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_蕭潔


寫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本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的作者─米奇‧艾爾邦,他寫的書的內容都十分發人深省,提供讀者很大的啟發。
這本『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也是因為喜歡作者而買的。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這一句在封面的話點名了主題,作者的目的,
就是要告訴讀者,一個人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會與人接觸,與人相遇,與許許多多人擦肩而過。或許這樣的一面之緣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讀完這本書後卻能改變我的想法。
即使只是小小的一瞬間,我們無意間的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大大的改變其他人的一生。

像艾迪只是為了去撿掉落在馬路上的皮球,卻造成那輛轎車司機心臟病發身亡。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譬如上司罵下屬,下屬不開心喝酒回家,回家後發酒瘋打太太,從此離婚造成破碎家庭…等等。然而,我們從不會知道,現在這樣的一個小舉動,會引發怎麼樣的蝴蝶效應。那個罵人的上司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的一個口氣拿捏不好的叮嚀會帶來這樣的後果。


因為我們無法得知每個人背後隱藏的那一個故事,我們以為我們與陌生人就沒有絲毫關聯,所以我們容易變的輕浮不審慎。若能花多一點心思在改變自己的態度上和注意周遭的細枝末節,了解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或許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聯就會變得美好些。



==================================


作者簡介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著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暢銷全球數百萬冊。為報紙撰寫專欄,主持廣播節目,並且在許多個慈善機構裡擔任董事。現與妻子住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心得_蕭潔

今天美美老師帶我們去國家圖書館聽了一場非常難得的研討會─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在半場的研討會中,主要是由三位研究生,各自發表他們在圖書館學界中研究的成果,以及完成他們論文的經驗談。
他們的演講分屬不同主題,第一位發表人的主題是與電腦網頁有關的『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介面滿意度』。對於這個研究題目讓我想到之前有門『資訊心理學』的課程,裡面談到許多人機介面設計的好壞問題。在講到了研究的方法時,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曾做過的報告、讀過的論文,同樣的也是包含了最普遍的文獻,加上問卷或者是訪談。還記得這樣的流程曾經在做小論文作業的時候試過,但在聽這位林同學發表時,他嚴謹的態度真的十分值得學習。
接下來的發表人,許同學的主題為『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使用者如何藉者虛擬導覽系統自己學習,而其學習效果又如何?藉者觀察使用者使用故宮的影音導覽系統,自發性的學習來做研究。但在這方面的文獻似乎比較少,於是比較著重於深度訪談與實驗觀察這兩種方法。這個研究使用到了我們曾經學過的「側錄」程式,藉此來觀察使用者在瀏覽系統的過程和每一個步驟。許同學的發表風格雖與前一位發表人有相當大的不同,但同樣的也有其獨特之處。
最後聽到的發表人與前兩位的身分稍稍不同,是已經擔任館員工作的曾女士,而她獲得的獎項也是唯一的期刊論文獎。曾女士為了了解如何藉由教學設計的方式來落實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而做了此篇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同樣採取了觀察的方式外,還親自參與其中,甚至自行設計教學內容。這樣大費周章的為了研究可見其對於圖書資訊學界的熱情有多少,而其論文,不只做了份教學設計的範例又提供了不少建議給國小的圖書利用教育,且十分具有實用性。
在聽完這三位優秀的發表人發表他們辛苦的結晶之後,除了讚佩不已外也多少被激勵了些,這些論文內容,不論是主題,或者是採取的研究方法,很多都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甚至親自操作過的,不禁多了份自信,其實完成一篇論文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困難。但在這次研討會後,我發覺我們少的,是這些發表人的經驗或嚴謹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研究主題的那份熱情與執著,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接受這樣的震撼教育,使我受益良多阿!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色,戒__鍾玫均


(色,戒)張愛玲
色易守,情難防

因為(色,戒)由享譽國際的導演李安所指導的電影上映之後,作家張愛玲的熱潮隨之而起,(色,戒)小說也因應這股潮流出現在市面上。相較於由李安導演指導的(色,戒)電影,不得不打從心底佩服知名導演李安,在這原文篇幅不超過四十八頁的小說裡,建構出了不僅架構完整,且情節曲折並引人發省的故事。看張愛玲的文學短篇小說(色,戒),內文情感深鎖每個字篇幅簡短展現精練功夫,能在這數頁簡短卻是文字精鍊的段落裡,創造出各個活靈活現的角色,女主角劇團台柱王佳芝,汪精衛手下特務頭目易先生,以及愛國青年組成的話劇社團的團長鄺裕民,背景設定在軍閥時代,愛國情感男女之情,之間愛恨情仇的複雜與猜疑關係,字字雕琢在這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裡。
張愛玲在作品(惘然記)的自序有一段文字:
「這小說裡三篇近作都是一九五零年間寫的,不過此後屢經徹底改寫,『相見歡』與『色,戒』發表後又還添改多處。……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便便改寫這麼多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也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
書中內有張愛玲(色,戒)的手稿文字,有許多塗改與修飾的筆跡,看得出來張愛玲對於自我的高要求,一再改寫與潤飾,可見張愛玲對於此份作品的重視程度以及情感的添加。
在這時代,自己的國家被外來勢力架在槍桿子上,深受威脅時,正值青春年華的王佳芝為劇團台柱,與愛國青年的大夥們結識,讓她義不容辭接下間諜的任務去借機色誘汪精衛部屬-易先生,更因為要扮演的角色是已婚的貴婦「麥太太」,失身於唯一有性經驗的同學梁閏生,使得王佳芝與劇團團長鄺裕民原本之間的微妙關係,徹底消逝。原本是舞台令眾人羨慕的耀眼光芒,卻願意放下一切原有的幸福與單純,扮演著機密刺殺任務中的主演女主角,同樣是演戲,王佳芝在這次接近易先生的任務,第一次的失敗是因為香港淪陷。未想到的是,兩年之後,劇團重新找上了佳芝,要求繼續之前未完成的計畫,本已經跟劇團漸行漸遠的佳芝,又再一次兼負重任。
在那印度的珠寶店裡,本可以讓這次刺殺計畫順利完成的,但是佳芝動了真心,認為易先生是真心愛她的。其中有段易先生自己的描述:
「他有點悲哀。本來以為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樣的奇遇。……不讓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憮然。」
這次的心軟,造就了大錯,佳芝被槍斃,計畫再也不復存在。
用淺白的字句,無法深度描劃出作者張愛玲所欲表達的淺在意涵。很多段情節的安排,很多情緒的延伸意義,都是為接著的劇情做鋪陳,建議讀者可以反覆咀嚼書中文字,找到作者張愛玲想說的解釋。

===================================================
作者
張愛玲,本名張瑛,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的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改名愛玲。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1942年香港淪陷後輟學回到上海。這之後直到1945年的四年間,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大放異彩,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1950年代後,張愛玲經香港輾轉到美國,1973年後定居洛杉磯,直至病逝。
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和動文壇,是四零年代上海最炙手可熱的女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背景,在蒼涼的氛圍中鋪陳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Friday, January 18, 2008

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_梁穎霜


先縱貫北中南美洲,飛越大西洋從極圈南下穿過歐洲和非洲,最後再橫越南歐、中東和亞洲。近十萬公里、跨越五大洲的里程,石田裕輔一步步踏出,也讓他拿下單車環遊世界第二名的世界記錄。
作者簡介:石田裕輔日本單車環遊世界紀錄保持者,1969年生於日本和歌山縣。著有《不去會死》、《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用臉盆吃羊肉飯》三本書。高中一年級自行車環和歌山縣一周後,開始憧憬單車旅行;19歲時休學一年,踏上環遊日本的旅程;1995年辭去食品製造大企業的工作,踏上環遊世界之旅。原本預定三年半完成回國,因旅程太有趣,不知不覺花掉七年半光陰。回國後專心執筆,巡迴日本各地演講,並獲多本知名旅遊雜誌邀稿。
最好笑的紙鈔在坦尚尼亞,長頸鹿取代偉人的位置,威風凜凜地斜伸出頭;最好吃的甜點是越南的Che(蜜豆冰),軟棉、鬆滑、爽脆,在舌上演出令人震顫的交響曲;最難喝的啤酒在敘利亞,又鹹又甜又混濁,風味直逼馬尿……最危險的旅館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半夜遇上堅持破門而入的怪怪男,只好用桌椅抵住沒有門鎖防禦的房門!想從書裡看到所謂「嚴肅人類文化觀察」的讀者要失望了,因為石田裕輔不走「苦旅」那套,他只打算親身去碰觸、去體驗,然後用最直率、最熱切的文字說出來。沒有學者或專業作家的學識包袱,石田在親身遭遇之前不預設立場,之後不妄下斷語、任意批判,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旅行者的純真與謙卑。蟑螂一般打不死的熱情,讓他幾度歷經生死險境,反而更灌足活力,提步走下去。是這樣純粹的執念,讓石田不論走到哪裡,都有陌生人出手相助:美國猶他州專門收留旅人、連門都索性不鎖的蘇婆婆,毫無理由初見便熟稔如家人的南斯拉夫柏楊一家,只是敲了敲門就換來一場彷彿認識幾輩子溫馨接待的敘利亞人家……「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助你。」書中最動人的地方,正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人們〉這章。因為堅持「親歷」,石田的「世界之最」排行,不僅看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以景點而言,騎上兩天才抵達晨霧中的「蒂卡爾」遺跡一馬當先,清晨的吳哥窟百因廟居次,白天擠滿觀光客的埃及金字塔,遠遠不如滿月下靜靜坐著對望。要在對的時間、對的心情下,用對的方式前往(相較飛機的日行萬里,腳踏車有更多時間體察沿途風貌,也對即將到來的震撼預先做好鋪陳和醞釀),才能合力促成感動。如同石田所說:「所謂的『戲劇性』,也會隨著欣賞者觀看時的心情或途徑有所不同。想來,我選擇自行車作為旅途的交通工具,為了獲取感動而小心地堅守某些執著,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吧!」這在旅行愈形普遍、更多旅人對所見所聞日漸冷感的當下讀來,當然別具滋味。作者講得很對,每人心中的第一都不一樣,所以大家不要對他所 認為的第一抱著太高期望而去,否則會很容易失望。的確是這樣,一個國家你到它的觀光區與到它的鄉下地區,當地人們 給你的感覺就可能大異其趣。著名的景點白天去或晚上去也可能造就極大不同的觀感。到一個地方前你是輕輕鬆鬆還是費盡千辛萬苦才抵達,也會讓人 對那個地方的感受不一。
石田笑稱本書是「任性的參考書」,因為才造訪了世界不到一半的國家,就做出各種專斷的排名,本身帶著荒謬。然而,若不是這股任性使然,也就寫不出如此幽默有味的篇章,我們不但從中看見了旅行者泰然謙懷的可貴姿態,更對自己沒有到過的其他地方,燃起了出發的想望。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追風箏的孩子﹍蔡珮蓁


