開堡壘。回程上,卓柯望著滿天繁星,只得微笑著闔上了眼,繼續著他那未完成的夢。
  <韃靼荒漠>藉著這樣荒謬卻又貼近心靈的寫實故事,點出了人生,終究是一場玩笑。迪諾‧布札第給了我們這樣的隱喻,一位年輕軍官,終其一生在等待,等待著一場勝仗,期待能高奏凱歌還鄉,這就是每個人對生命都懷著那份最單純的想望。諷刺的是,似乎每個人都在駐守著自己認定的那座堡壘,它散發出的懾人的魔魅光采,令人著迷的堡壘一定會有令人期待的事發生吧!
  然而,邊界後的敵人始終不來,日復一日據守在沒有敵人出現的沙場,漸漸消耗了生命意義,不著痕跡的剝拾了在心中最初的夢想,在黯淡中,頹然的毀壞。    
  我們似乎不加思索的就認定了這座巨大的堡壘,就是一直在追尋的幸福;依靠著它,好整以暇的等待夢想被攫取;耽溺著荒涼的景致,卻忘了尋找地平線後的美景,忘了拾起曾經閃過的青春理想,開始面對著平穩安逸的步調,心安渡日。當它磨蝕完了僅存的自覺,最終我們只得黯然接受命運的嘲諷,任由其擺佈。
  或許堡壘並不是唯一禁錮住卓柯一生青春的牢籠,畢竟有讓他選擇的機會,而他卻頑強的任其消逝,一旦與機會失之交臂,便會不可遏止的陷進無垠的人生荒漠。
迪諾‧布札第以其最擅長的魔幻寫實風格的筆調,尖銳的刻畫出生命的荒謬與震撼,同時也透過荒漠背景塑造出當代社會的荒涼與可悲。借助小說的虛構特質,將現代人那份尋找自由的出口,渴望自我實現,卻終究不可得的各種寂寥心境,如幻似真的嶄露出來,間接向世人剖析生命的殘酷與猙獰,更是讓人真切的體認到面對人生那樣的無力感。
  文末,迪諾‧布札第選擇以微笑作為卓柯這位悲劇英雄生命的終結點,為<韃靼荒漠>留下最大的伏筆:究竟哪一種人生才算完美?也或許卓柯並不認為這一連串的荒繆是生命中的錯誤,以微笑正視著自己選擇的人生。這是迪諾‧布札第送給讀者最大的禮物,讓大家在荒漠裡思考著自己所要追尋的人生。
  
作者簡介
迪諾‧布扎第 (Dino Buzzati)一九○六年十月十六日生於義大利北部的貝魯諾市,幼時移居米蘭。父親朱利歐‧契撒雷是帕維亞大學和米蘭博孔尼大學的國際法教授。一九二八年他從米蘭大學法律系畢業。擔任過地方記者、音樂評論版副主編、地方版主編、特派員和戰地記者。 布扎第最擅長也最知名的是他的短篇小說,包括《魔法外套》、《七信使》、《那隻見過上帝的狗》、《六十則短篇》(榮獲史特雷加文學獎)、《神秘小店》等,充分展現了他充滿想像力的魔幻風格。至於《山上的巴納伯》、《老森林的秘密》兩書則為布扎第奠定了『道德寓言作家』的名聲。 而長篇代表作《韃靼荒漠》不但榮獲哈普林.卡明斯基獎的肯定,更奠立了布扎第在文壇的大師地位,也為他博得了『義大利的卡夫卡』的美譽。 布扎第在詩歌和繪畫方面也有著過人的才華,曾發表過詩集,也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他的舞台劇作《臨床案例》,則曾透過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繆的翻譯在巴黎公演。布扎第於一九七二年去世。

延伸閱讀
魔法外套 迪諾.布扎第Dino Buzzoti/著
七信使 迪諾.布扎第Dino Buzzoti/著
一隻寵物的恐怖復仇 迪諾.布扎第Dino Buzzoti/著
那隻見過上帝的狗 迪諾.布扎第Dino Buzzoti/著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跳脫童書框架,潛入閱讀沙龍研討會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33575980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上海王_張嘉閔