與這本書可說是偶然間的巧遇,書評將它喻為一個友情、愛與背叛的故事,而我也正好是在我從小到大最好的朋友家看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我只體驗過友情、愛的感覺,沒有歷練過所謂的「背叛」,原以為或許是書本介紹誇大其詞,但看了之後我彷彿身歷其境的走了一遭,世界上竟真有那樣刻骨銘心的經歷。
內容綱要: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故事中刻劃了好多人性原貌、孩子細膩的心思,我不懂、也不曾體驗過,所以更為驚訝,原來純真孩童渴望愛、被重視的幼小心靈竟是如此強烈,使得阿米爾為奪得父親的重視則不惜犧牲自己最親近的玩伴-哈山。或許以大人的眼光覺得孩童應該是天真、無邪、純粹的善良,卻孰不知,孩子總是依著本能、單純的追求自己的快樂、無論是非對錯…人隨著年齡增長後,又有多少人能拋開虛偽世俗的假面,真心地聆聽來自心底深處最初的渴望?
  此外,當讀到故事中的不幸事件,看到面臨那樣的譴責,忍不住思考一個孩子面對人性衝突的困境時如何自處。對於大人來說,面對著人性的複雜,往往會有迷惘與紛亂的局面,何況是個孩子。當我們習慣以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思維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真正懂得孩子的心。我們以為他們不懂人世的複雜,卻不料他們可能早已在不斷地掙扎中慌亂地判定了自己的原罪。而讓人心疼的是,因為害怕、因為無助,所以他們守著這個原罪;沒有辯駁、沒有寬恕,只是不斷地承擔著心靈上的辛苦,對阿米爾來說,背棄哈山,不僅是一輩子難以承擔的苦痛,更是一輩子碰觸不得的心靈傷口。看著書裡提及,阿米爾為了哈山的孩子(索拉博)重新回到阿富汗,並且被毆打成重傷的過程,儘管疼痛不已、生命垂危,但阿米爾卻只是大笑,因為二十幾年來其從未如此心安理得…那是贖罪嗎?若以贖罪的角度視之,是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過嚴苛!也許在閱讀阿米爾對於哈山的所作所為時會對其感到憤怒,可是倘若進一步地去看見一個極度渴望父愛的孩子,甚至看見一個渴望被拆穿虛假面具的真實心靈,那心中的掙扎,那關於種種行為的懊悔,其實是讓人不忍的。
  這本書很理性、更脫離不了感性,閱讀越激起人同理心與不忍的其實是最原始的人性,但能使人反省,反省後而成熟、勇敢面對,仍舊是人性最可貴、值得敬佩的一面!

Sunday, January 13, 2008

現在,很想見你書評_謝敏燕


因為看了電影覺得很感動,又去看了書。這是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作者把親情及愛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以男主角小巧為第一人稱,小巧與佑司的對話、小巧的內心描寫、以他的角度去敘述過去…。
書中的女主角澪在一年前因病去世,她在死前留下了會在一年後的雨季回來的約定,而小巧和佑司這對父子一直期盼著雨季的到來,相信澪會再出現。佑司總是把晴天娃娃倒掛,期待媽媽可以快點出現。當雨季來臨時,澪真的出現了,印象很深刻在電影裡那一幕,在森林裡澪出現在小巧和佑司的面前時,對望的片刻,營造出來的氣氛讓人感動到不行。雖然回來的澪失去了過去的記憶,那段時間的相處,他們再度相愛了。澪的歸來讓他們重溫了家庭的溫暖,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幸福美好,可是時間的過去,雨季也即將結束,雨季的結束也代表著分離的到來。
  結局讓人感傷,不過他們把握了那段相處的時光,共同營造了幸福的回憶,書中他們三人的羈絆讓人很不捨。「既然遇見了你們,我就無法帶著這份回憶去過另一個人生。」,很欣賞澪的堅強與溫柔,明知道會分開還是在一起,明知道會死還是選擇相遇,她盡了她最大的努力去把握和他們相處的時光。看完後覺得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就是不可思議的緣分,在世界上這麼多人裡,偏偏我遇見了這些人。不管是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情人之間的愛情,或是親人之間的親情都要好好珍惜,其實擁有就是幸福,雖然平凡,卻是值得珍惜。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謝敏燕

國圖聽演講心得
494020824 社教98 謝敏燕

演講人 曾品方
單位 台北市萬興國小幹事
論文名稱 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

  難得有機會可以參加這麼正式的活動,其中令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曾品方小姐的「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由於之前在帶營隊時曾和沂瑩一同設計這方面的課程,所以特別感興趣。研究者本身在國小圖書館工作,在我本身的求學經驗中,我遇到的學校圖書館的館員對自己的職業都不是很熱中,而她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做了這應該不是他工作份內必做的事,而且還做得這麼好,可見她對圖書館的熱情及專業,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Friday, January 11, 2008

2007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黃姿純

一、內容概述:
藉由這次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接觸到這幾位研究生所發表的優秀論文,我們參加的是早上的部分,聽到分別是林佳葦《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許凱林《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和曾品方的《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第一篇藉由大學圖書館網站的探討,研究網站的特性與使用者操作上的關係,進而得出使用者的操作知覺和滿意度間有許多一定程度的相關。第二篇則是透過質化的研究,來了解使用者虛擬博物館產生哪些學習行為,以及使用者虛擬博物館在博物館經驗良性循環中的角色。第三篇則是在實際的行動中,研究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得到的一些結果和啟示。
二、心得
參加這次的研討會,我覺得很有意思,不同的主題內容,裡面探討的議題,都可以引發我們許多的思考空間,雖然在第一場剛開始時,因為作者使用到的一些名詞,我比較不熟悉,如:「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因為是平常不會去使用的辭彙,再加上研究者使用了一些量化的統計資料,使我在聽其報告內容時,感到有點吃力,還好在我集中精神下,還可以大致了解到他想要表達的研究內容。由這份研究的結論,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確定,網站的多媒體特性會影響使用者的滿意度,以往這類型的研究多為商業性或新聞網站居多,可同樣是以服務為出發點,圖書館在這個基礎上,同樣需要對網站設計對使用者的影響做評估和考量的,而研究結果也顯示一圖書館網站的設置,對於讀者使用網站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雖然只做了大學圖書館網站的研究,但我想這樣的經驗使可以相通的,各類型圖書館的網站架構,都需要站在使用者的易用性和有效性上多加考量,就以往同學分享的例子,有些剛開始使用師大圖書館網站的讀者,會找不到圖書館中「館藏查詢」的位置,因為網站設計的關係,在進入首頁後,使用者必須透過三個動作才可以找到查詢的框,這與目前使用查詢的經驗來說,是不同的,因此在查找上導致了一些困難,這樣的結果值得圖書館在網站的建製上多加留意的,除此之外,圖書館的推廣活動應也應加入網站導覽,協助使用者認識網站的架構和內容,在網路通訊逐漸普及下,民眾對於圖書館網站的需求將大幅提升,所以對於圖書館網站設計的研究,正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篇討論到的博物館網站使用經驗,將讀者使用經驗與學習相結合,正可以作為虛擬博物館建構時的參考,時代逐漸走向數位化發展,使用網站的學習經驗,是否可以輔助甚至是取代實體瀏覽的經驗?研究反映了虛擬博物館的一些優勢和限制,但卻有其輔助的潛能,雖然對於使用虛擬博物館的看法不一,依然在研究中發現使用虛擬博物館對於學習歷程的影響,這個經驗我們也可以運用在圖書館的網站建製上,如何讓使用者使用虛擬服務的學習經驗與實體經驗做結合或搭配,正式我們可以思考和努力的目標。
對於小學生圖書館利用教育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圖書館推動的讀者服務觀點,無論面對哪一個年齡的讀者,都是一樣的,在利用教育的過程中,透過學生的反應可知,館員的態度對於學生的影響很大,甚至是對於圖書館的印象建構的一環,透過教育的研究,也可發現圖書館以往教育所傳達的多為否定的辭彙,顯示了圖書館積極於推動的是一些使用規則和限制,而非使用的價值,這或許是值得我們反省的,我覺得利用教育的價值在於教導使用者如何更有效率的使用圖書館服務,對於國小的學生,建立起使用規範固有其必要性,但就教育角度而言,若能以積極、正面的方式傳達,將更具教學價值。
在這次的聽講過程中,做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內容、研究的結果,以及主持和評論的過程,都使我受益良多,這次的經驗讓我真正的見識到研究生做研究的內容、範圍和架構,其中引發的許多觀點,也都提供了我進一步思考和探究的空間,並提供了我對於圖資界研究發展的一些認識,透過他們的研究,我看到許多未來圖資可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我也發現,未來圖資的研究,不應再僅限於傳統的圖書館研究,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融合其他領域的跨界能力,研究的理念可以結合教育、學習、資管等等,相當多不同的領域,透過不同領域的概念帶入,正可激發出更多的研究火花和省思的空間。我覺得,這個活動很不錯,可以激勵許多人投入研究,由這次經驗,使我對研究有了不同的看法,研究部在僅是束之高閣的空談,研究的結果是可以具有後續延伸和發展的影響力的,所以鼓勵更多相關人士投入研究,在研究中探索發展和改進的策略,是我們共同期許的目標。