品斷一本小說時,可由許多方面來作分析,諸如:敘事筆法、情節、人物性格……等。若是純粹從內容來評論,大抵可分為兩個最主要層面:一為寓意,是透過書中各種元素安排將作者欲表達之道理鋪述出來,如白先勇《梁父吟》中祖父子三代隱喻民國百年來三個世代的差異。其二則為故事性,即情節的安排。好的故事架構寫來一唱三嘆,讀來卻又一氣呵成,叫人不讀不快,如近年相當受歡迎的「哈利波特」。當然,同時蘊含寓意與故事性的小說同樣不少,「上海王」一書是為一例。
  上海,在民國初年時,除了有中國本地的勢力外,同時外國各方租界勢力亦在其中,最繁榮而特殊的十里洋場中,構築起主角小月桂曲折的風流人生。這本書的背景是作者虹影特意呈現了上海一九零七到一九二七年的人文景觀,相當具有懷舊風格,之所以挑選這個最動盪的年代作為背景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這是虹影重寫「海上花列傳」的系列小說,而「海上花列傳」就是一部描寫上海妓女生活與嫖客狎妓生活的長篇小說,因此很自然將故事地點選在上海,同樣以妓女的角色展開故事。
  原因其二是為了紀念虹影自己的上海父親因戰爭而不能回到故鄉的宿願,透過寫小說來完成。在此書後紀中,虹影敘道:「我能讓我的主人公替我還父親的願:在上海長大-冒險、征服、敗跡於上海。」再者,「本想寫一個革命者怎麼一步步成為一個黑道人物,後來發現最可寫的是一個女人,如我的母親。」這些描述中注入了虹影對自己父母親的感情,並透過這份感情把書裡主人翁的性格和際遇寫到入肉裡去,雖然情節安排因而略顯矯情,但卻不能否認無論是角色或背景,此書都實扣人心弦。
  本書的主角是一名女性,小月桂,一開始以妓院丫頭的身分出場,因緣成為舊上海黑幫洪門山堂堂主的情婦;爾後經歷數年艱辛,成了演員,同時再一次成為另一個黑幫頭領的情人;最末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並幫助愛人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然而經過數次歷練後,最有本領與力量的,卻是小月桂本身,呼應了本書書名,成為真正上海之王。故事很曲折,看得出來作者很用心去安排,一環扣著一個環,三個黑幫幫主,其彼此間的關係亦是複雜難分,以小月桂為中心,像是漣漪一般,逐波擴大,卻又條條相連,情節是一唱三嘆。
  雖然故事是要點,但書中有另一點比較吸引人的,便是對民初上海背景的描寫,這本書別具特色的一點,例如位居黃浦江旁的輪船公司要拉顧客的招呼語:「買一張『拉弗里』,送毛巾一條,枕頭一對。」或是對鄉下小調、灘簧的描寫等等,逐一對上海邁向現代化的轉變,無論是建築、民情、思想與戲劇,通通在書中呈現開來。
  主角是女性,在上海這樣動亂的時代裡,企圖揭示女人能對自身尋求注最好的定位與把握機會。小月桂是很聰明的女人,在每一次機會到來的時候,必然會緊緊抓住,屢次置諸死地而後生;另外,書中多次描寫到小月桂與她的男人間的性愛,虹影使用了幻想式的情境來描寫這些場面,毫不保留的大膽筆觸,同樣可看出虹影欲透過小月桂一角來擺脫傳統觀點中對女性的枷鎖。
  「盡可把此書看成是她的『虛構自傳』。」虹影本身這麼說,如此,不只是為父親圓了一個願,同時也是虹影本身想要完成的一個夢,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情份中,揮灑出一個女人能對自己人生的掌握與尋求,因此,可以說這是虹影一個完成自己的夢。「十里洋場,不再只有十里。」這句話不只是對進步快速的上海作評語,同時也是對「上海王」一書作釋:小月桂的命運裡包含了上海的演變,同時也包含了虹影對父親、對母親、和對自己所完成的夢想-超越十里的夢想,橫跨兩代的夢想。

作者簡介:
虹影,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小說家、詩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於重慶。曾在魯迅文學院和復旦大學讀書。代表作有長篇《上海王》、《飢餓的女兒》、《K》、《阿難》、《孔雀的叫喊》、詩集《魚教會魚歌唱》等。現居北京、倫敦兩地。
  三部長篇被譯成二十五種文字在歐美、以色列、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出版,1997年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獲得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被大陸權威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1年評為中國圖書商報十大女作家之首,稱為「脂粉陣裡的英雄」;被新浪網等評?2002年「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 
 


相關連結:
虹影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hongyinghongying

延伸閱讀:
上海系列-海上花列傳/清.韓子雲
     海上花開/落 /張愛玲
     上海之死/虹影
虹影系列-K(英國情人)

Something about music_吳佳典

Something about music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4_music/content1.htm
Music
  毎個人都在聽音樂。又或許說,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音樂。從開門、關門到講話、說唱,生活中每一個部份的聲音,是不是都代表了某一種的音樂,在你的耳朵裡繚繞?我們的一部份與音樂共同存活,因為那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我們回到狹義的音樂裡。
人為什麼想聽音樂、唱歌?
  ─音樂抒發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動。
  林強:「音樂不只是單純的娛樂,其中包含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是對整個大環境壓抑的出口。」
  孫秀蕙:「我的靈魂深處住著一個黑人,他有時吹著藍調旋律的薩克斯風,有時候滿頭大汗的彈奏電風琴,有時候,他什麼也不做,只是激烈的隨著旋律搖擺著。所謂的聽音樂的感覺,就是這樣了。」
  我們欣賞著樂曲的旋律,理解詞句的意義,常常在一首歌裡找到感覺的認同;或許是你經歷的事件,或許是你內心的想法,一點一滴藉由那些音樂表達出來。「就是這樣沒錯,他唱出了我的心聲!」
悠閒的午後,或許你正泡著一杯咖啡享受,一首靈魂爵士襯托你悠然自得的平靜;熱鬧的舞廳,或許你正擺動身軀跳出自信,一首hip pop讓你跟著節奏瘋狂;失戀的夜晚,或許你正抱著棉被孤獨寂寞,一首情歌撫平你被刺痛的心靈。
音樂抒發我們情緒,有時候也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與音樂互動,利用它表達自己,利用它感受生活。
愛情主題曲
為什麼世上的情歌這麼多?因為感情的世界是最微妙且複雜的玩意兒,人的一生總有大部分陷入它的謎思,對它的探討多了,表達也就自然多了。既然一首歌能牽動許多人的情緒與感動,那麼我要表達自己的感情的時候是不是就唱出來讓你知道或讓我自己釋懷最好?隱隱約約的在歌詞中找到真意,不也就是愛情的痛苦與樂趣。談情說愛的過程,一首一首的情歌在兩個人之間展現,從開始的朦朧到其中的熱戀,或許到結束。每一段過程、每一段故事,都有一首歌它寫出了你的心情;或許是你自己的創作,也或許是別人的經驗分享,每個人都在這些情歌裡頭找到自己的似曾相識。
Creative
  音樂是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們不只是用「聽」來找尋認同,我們也「創作」來建立認同。
  怎麼創作?
  安納貝爾:「音樂知識其實並不遙遠,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聲音,都攜帶著情緒的訊息。」
  侯孝賢:「人世間所有的人都很一般,但當你用鏡頭去凝視這個平凡人的時候,有趣的故事就會產生。所以每天的每一件事只是看你要不要去注意它而已。」
  生活,就是你的創作。你的經歷、你的感覺、歷歷在目的一切,就是可以創發的元素。音樂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所以就是表達你的生活。
  雷光夏:「坦白寫出你想的。或你曲曲折折的夢。」「創作靈感來源有時是痛苦的,或得不到的東西。有時是全部的世界在對你說話,或是世界寂靜無聲而你想說話。」
  寫出你最認真的音符、文字,同一份經歷過程,就會有一群同樣感受的人位你的音樂感到共鳴。
  羅大佑:「不感動自己,就不能感動別人。」
  哼、唱、彈、寫,任何人都可以為自己創作,表達自己的心意。即使你不懂樂理、不懂五音符號,只要利用你覺得可以的方式,唱的開心,那也是一種創作。
  雷光夏:「只要自己覺得可以,任何東西都會是好樂器、好的創作開始之支點。」
  這本書沒有整體的連貫性,內容很多,有影像的音樂,有歷史的音樂,有建築的音樂,各種形式的音樂,他不是一本介紹「音樂」是什麼的教科書,而是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這裡,一起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討論起他們喜歡的音樂。
  林強:「音樂沒有好壞,只有你喜不喜歡,你聽了有沒有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題曲,去KTV都有必點的歌,因為那首歌代表了你自己,你認同的自己。
When you read this book, I hope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you like about your music.
NET and BOOKS
http://www.netandbooks.com/
  「書籍,是一種傳統型態的網路。」
  「網路,是一種新型態的書。」
  這樣一個重新探索閱讀,跨越閱讀界限的計劃,因此名為Net and Books──網路與書。  時代從「讀書」演進到「閱讀」,網路只是一種分享的形式,利用網路的傳播性,讓閱讀隨時隨地,而且讀者不只是閱讀者也是分享者。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_黃于恬