我是大衛_黃姿純


「我是大衛」這本書是我在大一時接觸到的一本書,當時這本書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於是我打算再次翻閱這本書,分享我的感覺。提到這本書的書名「我是大衛」或許你已經知道,可者讓你感到陌生,但若是提到多年前的一部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可能就會有比較多的人對這故事的內容有些印象。
故事的開始是在一個集中營裡,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猶太人,這也不是一個描繪集中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衛,由於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從小即被關在集中營裡,過了12年與世隔絕的生活,讓他不懂得笑、不懂得愛、不懂得什麼是自由,然而卻在一個契機下,藉由一名男子的協助,使他逃離了集中營,而對於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的他,只知道協助他的人,要他逃向北方,一個名叫丹麥的國家。於是,大衛便從薩隆尼卡開始一路到哥本哈根,展開了一場歐洲大陸的漂泊之旅…。
在這場旅途中,大衛開始接觸人群、面對社會,在與外界隔絕多年下,大衛即在這場旅程中,經歷了一連串的冒險,過程中,他曾經感受孤獨、感受恐懼,卻也感受到愛和希望,而在與外界的接觸下,更使他面對自由、面對生命也面對自己!
在這個故事裡,闡述了很多的概念,探索一個孩子,如何因為被囚禁的生活,而變得不會笑、不會表達和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感。就如同書中人物對他的描繪「有人打碎了他的靈魂」。而由他對於肥皂的珍惜,面對外在大環境的危險的應對,我看到的是一顆小心翼翼尋找自我,以及探索世界的心。令人心疼的是,大衛從小的生長環境,讓他在面對社會人群時,比起一般在自由意識下長大的我們,還要困難,但卻也因為他從小即被與這個世界隔離的結果,讓我們更能單純的體會,剛與外界和人群接觸時,心境的轉變和感受。而令許多人驚訝的是,大衛小小的年紀,居然會說話和思考到許多嚴肅的問題,對於這點的解釋,或許有些人會直覺反映在大衛特別的遭遇上,但是我們或許更該思考,是否是我們從來沒有正視過孩子會思考的事實?我們是否曾用心聆聽他們的話語?如果忘記曾經也是一個學生,那就可能是一個好老師,那我們是否也忘記了,我們曾經也是個以單純的心思索的孩子呢?
每個人對於這本書的理解不同,我認為這是一本描繪青少年探索世界的書,作者以第三人稱的敘述,細膩的描繪創造出大衛這個敏感而善良的角色,而旅途中心竟的掙扎和轉變,不正就是青少年在剛接觸外界時,心靈上的感受嗎?
正如作者所提到:「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小孩子對書的熱情明明能比大人還要多,卻只得到一大堆無傷大雅的消遣娛樂,沒有足夠真實又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可以閱讀」。所以這本書被評為中國時報2005年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但是除了推薦給青少年閱讀之外,我覺得這也是適合尋覓孩時純真、善良的思維的家長或是成年人看的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充滿驚險的冒險故事,作者更透過大衛使讀者看見自己最原始單純的心。不管你是因為小說還是電影而接觸到這個故事,我都推薦可以來看這本書,因為在電影裡頭,感動人的可能是大衛的遭遇,而透過文筆的描繪,我們更可以有深度的了解大衛的思維,走入大衛的內心世界、走入孩子的世界,也走入自己單純的心。

作者簡介
  安娜‧洪(Anne Holm),1922年生於丹麥,曾任文字記者。本書1963年一出版就在丹麥暢銷,同時陸續被翻成多種語言流傳各國,並得到多項文學獎的肯定,至今已常銷四十多年,卻是歷久彌新。近年更被改編成電影〈中文片名《送信到哥本哈根》〉,打動了世界各地影迷與讀者的心。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陳貞萍

1. 林佳葦 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

這位研究者指出,現在很多的大學圖書館多注重於學術研究資源的提供,而多媒體的部分則是次要。網站設計雖然都是專業背景,例如資工相關科系設計的,善對於使用者的心理、整體動線、版面設計等有時候會沒辦法與使用者的想法做結合。

研究者用多重操作度、人際互動、人機互動、資訊串連流暢等項目來判斷整體的滿意度。多重操作度包括了是否有多語言的版本、多種查詢介面等等,不過對整體滿意度影響不大,而且介面更容易也不一定是更有用。此外,她也說了人際互動部分不是很迫切,大概是因為學校圖書館比較少提供互動的關係。至於資訊串連流暢度會顯著影響整體滿意度。

需要改善的部分有多元性,例如聲光音效、圖像等。另外也必須簡化服務、簡化繁複的介面,並且以使用率高的服務為核心,還可以加上一些導覽、推廣活動等。

2. 許凱琳 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

研究者相當關注使用者如何在虛擬博物館中經歷自發性學習的經驗。她利用了實驗觀察法,觀察使用者的學習效果、會產生哪些學習行為,以及實體的博物館如何與虛擬的博物館相輔相成,達到教育的目的。她實施的對象是故宮的虛擬博物館,並且最後提出了幾項感受是關於再虛擬圖書館可得到類似實體圖書館的感受。

3. 曾品方 小學一年及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

研究者希望了解小學一年級實施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的可能性。與前兩位的方法不同,由於她的對象是活蹦亂跳的小學一年級生,因此使用的方式也相當活潑,像是「抽抽樂」,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學習。她提出了小一生對圖書館禮貌的定義是腳步聲與言語,推測是因為教學中常帶有不要的字樣,例如;不要奔跑、不要,諸如此類的關係。此外她也說了,館員的微笑最重要,以及要利用正增強法則來實施利用教育。

這是我第一次聽期刊論文發表,發表的幾位都是得到評審青睞備選出來的文章。透過她們的發表,也讓我自己更加增長見聞,而且能夠聽到、看到教授們、老師們侃侃而談自己的意見,或是對文章的建議之類的,都讓我們能夠學到更多,像是最前面的摘要雖然簡短,卻需有頭有尾完整才行。透過這次機會,我見識到了更多東西了呢!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鍾玫均

這是第一次參與研討會,也是第一次參與圖資領域的研討會,看到許多位優秀的學姊們站在國家圖書館簡報室裡,莊重的場地,正式的燈光正式的場合,得獎者們大方將自己碩士論文心血發表給予大家評論。有的簡報者放映著精緻的簡報內容,張張講解給大家試圖在過程之中激發更多新穎的思考,有的簡報者以從容的言語說明著論文概要並以簡報配合延伸,聆聽之下清晰易懂且收穫不少。

在研討會裡獲獎的學姊們,各個論文主題都與圖書資訊相關,很多加入數位或是科技元素,突破以往鑽研圖書館學的領域,觀察現今圖書資訊之發展,融入許多數位科技新想法新理論,得獎者真的都是此領域中佼佼者,很多細節很多思考範疇,都不是一般的我們可以完整掌握的,又何論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另外,學習發問的確是門大學問,提出疑問需要勇氣、需要時機、需要知識、需要準備,聆聽完整場研討會,卻沒有任何問題是不對的,學習發問很重要,願意提出疑問的人也都在學習著。
沒有參與過研討會,以前總以為這會是嚴肅如開會般乏味的會議爾爾。
然而,在短暫不到三小時的精簡的論文洗禮中,學習到不少知識,得到很多感觸與激發了些許思考想法。

一個熱愛圖資領域的學生,從踏入這領域的第一天,有曾經想像過,自己也許有一天會站在與觀眾反方向的講台上,滔滔不絕的把分析的過程、分析時的深受體會分享給大家?經過大學四年裡的磨練,這得獎的瞬間似乎成為一份正式的肯定,成為圖書資訊領域中大家都會認可的肯定,代表自己曾經的努力與付出,給予這辛苦的過程獻上一枚亮晶晶勳章,是一份榮譽是一份得意。

但是接受了大家的祝福,收起了獎項,抽取出簡報檔案;回神過來思考,這過程僅僅是學習旅途中,小小的收穫而已,代表著又往上踏步邁進另一層階梯,但是後面有更多更多的行程安排,等著我們去發掘更多不可思議的驚喜,有更多景點更需要細細欣賞與慢慢體會,每個人的路程交給每個人決定,也就是自己。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楊偲傑

林佳葦——《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

研究者以問卷的方式作評估,最後以統計數據說明,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的滿意度相關性達到顯著。

由於網路快速流通與呈現特性,使多媒體的應用日益普及,但是傳統大學圖書館的網站設計注重學術資源的提供,缺乏這方面的應用,於是激發研究者的動機。但是多媒體是否為大學圖書館所必要之元素?答案為否定,研究發現,使用者對於網站的需要以其功能為優先考量,使用者以查詢資源為這要目的,因此在多媒體特性與網站的有用性(Usability)方面並未達到顯著。另一個沒有達到顯著的兩個特性為多重操作與使用者滿意度,如前項所述,使用者注重網站的有用性,若能以單一的路徑便能達成目標,就不大會考慮其他路徑。

多媒體特性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就如題目所示,與使用者的滿意度有關,因為多媒體特性與網站的易用性(ease of use)達到顯著。易用性與有用性不同,主要影響使用者對於使用網站的感覺,即操作知覺。易用性優良的網站除了能夠減少使用的負擔,因而使滿意度提昇,進一步刺激使用者持續使用網站,基於這項結果,研究者認為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應該設計合適的多媒體,以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

老實說,這篇論文對我而言,要當場吸收非常困難。雖然研究者用心講解精緻的投影片,可是論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及專有名詞,例如研究者以Davis等人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為整篇論文的架構,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理論,因此沒有辦法對這篇文章有更完整的認知。另一個例子是研究者將使用五個網站的特性轉換成LibQUAL+TM的四個面向,因為研究者並沒有說明如何對應,我聽的不清不楚,後來上課才知道,原來LibQUAL+TM是評鑑學術圖書館的專門指標。要精通一門學科不是容易的事,以別的領域的理論來做研究必須更加謹慎,林佳葦小姐的論文即是很好的範本。

許凱琳——《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了解使用者使用網站,即虛擬博物館的感覺,並了解使用者的學習經驗,進而探討實體博物館與虛擬博物館之間如何相輔相成。就第一個目的而言,與第一位講者的範疇類似,但是這份研究採用方法為質化研究的訪談法,前者則是量化的問卷法。

研究對象分別選擇故宮博物院以及線上網站,因為其在國內,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的規模,皆具代表性。訪談的對象則是使用BBS招募以及自我人際的延伸,對象限制在六個月內參觀過實體館的十五位使用者。研究者使用BBS募集會有一個漏洞,因為BBS這個平台的使用者以大專院校以上學歷的人為多數,年齡較低的青少年與兒童不會被採樣,而教學設計經常以這個族群為藍本。

訪談之前研究者對使用者說明網站的使用方法與研究目的,使其對虛擬博物館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藉此固定使用者的瀏覽目的,之後以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將使用者的學習歷程分為九個階段。這九個階段的歷程是參考先前學者的研究的七個歷程,最後再加上兩個歷程,但是研究者當場並沒有說明的很清楚。訪談則是談到使用者參觀故宮博物院,以及使用虛擬博物館之後的感想。研究者指出,每個人的所投注的時間與心力不同,而且受到個人背景、社會脈絡與虛擬環境所影響。研究者以博物館領域的互動經驗模式來說明,指出在三個面向之中,實體館與虛擬館最大不同在於社會面向,因為虛擬的環境可以對真實環境做模擬,可是通常不會有第三者干擾。

對於學習的成效,以參觀實體博物館為分界,可以分為是參觀之前對作品的基礎認識,與參觀之後對實體經驗的複習。對於第一點,某些受訪對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如果參觀之前就已經預先知道實體的全貌,如此就會減低參觀的樂趣,因此以導覽與複習為目的網站,設計上必定有某些不同,此為配合實體參觀的設計的重點。

吳美美老師最後提到,對於研究者題目的問題,研究的內容屬於資訊尋求的行為,這裡能否被界定為一種學習,其實仍屬未知數。就研究者提出的說法,如果使用者投入的心理相當地少,那這一個行為是只可能改變認知,但是並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因此歸結出學習的九個歷程,是否也只屬於資訊尋求行為,仍有待釐清。

曾品方——《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

研究對象如題目所示,為國小一年級的學童,研究者想測試圖書資訊教育對目標是否有成效。

研究流程即是教學活動。先藉由解讀繪本引發學童動機,繪本的內容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直接相關,之後發下學習單,包含兩個部份:一、讓學童填寫圖書館內應遵守之規則,二、自由繪圖,研究者藉此觀察學童的反饋。教學活動結束之後,研究者馬上記下當天活動的情形與活動發生的現象或問題,對於內容的紀錄,研究者指出教學日誌並沒有以結構化的方式著錄,因此無法對其內容做更精細的分析。

活動內容很充實,但是研究者在研究結果方面向比較零碎的教學設計,對於可行性加以肯定,但是並沒有以一個標準說明,研究的建議也是如此,與研究的目標不大符合,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由於本文作者本身即為小學圖書館之館員,因此能夠一邊進行實驗,一邊研究,對研究的堅持的精神令人敬佩,除了需要環境上的配合,曾老師本身也相當有耐心,同時身兼老師與研究者兩個身份,但辛苦總算換來成果,本篇文章為本屆研討會唯一獲獎的期刊論文。

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__鍾玫均


建築學者李清志,在多次來往日本的旅途中,數次邂逅安藤忠雄建築大師的作品,書中單純透過親筆寫下文字以及親手拍攝之照片,帶領我們前往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這座迷宮沒有明確的起始點,也沒有指示標誌清楚地指出終點的位置;不論是早期的建築小品或是國外的港灣大型建築,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都賦予每份作品一個故事,靜靜地讓人們走進建築此空間進行體會,靜靜地觀察那些巧思與那些意涵。
在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有許多宗教建築,有傳統日本神社,有佛教殿堂,有西方文化濃厚的教堂。不論安藤忠雄的宗教信仰為何,但是他在不同文化衝擊之中,總能創造一塊平衡點的淨土,讓不同信仰之間似乎存在著相遇的線條卻又神祕隱藏不易見,許多哲學意念融會建築裡面,給予人們思考體驗或是互動的空間概念。
傳統的日本寺廟殿堂例如南越山光明寺,以當地自然資源淨水圍繞,寺廟彷彿從地下順著泉水湧出,十分經典,源源不絕的水流自然地帶進了生氣,寧靜的氛圍只聽見溪水潺潺。佛教殿堂有水御堂做代表,滴咕的誦經聲裡,在整體建築中卻帶入基督教的「出生入死」的概念,其中有面朱紅色的牆面,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西方淨土世界的燦爛。
西方受洗的重要地點-教堂,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作品有「風之教堂」、「海之教堂」、「水之教堂」等;如教堂之名所呈現的概念,因為元素不同而有不同欣賞角度,但是這之間有相同的特點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善用大自然元素融入建築當中,使得每一塊清水混凝土牆的角度都成為一幅畫中畫,在成羽町美術館中曾運用類似的概念,騰空的水泥牆方塊,讓雲朵讓小鳥自由穿梭其中,自然形成最動人的大自然之畫。
建築很美,需要自己走近體會,再多的言語,都抵不過親身的體驗來的貼切。
建築物不一定方正,也不一定是安靜死寂,建築只存留空間是一種意境,建築與人們的談笑聲走步聲共存也是另一番意境。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讓安靜的建築也能說話,至於建築說了什麼話,等著你來聆聽。

===============================================================

作者介紹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著有《鐵道建築散步》、《建築異型》、《都市偵探學》。


延伸閱讀
《鐵道建築散步》、《建築異型》

工作大未來_楊偲傑


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

這是很特別的工具書,一本職業小的百科。如同標題所言,書中列舉多日常生活中的職業的簡介,青少年可以依據這些內容做為選擇自己職業的參考。升上大三後,開始注意自己未來的道路,因此在參訪出版社時,得知這本書後,便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一些期待。

在最前面的序言,作者村上龍告訴我們,這本書存在的理由,有一個論點引起我的注意:他一針見血地說出,你的未來必須靠自己決定,尤其在現在變遷快速的年代。某些老師或父母常強調高學歷就能夠有工作,這其實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到底適合什麼,因為時代變遷的速度太快,快到他們不知道怎麼反應。

本書不只是一本翻譯書,譯者陣容浩大,而且特別在書中,幾乎每一個職業都加註台灣的相關情況,比如說,這個職位在台灣的前景、如何才能夠勝任,最後特別附註的章節,增加了一些台灣的傳統產業。從這方面可以看出譯者的努力與用心,使這本書能夠對在地人發揮功效,就這一點,足以使本書值得推薦。

工作大未來分門別類的方式是先依學科,再按照興趣區分,例如以第一章即為和自然科學有關的職業,然後再分喜歡花草植物、喜歡動物、喜歡昆蟲等。不過分類很主觀,例如圖書館員是被分在喜歡蒐集這個類別,可是卻落在運動與遊戲,交通工具也是落在這個類別,非常奇怪。

因為是職業百科,所以就能夠看到許多不常見的職位。例如「雛雞性別分辨師」,這項職務可以使養雞業的產值增加,主要是以手觸碰生殖器官,所以手感要好,而且限制年齡在25歲以下才能培訓,不過是一份待遇不薄的工作,這是最讓我驚奇的職業。另外,本書並不設限未來從事的職業,因此還列了「脫衣舞孃」一項,不過是指在百老匯或拉斯維加斯的正當工作,並非特種行業。文末還特別列了「給沒有看到感興趣的職業而失望的孩子」的章節,裡面並沒有提到太多突發奇想的工作,主要是鼓勵孩子們能夠多多培養興趣,或是介紹比較相關的行業,這本書還是希望從一個正面的角度出發

雖然本書主要傳達的對象是13歲的孩子,我覺得這大人們也可以參考,它告訴我們工作是非常多面向的,從興趣來分析的角度提醒我們,工作要和自己的興趣有關的,從這方面著手,才會更快樂,如同村上龍所言,工作是一件愉悅的事,對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是不會感到厭倦的。

=====================================================

作者簡介

村上龍(RyuMurakami

1952年出生於日本長,崎縣。1976年以《接近無限透明的藍》獲得第七十五屆芥川獎。備受矚目的作品繁多,例如經濟學繪本《這些錢能買什麼》、以窩居在家不出門的人為題的《共,生虫》、以集體蹺課的中學生成立了辦獨立國家為題的《希望之國》等等。1999年起擔任以金融經濟為主題的電子報『JapanMailMedia』總編輯。

繪者簡介

濱野由佳(YukaHamano

1979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就讀大學期間1999年為《這些錢能買什麼》(Bubble Fantasy --What Japan Could Have Bought With That Money)繪製插畫進入業界。主要作品有《叔叔要到山上去賺錢》、《郵差》等。

譯者簡介

曹姮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一九八九年赴日,先後任職於東京兩家出版社,並且曾擔任松下電器、小學館、日本亞細亞航空公司特約翻譯,目前旅居日本,專事翻譯與寫作,另譯有《雨天的海豚》(時報出版)等書。

江世雄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目前是神戶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生。另譯有《開創國中班級制度的祕訣》(稻田出版)。


柳搖金-鴉片戰爭中的異國情仇_林沂瑩


跟這本書的相遇是在我大一的時候,記得那時是期末爆炸週,但聽到朋友的推薦,便跑去借了這本書,不借還好,一借就上癮了,因為實在有點厚,但每天一定要花時間翻翻它,看看接下來的劇情才能心滿意足的上床睡覺。究竟它的魅力是什麼?我只能說,透過他文字的描述,你會發覺身歷其境,一頭栽進去的狂熱,隻字片語都有攫住雙眼的魔力。

柳搖金到底是什麼呢?他就是一個藝名,是柳師傅家的「獨子」-天壽,玉筍班裡頭的「小師弟」,出身於崑曲世家,因天分過人,是個天生的演員,從小就備受寵愛,被期望為名伶、紅角兒,在那個時代,只有男生有資格擔任演員,參與演出。任誰都想不到,在這些閃耀的成就背後,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柳搖金究竟是男是女?出生時,因為無男性也無女性性徵,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下,父母親決定將他當成男孩來餵養,也一手將他栽培為演員,直到約莫十歲,女性性徵開始出現,才揭曉這個謎底,原來天壽是個「石女」。

在鴉片戰爭的時代,國仇家恨充斥整個國家,和樂的美夢碎裂,流離失所、親離子散的情況隨處可見。但,一位英國軍醫的出現,改變了天壽的命運,他將她從鬼門關就了出來,也恢復了柳搖金的女兒身,面對情深義重的英國人,愛苗也逐漸生長,但想到有許多同胞喪生在英夷的槍砲下,天壽該怎麼辦?