「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游泳怎麼會既不安全又不適切呢?游泳明明就是一項健康的運動啊!書名,是最初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這本獲得日本達文西雜誌讀者年度票選最好看的短篇小說裡,有十個不同生活層面、十個在愛裡進退無據的女人,無非就是現代都會女子的生活縮影。每篇故事都是第一人稱,每篇故事都從一個場景開始述說出某種人生狀態,某種情感狀態,感覺很像茶葉從一小皺團慢慢舒展出一種顏色和張度給讀者。每篇陳述每一個主角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時間的想法和感想,有些是尋常生活的片段;有些則是脫了軌的日子,但無論哪一種都充滿了生命力。在這本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說中,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個描述不倫戀女主角心境短篇——<心愛的人快來了>中,一個在雨夜中看書的女人,想起忙碌隨性的生活,和心愛的已婚男人。女主角年過四十,男主角年近五十,兩人交往近十年了。「因為妳是個很棒的人,不知不覺中我一定也會變成很棒的人。」「不過,我們兩個大概都是單純的人吧!面對複雜事情,總適用單純的態度去接受複雜本然的原貌。」描述愛情是一種習慣;單純地愛著。一場不倫之戀,沒有令兩人倍感壓力與不快,只是盡情享受兩人相處的時光。在男主角無法陪她的時候,她只能默默想著「這是個寂寥的雨夜,我心愛的男人說不定正和他的妻子擁抱纏綿……」短短一段話,卻讓讀者感到心疼。這是江國香織式的沉穩。人生最大的無奈與傷痛是,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目標。可是江國香織裡的女主角明明知道努力沒有結果,卻一直走下去。讀江國香織的文章,體驗到感情上的無奈,讀完之後,徒留感傷「要快樂地活著,並且遵守習慣。」這是女主角給自己的生活哲學。江國香織把人生裡不得不的悲傷與遺憾恰到好處地表現得剛剛好,點到為止,讓我不得不輕呼:「啊!就是這樣。」然後得獨立且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這牌子不是說「此處禁止游泳」,只是告訴我們,現在這裡「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如果在人生中,也可以看到這種—這裡「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的告示,我們是不是在某個交叉路口時,也多了一種可以避開的選擇?然而,正因為人生中沒有「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的告示牌,人生就像在未知的海域游泳一樣,既不安全也不適切,有時暗潮洶湧,礁石密佈,要怎麼安全地游上岸呢?我也不知道啊!我們還是只能努力地在人生中游泳,並且在每一塊泳域自我體會安全的分寸和適切的溫度。也許就像主角一樣,拼命打水、拼命換氣,累了就飄浮在水面上,總有個浪會幫我決定方向的。一起游吧!

關於作者
江國香織,1964年3月21日生於東京,出身於文學世家,自幼深受作家父親江國滋及童謠歌手母親的耳濡目染。出生於文學世家的江國香織,成長過程可謂一帆風順,就讀於目白學園女子短期大學國語國文科時,處於當時大學女生養尊處優的時代,也未見荒唐墮落。畢業後,曾進入出版社工作,之後於1987年前往美國德拉威爾(Delaware)大學留學一年。她的許多作品便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例如曾獲得日本文學雙料獎項的作品《芳香日日》。 童話書寫起家的江國香織,出道以來獲獎無數,長期為《MOE》雜誌撰寫歐美繪本推介專欄,譯有英語繪本二十餘種。後來她更以多部戀愛小說奠定人氣美女作家地位。在戀愛小說、童話、散文等領域間自在遊走的江國香織,以她清新卻洗練的文筆架構起獨特的世界,引領讀者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與周遭事物。其著作本本備受矚目,更是日本各類文藝獎項的常勝軍。
江國香織的作品總是有一種輕盈、撫慰人心的特質,說她是新世代的「療傷女作家」一點也不為過。其實,江國香織登上文壇已經很長時間,這些年越來越受到歡迎的。少女般苗條身材的江國香織,寫起文章特別細膩,往往被視為「小女人作家」。《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給她帶來2002年度山本周五郎獎,可以說日本文壇終於承認了她的實力。
歷年作品得獎紀錄‧<草之丞的故事>(1987)
每日新聞小小童話大賞(收錄於方智2001年出版的《與幸福的約定》
‧<409拉朵克里夫>(1989)
日本第1屆女性文學獎(為中篇小說,收錄於《江国香織とっておき作品集》。)
‧《芳香日日》(1990)
第7屆坪井讓治文學賞與第38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雙料榮譽
‧《愛我請告訴我》(1991)
第2屆紫式部文學賞
‧《我的小鳥》(1997)
第21屆路傍之石文學賞
‧《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2002)
第15屆 山本周五郎賞
‧《準備好大哭一場》(2003)
第130屆直木賞
延伸閱讀
《冷靜與情熱之間》紅本 江國香織
《冷靜與情熱之間》藍本 辻仁成

精子戰爭_謝志佳

  對於「精子戰爭」的閱讀動機,是在老師一開始推薦書時,觸發的靈感。在高中時候就曾經耳聞這本書的大膽內容,青春期的我不懂什麼,只會跟著同學一般的偷偷躲起來看;老師的再介紹,引起了我重新好好閱讀此書的興趣。

身為生物學家,羅賓.貝克先生以37個以性行為做出發點的場景,本著演化的角度,以自己的全新觀點詮釋探討男女兩性的各種繁衍策略。何謂「精子戰爭」?當一個男人把精子送入一個女人體內,精子戰爭就已經開打了,也就是不同來源的精子在女性體內以不斷戰鬥來獲得受精的特權。貝克以動物本能解釋人類的性行為,以生物學觀點理論式的解說這些場景及其背後的精子戰爭實況,甚至,將人類男女兩性與動物加以對照,更是震撼人心。

  男女兩性,由於內嵌「生物指令」的不同,決定是否與有性行為的動機亦不相同。兩性在性行為中的表現都是由潛意識控制,而性行為的發生只有一個原因,不論男女--繁殖下一代。這一切複雜的行為,從繁衍後代的角度看,男生生來就是不斷尋找一次情,他們在過程中付出的只是一顆精子,而不需付出任何代價,所以一旦逮到機會,便不願放棄自己的血緣繁衍,事實上男性的預設程式為,「只要能在女生體內射精,剩下的任務都由精子自動負起」。而支配女性的生物指令則是「能夠掀起精子戰爭的女生,才有更多機會生出擁有優秀基因的後代。女生在決定與發生性行為時,通常已評估過配偶的能力,是否適合做為一個父親。若非是想要對方的基因,即為有和對方成為長期伴侶的意圖。而性行為的功能似乎也有另外的方式解讀,在於男性,他們必須不斷在配偶體內「補充」自己的精子以進行和「他人精子」的「精子戰爭」;之於女生,性行為也不過是隱瞞自己受孕期的手段罷了。

  貝克先生以生物角度探討性,有關性行為的發生,諸如外遇、同性戀、群交、強暴…等,其實都隱藏著「精子戰爭」的背景。貝克為這些性行為背書,而因為有了貝克的解釋,這一切都變得是那麼自然;而受情、道德水準在這些生物指令的保護下合理化----但作者強調他絕對不是贊同犯罪行為,他只是想以中立的態度設法理解驅動這些行為的生物指令罷了!


作者簡介:
羅賓‧貝克(Robin Baker)
知名的生物學家,曾在曼特斯特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動物學長達二十年。1995年,他與同事貝里斯(Mark Bellis)合寫的學術性著作《人類的精子競爭:性交、自慰與不貞》使他一躍成名。本書根據上述學術性著作改寫而成,所採用的數字與具體實例都在上述學術性著作之中經過科學方法調查獲得的結果。

相關閱讀:
http://sts.nthu.edu.tw/transws/index.php?pageSet=criticsArticle&includePath=sperm_warsb
(反面意見)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詹璇依