這些扣人心弦的劇情、描述,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時而緊張;時而放鬆,很佩服這位作家的功力,雖然書很厚,卻意猶未盡,讓你想一看再看。
作者簡介:
本名曾黎力。陝西人,1942年生。主要作品為歷史小說,早年出版《星星草》一書即大受歡迎,其他著作包括《傾城傾國》、《少年天子》、《少年康熙》等。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傅婉婷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

參加了由<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與中<華圖書資訊教育學會>一起舉辦的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雖然我們只有參加了研討會上午的部份,但所見也足以讓我們學習。首先最有印象的就是,三名得獎者都流露出一種自信且專業的感覺,侃侃而談他們自己的研究,除了研究內容值得我們注意、學習之外,這種自然大方的態度,也是我們該督促自己的地方。

第一位得獎者林同學,研究的主題是「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他一上台簡報開始播放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他報告的內容很有特色之外,他的頁面設計也很出色,報告時口齒清晰、面帶微笑,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好印象。第二位林同學所提出的「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論文,研究內容非常豐富,資料豐富完整,可是在報告上有點會讓人分心,所以這篇我就沒有很認真的去仔細聽取內容。第三位得獎者比較特別,她已在小學任教,而研究主題便是跟他工作有關,「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這篇屬於實際操作型的論文,與前兩篇性質都不相同
,卻是讓我覺得最有趣的一篇,當然獎者在解說過程中,散發出來的熱忱可能是很重大的關鍵,一邊聽這位曾老師報告,一邊想起過去學習過的課程中,例如郭麗玲老師上的兒童圖書館,我們上課時便常常在探討,如何在兒童的幼年時期,開啟他們對於圖書館的認知,能夠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優點等,進而養成使用圖書館的習慣。在多次課程討論過這樣的主題之後,聽到這位曾老師的研究,便有非常親切的感覺,而她對於圖書館推廣的用心,也值得我們學習。

這場研討會我們除了聆聽三位講者的報告外,在他們結束報告後,還會有老師對於他們的報告提出建議及講評,讓我們除了聆聽研究內容外,也可以聽到其不完整的部份,這次參加這場研討,可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林沂瑩

2007年獎助論文得獎名 論文發表會 與會心得

在館藏發展這堂課當中,突然有了契機到國家圖書館,參與2007年「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與「中華圖書資訊教育學會」,所舉辦的獎助論文得獎發表會,這個機會很難得,從小就非常敬佩撰寫論文的,尤其現在已經大三,感覺自己也必須有所成長,學著瞭解論文、看看別人研究的方法,因此對這次的論文發表會有高度的興趣。
第一位發表人是: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林佳葦,論文的標題是:「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雖然對於一些名詞不是完全理解,只能憑我的臆測,例如:資訊串流,畢竟沒有完整看過他的論文,透過他的發表,感受的到對於一篇論文的認真、投入,因為有好多問題等著驗證、研究,每個都環節均得嚴謹以對,從佳葦的ppt就有驚豔的感覺,很精緻,完整的將他的論文精華濃縮在這份ppt裡,讓我不禁思考自己,什麼時候我才能做到這種程度呢?

第二位發表人是: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許凱琳。論文主題為:「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這個主題讓我耳目一新,因為圖資的研究,不再只侷限於圖書館,進而延伸至博物館,這時候應該想想,研究這份主題,對於圖資的意義為何?就是數位典藏吧!近來,圖資界的人士大力推廣數位典藏,在科技發達的世代,純粹紙本式的收藏品已經無法滿足社會,認為有價值的一切人類產物,都應該想辦法收藏起來,因此,發展了數位典藏,藉由無國際的網路,一方面是保存,一方面是推廣的功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想研究使用者的學習情形,如果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先瞭解一個博物館,然後再實地到場看展品,會有更好的效果,對於展品的背景資料,較有印象。另一個狀況來說,如果今天我去完故宮博物館,看完了一個展覽,回家後,我可以藉由故宮的數位典藏系統,再次的回味,或是對於展品一些不瞭解的地方,在系統裡面得到更多的認識。雖然第二位的ppt不是非常華麗精美,但是實在的將研究過程、結果有了完整的呈現,也是很佩服他對這份論文的投入,因為他是採用觀察的方法,找了幾位博物館的使用者,實地看他們操作系統,再將他們的一舉一動記錄下來,需要相當大的耐心。

第三位是今年唯一榮獲期刊論文獎的:台北市萬興國小幹事,曾品方小姐。論文的標題是「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我覺得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圖書館利用教育,小朋友是一株等待長大的小樹苗,因此在這個階段,任何事物都可能影響未來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圖書館利用教育要在那麼早就進行之由,藉由圖書館利用教育,提起小朋友對圖書館的興趣,在未來,他們會更瞭解以及喜歡圖書館。因此,對於小朋友的圖書館利用教育當然是不能死板板,否則,小朋友哪有興趣學呢?又怎麼讓他們對圖書館有個好印象呢?所以我覺得教學的設計,是相當有趣也必要的主題。在參與社團的時候,帶了國小育樂營,我跟另一位夥伴就是設計圖書館利用教育的課程,因此看到這份論文主題的時候倍感親切。其中我蠻感動的是,品方小姐請他們畫在圖書館中最有印象的事,有許多小朋友都畫上了品方小姐的畫像,不管是長相如何的品方小姐,臉上都是掛著微笑的,聽到這裡,我覺得品方小姐的努力,小朋友都感受到了,因為他覺得,只要一個微笑,小朋友會覺得這裡是個安全的地方,會越來越喜歡圖書館。是啊!很想問問圖書館員,你多久沒對讀者微笑了?在上參考服務課程的時候,館員們的服務態度,一直是我們探討的問題,我們的結論是,服務的良好態度,會影響一個讀者是否會再度想來使用圖書館,現在的圖書館再也不是館藏導向,而是使用者導向,因此,在思考如何推廣圖書館的同時,也想想我們的服務品質。

在每篇的論文發表後,都會有一位評論老師提出對這份論文的看法及問題,也很佩服評論的老師,能夠在當下就找出許多論文不盡完善的點,我想提問的能力,是我非常需要練習的。因為下午還有課,只待了一個上午有點可惜,這次的發表會,見識到了研究生的辛苦、成就,希望大家在圖資界一起努力。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林詣筑

上個禮拜五去參加了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及頒獎典禮。雖然舉行研討會和頒獎儀式的教室並不大,但是坐滿了來自圖書資訊各領域的前輩和同學們,
台上也站了很多位努力研究,孜孜不倦的受獎者。整體的氛圍讓人感受到圖書資訊領域的活力,很讓人振奮。
並且在這樣的場合,很幸運的可以聽到幾位得獎的圖書資訊領域的學姊們分享他們所做的,關於圖書資訊學科的研究論文。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我們只有聽了上午的三位所做的得獎論文。分別是林佳葦同學的「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連性研究」、許凱琳同學的「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以及曾品方小姐的「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設計之研究」。三位研究者所提出的論文都是從圖書資訊領域不同的需要面切入,我覺得他們三位選的主題都很吸引人。不會很籠統舊式,感覺他們所做的研究正式線機圖書資訊領域需要注重的幾個重要面向之一。
其中林佳葦同學的論文主題最吸引我。一開始聽到他的主題,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感覺是比較偏向視覺設計的研究主題,怎麼會跟圖書資訊扯上關係呢?也因為懷有此一疑慮,所以在她分享她的論文內容及成果時,也就格外仔細的去了解。在她講解她之所以選擇這個研究主題的時候,我也逐漸了解到他想傳達的概念。的確,大學圖書館的網站多注重在學術資源的提供上,多媒體的介面服務通常都居於次要考量,但其實對讀者來說,多媒體的介面服務在使用網站圖書館上面,其實影響很大。若是一個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擁有簡明又容易使用的多媒體介面服務,其實在使用者操作網頁這個動作上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忙。反之,若是一個大學圖書館的網站,其上提供之多媒體介面服務不多,或許較容易減低使用者的使用慾望。林同學最後提出的結論有一點我深感贊同。他提到:在預算有限時,應簡化網站服務,加深使用率較高的核心服務。有的圖書館網站上面提供了很多服務,但卻是重量不重質。

隱形員工_林詣筑


你會不會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隱形了呢?在團體中默默的找不到認同,也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在做事的時候無論做的多好,都收不到讚賞。讓你感覺到很消極很消極,覺得少了自己這分力也無所謂,所以做事也都提不起勁了。存在感低微讓人難過,而更難過的是:你明明有做過些什麼事,卻無法受到重視。
這應該是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會有過的感受,不論是讀書、就業,只要是身處團體中,就有機會嚐到這種苦澀的經驗。而這樣的經驗正是隱形員工這本書中想要扭轉的。隱形員工主要是在講一個現今企業普便存在卻隱而不現的危機:員工變成了隱形人。由於覺得不被賞識,覺得遭到忽視和冷落,許多員工只好用他們知道的唯一方法進行反擊──他們躲在公司的角落裡,工作上的表現只求六十分,抱怨連連,並把這些技巧傳授給新進的員工。這樣的行為是企業中最負面的舉動,並且會嚴重影響到整個企業的運作效率及風氣。隱形員工除了點出這個狀況及嚴重性外,在後面也逐步的教導主管們該如何因應員工這樣的想法還有舉動。最重要的一點是,主管應該能夠了解到員工的想法,唯有注意員工,關心員工,重視員工,誠心的為他們著想,才能得到員工全心的努力工作,這些都是隱形員工這本書裡面所強調的。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他的寫作手法很特別。全書總共分為六個章節及一個結語,每個章節名稱都是一個簡短的單詞,不像是一般的管理書籍一樣死板。更有趣的是,他每個章節都是用一小段寓言故事來開頭,代表著那個章節所想講述的觀念。每個章節的寓言故事是有關連而連續不斷的。一開始在看這本書的每個章節時,就像是在閱讀一個大童話故事一樣。只不過他每個章節會針對該章節的故事進展,提出相對應的人才管理之術。先是經由故事的劇情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情境,之後再用口語而不失專業的方式講解,輔以許多生活化的例子,真的很容易讓讀者進入狀況。而他所講述的故事主角正好就是隱形人和高地人之間的互動,故事設定都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公司企業內的高層主管跟隱形員工,又趣味又有引導的效果。
或許會有人覺得,這本書應該是適合當主管的人讀吧。不過我卻覺得他不只適用於主管與員工。他所教授的道理,其實很多也可以應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在看這本書時,除了可以站在主管的角度上學習馭人之術外,站在員工的立場,也可以學習如何對主管提出的獎賞做出是當的反應。
這本書真的是難得一見的輕鬆卻又實用的商用書,推薦給大家閒暇之餘可以翻翻唷!
作者簡介
艾德里安.高斯蒂克(Adrian Gostick)
  現任胡蘿蔔文化集團O.C.坦納管理諮詢公司之企業顧問及訓練部門總經理。經常受邀至各國對企業人士進行演講,其文章亦曾為《紐約時報》、《投資人工商日報》或其他報章雜誌所引用。
徹斯特.埃爾頓(Chester Elton)
  現任全球數一數二之員工表揚公司O.C.坦納管理諮詢公司之績效表揚部門副總裁。是位極受歡迎的演說家,也是許多百大企業之顧問。曾受邀至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所舉辦之全國性研討會中,及其他許多企業研討會中擔任主講人。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高珮瑄

※林佳葦,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

心得:

沒有人的認知會跟另一個人相同,尤其是背景知識不同時。人在處理事情時,都會先用固有的認知去對照面對的狀況。在檢索時,常常發生的情況是,設計者以專業的角度設計,但使用者在使用時,並沒有那麼足夠的先備知識,就會產生找不到資料或是使用困難。現在,大多數的資料庫、檢索網頁等,都還是以設計者的角度看介面,使用者往往被強迫屈就,大多是以「熟能生巧」作為解決問題的策略。可是,設計介面的立意,應該是要讓使用者能輕鬆上手,得到好用的、正確的、大量的資料才對。

為了要改善,這樣的研究應該會對設計人機介面良好的檢索頁面有所幫助。畢竟這是一個使用者導向的時代,圖書館要吸引更多使用者,就要營造好的環境,讓大家因為使用方便而常常使用;還有,我很贊成研究者說的要核心服務,現在很多網站的設計,想要擴展很多的功能,但是,最基本的檢索卻藏在層層疊疊的精美包裝下,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擾。要怎麼樣讓使用者一眼就能找到需要的欄位,把不重要的功能跟核心的功能分隔開,很重要;現行許多網站都有網站地圖,但是,常常還是呈現過多的東西,使用者還是無法下手,如果,能夠設計出一個有階層概念的導覽地圖,相信對使用者是一大福音。

※許凱琳,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

心得:

現在的趨勢,要連結不同的領域,以創造更大的商機或使用量。如果只固守原有的壁壘,是很難在多元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這一篇論文探討了虛擬博物館和實體博物館的參觀者學習的經驗,與圖書館或許不是直接相關,但可以以他們的經驗來作為往後發展的參考。

研究者指出,參訪行為涉及到三個層面:個人脈絡、社會脈絡和環境脈絡,博物館本身提供的是實體的環境,在營造上要如何設計是一大課題;而社會脈絡在實體博物館的互動性會比虛擬博物館來的強,因為,大多數的使用者,還是習慣在當下說出自己的感受,比較不會用不同步的方式紓發,而且是將自己的感想公佈給大眾,虛擬博物館的設計機制,只能提供一個讓讀者投訴的窗口,還有讀者能互動的討論區,無法「同步」給予回饋;而個人脈絡,就不是博物館設計者能掌控的。

理想中虛擬和實體博物館的互動應該是:使用者虛擬博物館了解館藏,再到實體博物館參觀,事後,再用虛擬館印證所見或是複習;另外,使用者也有可能是直接由虛擬館擷取所需資料,都視使用者需求所定。但是,研究者也點出了一個重點,是否使用者在網頁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的瀏覽,都有其學習意涵?不盡然吧,有時,使用者會被網頁上其他的內容所吸引(像是廣告),點選的過程只是因為好奇,與前後的學習行為並無連貫性,而且,對於每件事、每句話,各人的解讀不同,將什麼內化到認知基模,實驗中能看出的也有限,加上人其實很難描述自己的想法與動作,思緒又主觀,藉由人這種不穩定的媒介,需要很多的臆測與觀察,但結果也不盡然與正確的情境是完全相符的。

虛擬博物館,很重要的也是介面上的設計,除了典藏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就要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這又回到與第一篇論文的主軸─人機介面。因為,是要教育使用者,所以要以使用者為導向,如何設計出一套完善的機制,簡單明瞭又豐富多元的網站,能夠吸引的不只是虛擬館的使用者,當建立讀者一定的興趣,讀者自然也會到實體館;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口碑,會讓使用者樂意到博物館參觀,奠定忠實的顧客。博物館不但做到了行銷的目的,也促成了使用者社會教育的功能。

※曾品方,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

心得:

教學要考量的,除了設備支援,教材的設計、教師的背景知識、教學方法等,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意願的重要指標。在教年紀較小的孩子時,要很注意的一點,他們很容易被影響,不論是環境或是同學間,老師或圖書館員要怎麼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專注在課程上,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考量。

小朋友,很喜歡發表自己看到了什麼,用圖畫的方式,是一種很好的管道,從圖中可以看到很多資訊,除了他們認知中的圖書館,還有他們的期望,重要的是裡面反映了圖書館所呈現某一部分的真實情形,在做圖書館的檢討或是發展計畫時,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台灣的社會很習慣擺高姿態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看到的標語常常以否定句開頭;但是,沒有任何人喜歡被糾正,大人不喜歡,卻不斷的以高壓手段「提醒」孩子,不但在孩子的心理上會造成壓力,有時還會有負面的反抗心理。就如研究者所為,利用正面的語句,反倒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會……」意涵的不但是肯定,還有提醒的意味,讓孩子潛移默化中建立正確的觀念。這種技巧,適用於各種教學上。培養正確的觀念是一輩子的,習慣養成了,很難改變,因此,圖書館員在方面也要多用心思著墨,如何將使用圖書館的注意事項,還有各種服務的使用規章,以正確的管道、形式傳達給小朋友。

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真的很重要,從小不讀書,也別指望老了還會有心力體力來培養。同時,圖書館利用教育還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怎麼找資料,不只是課業上的,生活的知識,也可以利用圖書館內的館藏得到相關資訊,而且在資源比較缺乏的地區,圖書館內的各項公共資源,也是一項教育的利器,能夠些許平衡知識的M型社會。

很高興有越來越多的館員意識到與人互動的重要性,圖書館不是只在管書,與讀者的互動才是現在社會的重要課題。畢竟,人是自變項,而且是極不穩定、各別差異極大的那種;書只是依變項─有讀者需求才會出現的知識產物,圖書館往往本末倒置,重視館藏的內容大於對讀者的服務,而且,也忘記圖書館還有社會教育的職責。知識,或許可以利用館藏資源傳遞給讀者,但有許多的觀念、技能,是必須經過教學的動作才能建立的。

2007/12/21國家圖書館獎助期刊發表心得 范蔚敏

看到了得獎的前輩們,都打從心底深深地佩服他們。雖然早上只能聽三個人的發表,但是讓我收獲不少,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位台大的研究生許凱琳所發表的『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她對於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的效用作評估,去分析這些網站對於使用者的影響、教育性。藉由這樣的評鑑,去看博物館中數位典藏對民眾的教育,可以算是一種成果評鑑。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參觀博物館要收費,可是想要去的人還是很多;而去圖書館不用收費,我們所辦的展覽卻效果不彰。圖書館自詡為社會教育的一環,善在推廣及行銷方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無法吸引讀者?問題的環節出在哪裡?圖書館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做多的事。但我們真的使用資源很少嗎?我們的成本、我們的效益,在本質上要如何操作才能做到最好、最棒符合我們的最高宗旨?圖書館可以外包嗎?可以委外嗎?圖書館財團法人化或者成為非營利組織這些作法可以讓我們的圖書館變的更好嗎?這些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在舊有的體制下,改革當然不易,因為要面臨的是舊有制度的摧毀和新制度的建立;那如果我們讓圖書館成為非營利組織,讓圖書館要自籌經費、讓圖書館去估算預算。那麼圖書館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像博物館一樣,有高度的異業合作嗎?又或者我們可以從本值得角度回頭分析。
博物館的展覽要收費,因為他辦展覽有一定的成本要回收。如果這些成本,沒有辦法經由票價、其他商品的販賣來打平它的成本,接下來他要合作的會更加的更困難。但是我們不一樣,圖書館成立的宗旨就是為了要彌平貧富差距,如果要像博物館一樣的經營,我們服務理念就相對地打了折扣。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才能減少成本、做更多的事、行銷圖書館呢?改變其他人對圖書館的印象,讓圖書館不再只是民眾平時生活裡動被的選擇,而是要變成第一選擇!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馬郁凝

這次來到國圖,聽了三位前輩的論文發表。分別是林佳葦的《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許凱琳的《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和曾品方的《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

林佳葦學姐所做的研究發現了大學圖書館網頁裡有許多的特性會影響使用者在使用時的滿意度,而這些網頁特性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像是有連線的速度、多媒體的使用、易用性等等。還被評審評為完整度很高的研究作品。
而許凱琳學姐的研究是關於在虛擬博物館裡的學習。找了十五位的研究對象來測試並且觀察他們使用虛擬博物館的情形。也經由訪談來得知這些研究對象在實體博物館裡參觀學習的情形。覺得虛擬博物館這個議題還挺有趣的。記得自己在大一時也曾是別人研究的實驗對象。當時的實驗是在實體博物館中進行虛擬的博物館闖關遊戲。就一個被實驗的使用者來說,我覺得這樣參觀博物館的方式非常有趣,而且也可以得到和展品相關的知識,比起傳統的博物館導覽更加活潑有趣。而這次又看到學姐的研究,期待虛擬博物館的發展能因為有這些人的研究成果而更加進步。

在這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品方老師所做的研究。這份研究和實務非常貼近。老師在真正在從事圖書館教育工作時,能夠發現問題並經由這樣的研究來尋求解答。在經由研究得到答案之後,又可以馬上將研究成果運用在教學工作上來解決問題。感覺到的這是個很活又充滿熱情的研究。老師在學校的圖書館教育課程中,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寫下在圖書館要遵守的事情,另外讓小朋友還畫了想像中的圖書館。雖然說這些活動是研究的一部份,但同時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呢!在這樣子的活動中,小朋友也可以去思考去觀察與圖書館有關的事物,並且加深他們使用圖書館的印象。曾老師在實務之中還不忘研究的精神,是讓我覺得很佩服的地方。

第一次看到發表論文的進行方式,覺得很新鮮也還挺恐怖的。努力研究了這麼久的成果,要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呈現出來,還要接受那麼多人的批評建議。在聽三位發表論文的時候,其實對於有許多專有名詞和研究方法的部分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在實驗之後的分析,感覺是個高深的學問啊!發現要做一個研究除了對該學科領域要有深入的了解之外,也要有好多不同的技能,像是訪談的技巧、做問卷的技巧、觀察問題、實驗分析、寫作、呈現等等的技巧和能力。這些東西都影響了一個研究是否能成功,是否能夠完整。
除此之外,在經過三位研究者的說明之後,會讓我很想去看看他們寫的論文。總覺得聽過了他們的發表,在去看他們的論文時,會更了解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奇怪ㄋㄟ:ㄧ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_馬郁凝


如果有人問,「在你眼中的台灣,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呢?」相信每個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答案,但對於一個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來說,台灣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偶然在逛書店時看到的一本可愛的小書,薄薄的一本,裡面充滿著可愛的手繪圖畫。一開始是被他的書名吸引「ㄧ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很想要知道台灣這塊土地在外國人的眼中究竟是怎麼樣的。作者把他眼中的台灣,奇妙的事、奇妙的人、奇妙的東西、還有好多奇妙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寫和畫在這本書裡。這些東西在這位日本女生的眼中看來是多麼的奇怪,而我這個台灣女生看到了他筆下的台灣人台灣事也忍不住大笑,想說「是啊!台灣人真的好奇怪,我們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啊?」。