『人們不需要恐懼未知,但看你有無能力去追求自己的需要與渴望。』
我們總是害怕失去,不管是我們的生命、財富,或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可是當我們明瞭,我們的一生和人類歷史都是由同一隻手註寫時,
恐懼就會消失. 《駱駝伕的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科爾賀》                     這是此書裡面最經典我也最喜歡的話.                                          故事敘述一位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的牧羊男孩追尋夢想,前往金字塔的歷程。男孩因渴望認識世界、四處旅行而中斷修道院的學習生涯,開始牧羊的生活。牧羊少年因緣際會遇見了「塞勒姆國王」、非洲的水晶商人、前往綠洲的駱駝商隊…。 一路上,牧羊少年跟這些路上邂逅的人聊天牧羊少年也從每個人身上學到了不同的人生經驗和體驗,此書共分為第一部、第二部還有終場.牧羊少年也談了戀愛遇到很多的人,最後男孩彷彿重生一般獲得了好多的力量.
  書中有句很棒的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你會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去完成你想完成的那件事!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停止的一次把他看完了,這是一本乍看像是小說,但實際是很啟發人心的書! 牧羊少年其實象徵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渴望達成的目標和夢想,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明白意志力和真心是人生中的關鍵點,書裡面一直提到一股神秘的力量,說穿了就是意志力和耐力以及決心!!“只要你真心渴望一樣東西就放手去做因為渴望是源自天地之心,因為那就是你來到這世間的任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牧羊少年,少年在追尋夢想路途上遇到的人事物,也就是我們人的一生中所會面臨到的那些人,或許是家人、朋友、親戚甚至是師長等,甚至是對我們不友善的人,但他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價值,不論是好的是壞的,都讓我們堅強讓我們成長,就像牧羊少年一樣被其他的旅者潑冷水或是冷眼相待,讓他感到挫折幾度想放棄,然而如果沒有墊腳石我們不會看的更高更遠,也才會越挫越勇,有堅持的勇氣!有時候我們都像大多數人一樣,只肯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不肯去看清楚事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甚至害怕面對問題或是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打退堂鼓這樣成功的一天永遠遙遙無期.  “告訴你的心害怕比起傷害本身更糟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 因為追尋過程中的每一片刻都是和神與永恆的邂逅.”男孩對他的心說.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寶藏正在等待著他,看完了這本書會有更堅定追尋寶藏的勇氣.  雖然說現今市面上勵志心靈的書籍種類很多,這本書也已經出了近十年,然而卻是我心中永遠的好書給我力量,讓我每重新讀他一次都有新的體悟,或許這就是它即使已出版多年依然能在暢銷書榜中的魔力吧。真心推薦大家這本書,慢慢去體會書中的啟示絕對能帶給自己和生命新的體認.      得獎榮譽
2003年 金石堂年度TOP 大眾小說類
2003年 英國BBC大閱讀 TOP100
2004年 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西方當代
2004年 金石堂年度TOP 小說類
2004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感性藝文類】網友最愛                      作者簡介                                           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 1947年8月24日-)巴西著名作家,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成為世界知名作家。又譯做保罗·科埃略,他的英文名字有時作Paul Coelho,去掉Paulo的o。
保羅·科爾賀出生於巴西的
里約熱內盧。青年時就讀法律學校,1970年時在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智利歐洲、北非一帶旅行的經歷,豐富了他的學習。1972年時他回到巴西,一開始是替流行音樂歌詞,曾和許多巴西著名的音樂製作人如Paul Seixas合作過。1974年他曾被短暫囚禁過,當時他涉嫌參與反巴西專政的社會運動
保羅出版的書目前約有38種語言、2千萬本的銷量、他在不同的國家得過許多文學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獲
2003年的「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提名;此獎是目前世界上獎金最高的文學獎,他是以《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這本書獲提名的。其他的小說作品包括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本書據信已印刷超過1千1百萬冊,被翻譯成41種語言,描述了一位牧羊少年在北非遊歷的人生醒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目前已由巴西導演Lawrence Fishbourne計畫改編為電影。此外,保羅科爾賀也寫了《朝聖》,《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和《女武神(暫譯)》等小說。幾乎每本他寫的小說都曾在巴西、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以色列和希臘上過暢銷書排行榜。
在公眾的暢銷書作家外表下,保羅在巴西
文學界引起過一些爭議,不少人認為他缺乏真正的作家精神,他的作品太過簡單、太過自我意識、有些評論甚至直接指出他過於商業化、過於市場導向。他在巴西文學院(Brazilian Academy of Letters,縮寫為ABL)中的競選活動是其中最大的爭議性話題。
目前保羅·科爾賀和妻子Christina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       
             作品
《煉金術士》 又譯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英文:The Alchemist;西班牙文:El Alquimista。
《光明戰士手冊》The Manual of the Warrior of Light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
《朝聖》The Pilgrimage
《薇若妮卡想不開》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女武神(暫譯)》The Valkyries
《魔鬼與普里姆小姐》O demonio e a Srta. Prym
《愛的十一分鐘》 Eleven Minutes
《第五座山(暫譯)》The Fifth Mountain                                   相關連結 保羅·科爾賀官方網站  http://www.paulocoelho.com.br/engl/index.html

東京奇譚集_宋冠儀


  《東京奇譚集》繁體中譯本於二零零六年二月世貿書展中首賣。全書收錄村上春樹最新的五篇短篇小說:〈偶然的旅人〉、〈哈那雷灣〉、〈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那個的地方〉、〈日日移動的腎形石〉、〈品川猴〉。

  〈偶然的旅人〉是全書第一篇,亦含有序言的意味。文中村上用淡淡的語氣述說生活中所遇見的「不可思議的事」。
  第一件是村上獨自一人在劍橋附近的Regatta Bar爵士俱樂部聽Tommy Flanagan現場演奏時,一邊聽著一邊在腦中所選的兩首並不怎麼常被演奏的爵士樂曲,在Tommy Flanagan結束演奏前竟都一一被演奏出來,簡直像是專門為村上而奏似的不可思議。另一件則是村上在某中古唱片行尋找LP唱片時,發現了一張極珍貴的《10 to 4 at the 5 spot》原版唱盤,在村上用充滿幸福的心情買下走出店門時,一名擦身而過的男子問他:「Hey, you have the time?」然後村上看了手錶無意識地回答:「Yeah, it’s 10 to 4.」後,回過神來為這偶然的一致心驚。

  全書就是以類似〈偶然的旅人〉中所述說的偶然概念為主線貫穿。《東京奇譚集》所要述說的便是一篇篇都市生活中的不可思議的、奇怪的、不過卻可能曾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村上無疑地是任性的,而這絕大多都是讀者們放任出來的。〈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那個的地方〉、〈日日移動的腎形石〉、〈品川猴〉這三篇小說都是帶有相當濃厚村上色彩的短篇小說。〈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那個的地方〉中女人的丈夫消失在24樓跟26樓的樓梯途中、〈品川猴〉中猴子會言語,偷走人的名牌後,那個人就會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諸如此類的事情。因為是村上春樹,所以我們願意暫時停止常識判斷,我們不去問為什麼人會消失在兩層樓之間,我們不去問為什麼猴子會言語,我們不質疑人怎麼可能因為名牌被偷走而想不起自己的姓名,因為如果我們強硬地質疑這些,故事就結束了,over。正因為我們都把這些當作一個事實來接受,如同我們全盤地接受村上。所以我們與村上的故事繼續延展。

  而我們也接受村上的不說不交代,那看似沒有結束的結束。〈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那個的地方〉,看完全篇,「那個」的概念還是模糊,村上所言「形狀像門、或雨傘、或甜甜圈、或大象的東西吧。」完全無法取交集找出共通點判斷「那個」到底是哪個的舉例。但我們不會因此想要寫信去痛罵村上一頓,反而深深地為這曖昧模糊的晦澀而著迷。這就是我們,都上了村上春樹的文字癮。

  村上春樹,日本達文西雜誌讀者票選二零零五年最愛男作家NO.1。他的文字世界,推薦給所有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翅膀卻想飛翔的人類。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東京奇譚集》今已有42本。

村上春樹相關推薦閱讀:
《聽風的歌》
《1973年的彈珠玩具》
《尋羊冒險記》
《舞舞舞》(上)(下)
《發條鳥年代記》(一)(二)(三)
《海邊的卡夫卡》(上)(下)
《遠方的鼓聲》

相關連結:
時報閱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
新潮社
http://www.shinchosha.co.jp/wadainohon/353418/
講談社
http://shop.kodansha.jp/bc/
村上春樹非公式ファンサイト
http://murakami-haruki.com/
文搜網
http://www.wensou.com/wensou.php?page=1&word=%B4%E5%C9%CF%B4%BA%CA%F7&by=js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賤人_范世銘

「我憎恨希望。我背負希望。我討厭以愛的名義,希望著別人。」本書封面這兩行字,其實是作者尹麗川成長過程中的反叛思想,在被家庭以愛和希望的名義控制著的青少年時期。

這是作者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源於一個念頭。她聽說有一種小團體,不為了任何利益去超市偷東西。這對她而言,像是看到了城市規律運作之下的暗流,那不是指金玉其表之內的敗絮,我的意思是,尹麗川的小說只是敘述,非常細膩而內在微觀的描述,並不帶是非的判斷。她不會讓價值觀打擾了你閱讀的快感。

「賤人」這本書表達的,也是對愛和希望的悲觀。事實上我們又憑了什麼對它們樂觀呢?或著說,悲觀或樂觀是心隨境轉,但眾生芸芸之中確實是有一些人,在社會邊緣上,從生命的根本就失去了樂觀的能力。

本書描寫的是一群卑賤而普通的人,普通到你根本不會察覺他們的卑賤。主角群們活到對正常生活不抱期望,他們是別人眼底口中「沒用的人」。他們空虛,虛無到決定藉偷竊來滿足成就感。擺放著節比鱗次開架商品的超市儼然是他們的天堂,他們甚至為偷竊行為發明理論及寫詩紀念。偷竊的手法、速度、戰績決定這群主角之間的地位輕重,而已脫離常規生活只待在這個小團體之內,彼此之間的人際就是一切,彼此認定的價值就是個人的價值,所以他們依賴彼此,也依賴這項維繫彼此關聯同時證明自己存在的活動。

小說中第一人稱的小行,在書的開始就預告了另一個主角小雷的死亡,「小雷死的時候二十五歲。」接著是他們行動的開始,從主角群們的相識寫起。小行是個在人際中偽善實則漠然的人,在女友離去又成了跛子後,因緣際會和小雷、老柳、魚尾紋開始以自己的方式破壞生活規則。他們不工作,賴在別人家裡,偷竊吸毒跟蹤傷害,活不出社會上所謂正常價值也要活出不正常的價值。當他們玩到最後沒什麼好玩的,想幹最後一票轟轟烈烈去搶銀行,卻遇上警匪槍戰,橫死街頭的搶匪嚇昏了主角們。好不容易回了魂決心回歸社會價值的正常生活,找了工作結了婚,卻又在故事最後被命運嘲弄了,有些入獄有些則丟了性命。

這裡的主角們性格軟弱非老即殘,不是其他故事中的美好人物;他們麻煩而且無聊,只會幹些小鼻子小眼睛的勾當來證明自我價值,譬如偷一把亮晶晶的不鏽剛湯杓;他們之間的算計和權力消長不是社會上那種大剌剌的爭鬥,而是計較一個眼神或誰先開口說話這種幽微的試探;他們活的卑賤而可笑,但絕對有某些層面,是你我會認同且理解的。

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所有事物都不具意義的故事,以尹麗川慣有的揶揄嘲諷語氣,她在二零零一年冬天花了四十天寫完這本書,流暢的訴說人性底層的卑賤。我很喜愛李師江序中所寫:「如果你讀完了這部小說,你也完成了犯賤的過程,在壓抑中所有的意義被一次爆炸消滅--你獲得一張卑賤的通行證。生活本來就毫無意義,閱讀也毫無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你明白了這個意義。」


作者簡介:

尹麗川,大陸「七0後」作家的旗手,先鋒詩歌領域最受爭議人物。1973年3月7日生於重慶,祖籍江蘇。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1998年畢業於法國ESEC自由電影學校。自1999年冬開始寫作,體裁涉及詩歌、小說、文化評論、隨筆等各類文體,為“下半身”詩歌團體創始人之一。作品發表於《天涯》、《芙蓉》、《北京文學》、《書城》等雜誌。2001年出版小說、詩歌、隨筆合集《再舒服一些》;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賤人》,同年八月,受邀參加瑞典奈舍國際詩歌節。2004年九月和中國搖滾歌手、前「魔岩三傑」之一的何勇閃電結婚,四個月後隨即離婚。自由作家、詩人,現居北京。