台灣,有特殊的卡拉OK習俗,大家總是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才一個一個出現,大家總是自顧自的唱自顧自的High,台上台下呈現兩個世界。日本人怎麼唱?大家準時抵達,認真的聽台上的人唱歌,還要不吝給予最大的讚美。作者建議台灣人應該用日式卡拉OK法,而日本人應該用台式卡拉OK法唱唱看,應該是個有趣的體驗。台灣,三步一醫院,出門不到幾步就有一家,或是藥局、或是診所、或是醫院,總之台灣人似乎太害怕生病,路上總是滿滿的和看病有關的店面。作者在這裡放的照片正好是師大附近,所以看到特別有感覺。他所描述的東西我是那麼的熟悉,但我卻一點也沒發現!後來回家時稍微觀察了一下自己家附近的店家。發現作者真是說的一點都不錯,一家動物醫院旁是一家藥局,藥局旁還有耳鼻喉科診所。不得不承認,台灣人真愛看病。類似這樣的特殊文化,就在書裡頭一一的呈現,非常有趣。

對於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覺得好像沒什麼,會想「一直以來不就是這樣嗎?」因為是如此熟悉的環境,如此熟悉的人群,所以不會刻意的去觀察到這些特點。一個來自日本女生,反而發現了台灣特別有趣的地方。就如同我們旅遊時,去到陌生的環境,總會特別仔細的去觀察體會這個新環境,作者也透過他的眼,讓我們台灣人看到自己平常沒有注意到的特色。突然想起在某個地方看到的一句話「旅行的意義其實是在認識自己家鄉的美好。」和不同的文化接觸,看到不同的人群,才會真正知道自己生長的環境,原來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吧!

作者介紹—
青木由香
1972年 出生於日本神奈川岩海岸。1992年 進入多摩美術大學染織設計科。
2004年 深深愛上台灣,下定決心發揮所長,希望在台灣跟日本之間尋找生機。
2004年 開始電腦雜誌Mac Power的專欄,介紹台灣Mac麥金塔的相關消息。同時期在ASCⅡ PLUS雜誌也開 始以「台灣超奇怪東西?在台灣發現的怪玩意兒」的專欄介紹台灣。
2005年獲得直木賞大獎的作家角田光代,在月刊「小說SUBARU」發表連載小說「三月的邀請函」。青木在台灣拍的相片被用來專屬搭配這篇小說。聽說小說成書後,封面也會採用她的台灣相片。

人間好時節_傅婉婷


作者簡介
  
張曼娟,誕生在春暖花開的三月天,自幼不會寫詩,只會背詩。  
年紀漸長,會寫文章,卻再也背不出文章來。  
現為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並為華人世界暢銷二十年的知名作家。
不斷思索人生價值與感情狀態,並且積極尋找一種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小說、散文、都會隨筆的創作之外,也為經典文學普及化而努力,已經出版了《愛情‧詩流域》、《時光詞場》兩部作品,深獲好評。2005年,面對更多的未知與變動,從古典詩詞中發掘人生啟示,完成了藏詩卷第三部《人間好時節》。溯歲月的河流,明白了每一種轉折的幽微,不管是隨遇而安,或是逆流而上,只要能從容自在,便是人間好時節。


內容簡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從沒有什麼座右銘,遇見困擾或煩惱的時候,也不求神問卜,我習慣翻閱詩。那些詩人從不吝惜,以他們的生命故事,給我們人生啟示。
  這些詩詞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時候還有心靈與智慧的啟發。
我們必須有一首,或是幾首詩,要放進人生的行囊裡,足以抗禦這詭譎多變的人間。
  我常想到童年時,背著詩,踢著石子,在黑夜裡暢快的奔跑。
讓我們一邊唸一首詩,一邊把挫折和煩惱踢開,還給自己一個鳥語花香的好時節。


閱讀心得

對於張曼娟的作品,其實我接觸不多,但書櫃裡收藏了<人間好時節>和<時光詞場>兩本,雖然是在高中作業需要的考量下購買的,可是卻意外的覺得兩本書都有很棒的內容。這兩本書分別以詩、詞作為基礎,然後作者張曼娟節選出他喜歡的篇章,再以短篇故事的形式,用現在的情節去呈現詩詞的內涵,讀了這兩部作品,不但會對古典文學有了認識,更會對文學內涵有不同的詮釋。

我想推薦的這本是<人間好時節>,書本篇章的內容編排極具巧思,與書名「時節」有高度的相關,作者用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為基礎,選出相關的詩句,然後再根據詩句的涵義,創作出短篇的文章,內容涵蓋廣泛,多是在講人生的體悟等等,用簡單的字句代替嚴肅的說理,而達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這樣的寫作方式,可以讓讀者更安靜下來的閱讀、思考,運用了生活中的經驗、情節,讓我們更能體會。

而張曼娟雋永的寫作風格可能也是讓這本書好看的另一個關鍵,作者描寫的功力,細密帶點華麗,説理式的文章照樣引人入勝不沉悶,讓作品的可看性又更加的高。

如果你看膩了坊間的唐詩、宋詞,不妨試看看張曼娟的這兩部作品,也許能有很大的收穫。

ISBN:986741392X

姊姊的守護者_傅婉婷

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
作者:Jodi Picoult


內容簡介
莎拉為了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現在輪到了她的腎臟。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的安娜決定反擊她的父母,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皮考特以不同人物的口吻來接續故事的發展,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對「愛」有深入的刻劃及詮釋,以細膩的筆法,精妙的細節,靈巧的掌握人與人之間脆弱敏感又錯綜複雜的關係。

作者簡介

1967年生於紐約長島。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學士,哈佛教育碩士。
1992年第一本小說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甫出版便造成轟動,目前已出版十餘本備受好評的著作: Harvesting the Heart (1994)、Picture Perfect(1995)、 Mercy (1996)、 The Pact (1998)、 Keeping Faith(1999)、 Plain Truth(2000)、 Salem Falls(2001)、 Perfect Match(2002)、 Second Glance(2003)、Vanishing Acts(2005 )、The Tenth Circle(2006)。
  皮考特擅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作品不乏探討安樂死及描述青少年自殺的內容;近幾年前更觸及聳人聽聞的「優生絕育法」。其在2003年獲得美國新英格蘭最佳小說獎,並榮登《紐約時報》暢銷作家之列。《華盛頓郵報》更將皮考特譽為大師級作家。目前皮考特和丈夫及三個子女住在新罕布夏州。網址:www.jodipicoult.com

(以上摘自博客來書籍館網頁)

閱讀心得

忘記在哪裡看過,小說內容的精彩來自於故事本身的矛盾與衝突,這裡指的當然不是情結上的不合理或矛盾,而是像故事中人物彼此間的矛盾情結,而去營造出張力,倘若用這樣的標準去評斷一本書的好壞,茱迪皮考特的「姊姊的守護者」必然可以獲得極高的評價,而它的確是。

一開始會想買這本書就是因為看到封面上短短的兩句文案,
儘管我一直希望凱特能活下去,
但她的死會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

就是這樣兩句話,表達出故事主角心情上的矛盾,讓我決定買下這本書。

這本書在編排上就很有特色,它用日期取代數字性的章節,清楚的描述了這個故事的經過,從星期一開始了故事,到結束是下個星期二;這本書的作者還運用了另一種寫作技巧,作者用書中各個腳色的視角去描寫整個故事的經過,讓讀者可以透過不同的情緒去看待同樣的情結、對話,卻又不會有太高的重複性,這樣寫作的好處是,作者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會掉進主角視角的單一想法,讀者可以比較獨立性的思考。除了編排上的,內容的規劃也頗具特色,在每個章節(每天)的開始,都會有一小段從某篇文章、古典文學作品中擷取下來的字句,這些字句的內容跟接下來的故事描述都有很大的關係,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是一本會讓人可以完全沉浸在情節中的書,甚至跟著掉淚。但相反的是,作者寫作中使用的文字很淡,對於書中各角色的設定,也並不會很明確的描繪出角色的人格特質,但卻可以在對話或描述中,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貫串這本書主軸的是親情再加上少部分的愛情。除了父母對孩子,更有手足間、夫妻間、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的描繪,透過多角度去敘述故事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立體,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很能融入情節。

「姊姊的守護者」是一本很棒的書,值得一看。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龐宇珺

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早晨,國家圖書館的簡報室舉辦了一場研討會,這場研討會,算是圖資界中的大事,因為這是由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與中華圖書資訊教育學會一起舉辦的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一進到會場,我就感覺到這場研討會在圖資領域的份量肯定不輕,因為在現場看見了許多認識的系上學長姐紛紛穿上了白襯衫當起工作人員,而平常常聽見各個老師轉述、常在期刊上看見名字的的圖資界教授及老師們也出現在現場,這意味著這場盛會受到了圖資領域所有人的關注。
第一個上台報告的論文是「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由中興圖資所的林佳葦所撰寫。這篇論文簡報給我的感覺是組織架構完整,且在簡報設計上非常用心,最重要的是報告者的口齒清晰且引人注意,很能帶領大家進入希望大家了解的情境,而其論文內容雖然沒有之後那篇「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內容來的更豐富,結論也只能算是個推論,但是報告者的口頭報告部分卻在我心中大大的加分。
而「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這篇論文,除了老師提到摘要寫的非常好之外,我會覺得這篇是我在有聽到報告的三篇論文之中,算是研究做的最完整,且思慮十分清楚,分析最具有條理的一篇。因為光是看摘要就能大致知道整篇文章究竟在研究什麼以及研究結果,看文章組織標題後就可以很清楚的再腦中出現一個架構圖,這都是書面報告非常好的一份導引。但是讓我覺得相當可惜的是報告者不時的低頭,沒有抬起頭來看看台下的聽眾,讓人覺得她對自己的報告很沒有自信。即使她的文章寫的真的很棒,但是就因為沒自信,讓我一開始並沒有很注意聽她報告,但是聽到一半借了論文冊一篇一篇看了之後,才發現這篇會得獎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第三篇「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的內容讓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從小學開始推廣圖書館呀」,因為平常我們上課都只是在探討理論,並沒有實際的進行推廣(不過在九月底與十月時,我們圖書館學研究社有協助師大圖書館舉辦新生圖書館之旅來推廣圖書館利用),而通常理論都是說在學校裡面推廣圖書館是最早的推廣辦法,並且要與老師的教學課程結合,但是我們卻很少見到有誰真正去推廣過後,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推廣的成效最好,或是如何設計推廣的教材。但是這一篇我覺得她做到了,光是看那些小朋友在圖書館閱讀的照片,以及回饋給圖書館的圖畫,都讓我覺得這所小學的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它讓小孩子真心喜歡上圖書館,這是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而她也不吝嗇的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論文,發表在期刊上,分享給全國的中小學圖書館。
在聽完這三篇論文的報告後,因為下午還有課的關係,我就沒有留下來繼續參加了。我覺得寫一篇論文不是難事,但是要寫出一篇言之有物,精簡但是內容豐富的論文十分的困難,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去嘗試各種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完成一篇非常嚴謹的論文。