相關連結:

http://blog.sina.com.cn/m/yinlichuan
尹聲浪語-尹麗川的部落格
http://culture.qianlong.com/6931/2003/09/23/Zt60@1608851.htm
37度8-尹麗川作品
http://www.wenxue2000.com/poet/ylc.htm
尹麗川詩作
http://www.ceqq.com/msjy/sx-yinlichuan.htm
尹麗川詩選

推薦閱讀:

十三不靠 / 尹麗川
再舒服一些 / 尹麗川
七宗罪 / 黃碧雲
漂流街 / 馳星周
太宰治 / 人間失格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人生的四大秘密_李麗儀


  你可曾探討過人在一生中到底在追求些什麼?你自己又是追求些什麼呢?而這一本書「人生的四大秘密」到底是什麼秘密呢?作者告訴我們,就是「愛」的秘密、「快樂」的秘密、「健康」的秘密,以及「財富」的秘密。以世俗的角度去探討,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不就是愛、快樂、健康與財富嗎?

  這本書分成四大部分,每一部份談論一個秘密,以四十個故事帶出這些秘密何在。作者以真人實事編成故事的方式來敘述,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吸引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故事的開端為一個年輕人和一位中國老人的相遇,然後再引入十個故事來揭開一個秘密。每一個故事都十分的平凡,如同我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一樣,透過這些故事人物的對話,瞭解到他們之間所面臨的問題、所引發的反應,和這些秘密的分享。這些心靈上的溝通過程,其中逐漸產生的變化,從失落慢慢的看到光明的希望,充滿了生命的奇蹟。最後,故事的末端都有一小段筆記,引導讀者正確的方向去思考。

  作者的故事都是每個人心中的疑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而揭開這些秘密的力量,也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例如揭開「愛」的秘密,所談到的力量分別為思想、尊重、給予、友誼、接觸、捨棄、溝通、承諾、熱情和信任。這些力量是作者認為可行的生活方式或思考方式,可以嘗試看看,也許會對身心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遭遇不幸,陷入哀傷失望之中,而無法調適過來,也不懂得要如何去改變這些困境。所以不管是愛、快樂、健康或財富,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從思想開始改變,並且在生活裡落實,這樣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思考方式,比如作者提到「給予」的力量,如果我們要得到快樂就必須先付出快樂,可是在一般人的觀念裡都只想到要先接受後再付出,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思考,必須要下很大的功夫,不斷的提醒自己。

  這本書可作為自我成長的生活指引,書裡面所引導的方向/方法,在生活當中都會用到,隨時都可以翻開看看,或許可為我們生活的困惑與難題提供一些解答。

作者簡介:
亞當.傑克森為英國輔助醫療著名的提倡者,經營自己的私人診所(按摩療法、反射療法、虹膜及體育治療)長達15年,是研究刊物“Alternatives in health”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英國學院與加拿大虹膜分析學會的創始人,致力於輔助醫療的工作。曾著作7本書,關於個人發展,天然醫藥保健和輔助醫療。其著作「健康、財富、愛和快樂的秘密」系列已被翻譯成19種語言。他為健康從業人士開辦個人發展研討會,包括改造你的診所,改造你的人生!

其他書籍:
1. 綠光叢林/游乾桂著
2. 自然年代 The Natural Year/Jane Alexander著
3. 365天,生命都發光 Words To Live/Eknath Easwaran著
4. 生命中每日的冥想 Meditation for Everyday/Bill Anderton著

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心靈轉個彎_李堃瑛


有時候,看起來很好的事情,正是災禍的開始;看起來不好的事情,卻是福報的源頭。

這是「心靈轉個彎」封面上的一段話,從中大略可瞭解到,本書的主旨便是圍繞著「轉念」此一觀念展開論述,短短幾個字便足以貫徹整本書的精神,然而卻也不是這麼簡單就能以三言兩語帶過,畢竟其中所闡述的哲理是很廣博的。

本書共分為四大篇,每篇中各有數個子題,從「快樂之道」開始寫起,而後是「豐富之旅」、「心靈生活」,最後講述如何「實踐」。整體的編排由淺入深、從
基本而進階,不僅方便閱讀上的理解,也象徵了我們讀此書的同時,心靈上亦有所提升和成長。

在每篇文章的開頭,作者先將所要表達的理念歸納成幾句精簡的引言,接著提出生活上的實例,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作者或其身旁友人的親身經歷,看似平凡其實隱含了許多智慧,因而成為每篇章節裡強而有力的佐證。文末則舉出數個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讀者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並提供我們反思的空間。

本書的篇幅並不特別長,但其所講述的範圍卻十分廣泛,多半是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推廣禪學、從事心靈教育工作的經驗所寫成,包括了快樂、感恩、因果、功德、福報、業障、陰陽、修行、開悟……等等。在書中作者提出許多相當好的觀點,跳脫一般人慣性的思維模式,以不同邏輯進行思考。例如「生命的所有權」一章裡提到我們對天地萬物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並闡揚大自然裡所蘊含的智慧以及人與大自然共存的可貴。另外也提到「禪修」的正確觀念在於「心靈」的修行,並不一定要拋家棄子、隱匿山林。此外也針對「陰陽調和」的觀念做了釐清與解釋。

文中雖然引用各家的言論,也提到了各大宗教的經典,如道教的《道德經》、基督教的《聖經》,但大抵而言是偏向佛教,而其中也提出些許論點,也許並不能獲得讀者完全的認同,如文中以肯定的口吻講述「心靈」、「因果」之確實存在,筆者雖能欣然接受這些說法,但是看到作者寫來如此篤定,也不免為他捏把冷汗,怕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然而作者也不忘在文中時時提醒,或許讀者尚不能接受這個觀念,但也請留做參考,也許某天能夠受用,而對於他的論調不以為然的讀者,則請求諒解。

本書中的每則故事都在表達我們生活中一種思維的轉換,暗示著生命裡並沒有那麼多的「絕對」。有時候,何妨讓自己隨緣一點,少一些強求,多一份自在,若我們能讓自己的「心靈轉個彎」,試著以光明樂觀的角度來看待生活,即使是苦澀的果實,也可嘗出其中甜蜜的滋味。

獲獎紀錄
‧榮獲87年金石堂九月號暢銷新書排行榜第十三名
‧1998年金石堂年度暢銷新書TOP100第44名
‧台中縣立中小學教育人員,2000年終身學習計劃推薦優良讀物

作者簡介
洪寬可老師為「原古心靈教室」的創辦人,多年來致力於禪修指導與心靈教育之工作,其著述範圍廣泛,涵蓋佛、道、瑜珈、親子、家庭生活……等。著作包含《開悟不難》、《心靈轉個彎》、《心靈指北針》、《心靈甘露滴》、《生命之美》、《修行不難》、《六祖壇經的智慧》……等等;有聲書《生命之美》、《心靈便當》......等等。並發行《原古心靈教室》、及發表《來自大自然的原古身心如意法門》於省立台中圖書館所刊行的《科學知識》第四十三期。

相關連結
洪寬可心靈網站
http://www.zenhouse.com.tw/a0.htm
洪寬可書房
http://www.hkk.com.tw/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美學的經濟_陳映竹


美學的經濟」聽起來讓你想到的是什麼?

書本正文前所附的一張張插圖精準的表達出商品的美、設計和使用上的美,但其實我們在這本書裡不談「美」,而是談「經濟」(其實改成叫『美學經濟社會學』比較恰當,本書作者是數位時代雙週的作者,談科技產品比談美來說更精確,內容其實又大量檢討著台灣社會)。我們由詹偉雄的觀點去觀察一件件產經新聞和消費商品的大賣帶給我們的啟示,從人們的消費習慣去紀錄台灣未來的消費和科技帶給人性轉變可能性。

在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是,設計也可以是一種革命,風格可以轉換成帶動經濟的力量,你不見得知道IKEA的設計師是誰,但是你會去逛、去買,你買的不只是塑料的燈罩,而是喜歡它的樣子,這時候我們消費的,其實是生活品味,我們歷經的是一場情感的消費。

有時候個人的行為在被點破之前,你不會發現你還是被商人「算計」了,當人們開始在意起外表的樣子,我們其實也是被錢潮推著走的一部份,消費不是原罪,但是不要淪為品牌的奴隸;人生活在社會需要一些意義,我們會去找「典型」來認同,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這種以前古哲學家自問:「我為何要活著?」的自省模式已經轉換成週年慶的刷卡行為。

書中也提到很重要的台灣開發美學能力的反思,我們可以多將一些概念深耕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因為懂得享受生活,就能更快的幫助經濟轉型,為什麼呢?因為當更多人了解美學的價值,才能幫助台灣成為一個更有風格的社會,我們經濟生產的不只是MBT的商品,而是一種「Taiwan Style」,那樣的附加價值比商品本質高了許多的時候,台灣才是真的產業發達。

有人被潮流推著走,就相對的會出現觀察潮流的人,姑且忽略此書較偏頗的角度(很多設計愛好者是無法忍受他們的種種都被概化成商業),和互相衝突的內容(一方面希望人們重視單純的美,一方面卻也把美學冠在商品生產上面),至少本書會是一個起頭,是帶動大多數人產生更多想法的觀察,作者在後記也提到,他希望讀者聽聽一些新的想法,刺激一下產生自己的真理。

而我讀完這本書最想做的事是看更多的書,挖掘自己的「理」,試著分享給世界!

註: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這本書設計的封面,我想它完全可以隱含了書的意義在其中,很多個不同的小「點」連結到一個「圓」,一個個點給一些不同的新想法給圓,才會產生一個較大較完整的整體;很像這本書在零碎的章篇中要給你一些新想法的意涵。


作者簡介:
1961年生於台中縣豐原鎮,1985年畢業於台大圖書館學系,預計明年(應可)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 年輕時,曾陸續工作於《夏潮》、《前進》、《民進》和《天下》等四本雜誌,1992~97做過6年廣告個人工作室,短期加入過達一廣告與博客來網路書店,1999年參與《數位時代》月刊雜誌創辦,擔任總編輯。 出版過3本小書:《迫力的東京》(天下雜誌,1993)、《e呼吸》(正中書局,2002)、《美學的經濟》(城邦‧藍鯨,2005)。主要研究 興趣為:經濟史、科技史、設計史、城市身世與運動史,再加上社會學;主要人生興趣為:烹飪、育兒、歐洲現代思想、家事操作方法論和搖滾樂。

推薦連結:
詹偉雄的BLOG http://blog.chinatimes.com/wh_chan/

宜家家居-台灣 http://www.ikea.com.tw/chi/main.html
詹偉雄:往自己最恐懼的地方前進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2331
「學學文創」啟動創意產業 美學救國 徐莉玲13年大夢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61001/20/4s3j.html

相關閱讀書籍:
1.北歐瑞典的幸福設計/山本由香
2.情感設計:我們為何喜歡(或討厭)日常用品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
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我愛閱讀

圖書館員選書,如果不知道文化,不能夠品書,不愛閱讀,那麼如何成為圖書館員呢?

圖書館員是一個要懂書和品書的專業,傾聽作者說些什麼,說給自己聽和說給讀者聽,鍾文音小姐走訪全球的書店,用力記載書店風景,陳文芬小姐愛書成癡,將圖書館員視為天使,嗯,圖書館員中,王岫寫愛上圖書館,這個專業,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呢?就在閱讀裡呀!!

大家一起來讀書...

-- m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