紅樓夢殺人事件_陳雯婷


如同這本書導讀裡所提到的,「看到這本書的反應」,第一是好奇心大起而隨手拿來翻後,第二反應是如果讀者是推理小說迷,就會認為這是一部別出心裁的推理小說;如果讀者是紅樓夢迷,必定會認為這是一部異想天開的紅樓夢別傳。

我是在圖書館採編組打工的時候看到它的書名很新奇,令人很想翻翻看裡面究竟寫了什麼,於是就隨手拿起來翻翻,看了幾頁覺得還挺有趣的,因為人物背景是我所熟悉的,但故事的發展卻是那樣的既熟悉又陌生,因為這本書除了精準掌握了紅樓夢一書中原本就有的著名人物角色及經典畫面,還進一步地讓這些要素成為創作這本推理小說的重要要素,使每個人物和場景串連起來,融入謎題與詭計之中。

對紅樓夢一書十分熟悉的讀者,可以將這本書視為精采的外傳,以不同的角度欣賞紅樓夢。如果讀過紅樓夢,又對推理小說有很大的熱愛,那對照兩本書的情節,會讓閱讀的樂趣大幅提升。

書中的死者都是原本紅樓夢中就有描寫到其死亡的人物,當然死法、時間順序會因這本推理小說的架構需要而有所調整。最令我佩服的是就連「連續殺人事件」的死亡預告,也是擷取自原作中的詩文,由此可知作者對原著的熟讀與喜好程度。

作者也善用了紅樓夢裡許多具代表性的場景,大觀園是賈元春在這年元宵節得以回鄉省親時,賈府因此大興土木造的,這麼一座有山、水、湖、船、珍禽、異獸,算得上什麼都有的大觀園。而原作中的人物個性、生活模式等等,都被作者巧妙的使用在殺人動機與詭計的設計上。案件發生的場景,也與原作中的場景完美的契合,例如黛玉葬花、湘雲眠芍等浪漫雅趣情節,在這本書裡一一出現,但是本書終究是一部解謎派推理小說,所以作者在幾個關鍵的地方必須加以改寫,好讓整部作品符合推理小說的形式。不過作者用上的所有人物與場景,完全自原著中拿出,實在令人佩服!!

作者介紹:

蘆邊拓,本名小掉逸介。195819581958521日生於大阪同誌社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任職讀賣新聞大阪本社校閱部,後轉任文化部記者。同誌社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任職讀賣新聞大阪本社校閱部,後轉任文化部記者。

  中學生時就喜歡閱讀科幻小說 ,中學畢業那年春天,偶然看到美國電視連續劇 「神探可倫坡」之後,對推理小說覺醒,開始閱讀歐美推理小說 中學生時就喜歡閱讀科幻小說 ,中學畢業那年春天,偶然看到美國電視連續劇 「神探可倫坡」之後,對推理小說覺醒,開始閱讀歐美推理小說蘆邊拓回憶這次經驗說:「不是感性的感動,而是知性受感動」。  高中二年級時,推理小說專門誌《幻影城》月刊創刊(一九七五年二月),他立即成為讀者,之後「幻影城讀者俱樂部」成立時,他也參與京都分部「13人之會」,該會是京都大學生與研究所生所組織的團體,成員十三名,蘆邊拓最年輕。高中二年級時,推理小說專門誌《幻影城》月刊創刊,他立即成為讀者,之後「幻影城讀者俱樂部」成立時,他也參與京都分部「13人之會」,該會是京都大學生與研究所生所組織的團體,成員十三名,蘆邊拓最年輕。 他向這群學長學習了不少推理小說的知識。他向這群學長學習了不少推理小說的知識。

  過度熱中推理小說的結果,他自己也開始習作,曾以「小旗俊幸」和「蘆部莊六」的筆名,三次應征「幻影城新人賞」,雖然三次都沒得獎,但其不屈不撓的創作熱情終於在一九八六年,以本名小掉逸介應徵之〈異類五種〉,獲得第二屆幻想文學新人賞佳作獎。過度熱中推理小說的結果,他自己也開始習作,曾以「小旗俊幸」和「蘆部莊六」的筆名,三次應徵「幻影城新人賞」,雖然三次都沒得獎,但其不屈不撓的創作熱情終於在一九八六年,以本名小掉逸介應徵之〈異類五種〉,獲得第二屆幻想文學新人賞佳作獎。 繼之於一九九年,以蘆邊拓之名所發表的《殺人喜劇之13人》,獲得第一屆鯰川哲也賞,因而登龍推理文壇。繼之於1990年,以蘆邊拓之名所發表的《殺人喜劇之13人》,獲得第一屆鮎川哲也賞,因而登龍推理文壇。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蔡珮蓁


  第一次參與”獎助論文研討會”,對於研討會的目的、形式和內容都很陌生,也是第一次知道獎助的論文原來要公開發表,但半場研討會下來,我感覺到不僅是聽了一場「作品發表會」,更是聽了一場濃縮版的「愚公移山經驗談」,真的要對眼前亭亭玉立的「七仙女」(七位得獎人),至上許許多多敬意與謝意,她們的經驗分享著實使我受益良多。
  

  第一位報告人,中興大學林同學,一襲粉紅色小洋裝的亮麗打扮,當她的簡報投影在螢幕上時,充滿科技感的畫面搭配一點流動動畫,讓人眼睛一亮,她的論文主題是<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介面滿意度之關連性研究>,從林同學的簡報看來,她對於「多媒體」在研究及應用上都頗有好成績!其內容與一般論文同樣有:續論、文獻探討、研究實驗、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等部份,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並非研究內容,而是林同學的研究方法,不論是文獻蒐集、引用,以及問卷的統計和數據分析方法,都非常嚴謹,相對應之下,平時我所做的報告,即使規模大一點會用到問卷調查、訪談等,也僅作為參考,根本不曾使用過”最正統”的分析方法…同時也”喚起”我大一的記憶,當年曾有疑慮為何心理學、統計學看似與圖資沒什麼關聯性的課程卻是必修,現在才恍然大悟,原來社會教育學系下的三個分組學科:圖資、新聞、社工,在資訊上的擷取、行為分析、整合、或未來走研究路線等,都要做好基本素養的準備,所以安排這些課程,但當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將這些科目當作學分應付,學習時並沒有真正的透徹了解,現在想想還真有些懊惱!
  

  第二位報告的台大許同學又屬另一種風格,但跟林同學一樣,她們對於既定的研究目標,便專心致志,進行探究文獻、使用嚴謹的研究方法,許同學較不同的一點是她採用”深度訪談”路線,這項研究方法又會用到心理學、資訊心理學等…許同學也分享了一些她作研究的努力經驗,我聽了精神頗為振奮!讀研究所不同於中學、大學等以往學校經驗,不再是老師敎、學生學,主動或被動,學生所需要的只是跟隨老師的步伐學習,上了研究所,”通常”代表著你已經具備自主的學習進修能力,要自己訂定論文主題,自己蒐集、閱讀參考文獻,再來研究方法選定後,也要不斷地去實作,直到生出研究結果,指導教授真的只僅於在旁指導、給予大方向的協助,其餘細節及研究內容都要用大學四年間所學來應用,所謂要獨立完成研究論文的時候,就是考驗「學以致用」的時候了!
  

  若說前兩位得獎人是給我「技術上」的啟發,那麼第三位得獎人曾女士給我的就是「精神上」的啟發,曾女士是這這次得獎論文中唯一的期刊論文,而她的身份也不同於其他得獎人都是學生,曾女士目前為台北市萬興國小的圖書館館員,其論文主題<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正是結合她工作實務經驗的研究題目,令人敬佩的是,曾女士去年才以其研究所畢業論文得過圖書資訊學獎助的獎項,今年又再度以非學生、專門研究人員的身份,利用工作之餘,一邊撰寫研究論文,其論文的內容活潑、且深具實用性,曾女士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加上對工作的熱忱,認為圖書資訊的利用教育理應像一般知識教育,可行也必行、從小做起,在最後論文評析時,曾女士也對於葉乃靜教授提出的建議作了解釋,曾女士對於作研究時應客觀或表達自己想法感到矛盾,這是一個真正有在思考的研究者才有的矛盾,不僅僅為了作研究而作研究、遵循一些架構而撰寫論文罷了,她的思考、不當學生後仍為了工作熱情而自發性的作研究,才是真正我們的教育所期望培養的人才!
  

  最後,很感謝林同學、許同學及曾女士,她們的研究論文發表,給予我這個還在學的「專職學生」技術上、觀念上、態度上有諸多啟發,讓我著實地感到小小慚愧、及深深感佩!

華氏451度_梁穎霜


「華氏451度」,書名正是紙張的燃點,雖然是個科幻故事,但是 卻非常能幫助我們體會閱讀與文學的意義。當每個人都可以說,言論就變得失去價值,當書籍的數量已經太多,書籍的價值就變得因人而異,儘管如此,我們可以隨自己喜愛來判斷一本書是否應該被禁止嗎?
「當火焰燃燒到達華氏 451 度, 所有記錄人類智慧的典籍都將灰飛煙滅,但卻燒不毀被壓抑的靈魂……這是一個沒有火災的世界,消防員的工作,是縱火。 這是一個所有的書都是“禁書”的世界,消防員的職責,是焚書。這是一個沒有知識分子的世界,知識分子,成了城市裡的流浪漢。這是一個感性被壓抑的世界,沒有故事,也沒有詩。」 -- 《華氏451》的書目簡介
作者描繪的是一個未來的世界,人們生活無憂無慮,科技發達得過火,如此便利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自殺以及犯罪,人們對此卻沒有警覺。在那裡,房子變得有防火的功能,而消防員的工作便是縱火,燒去那些不應該留下來的書籍,只剩下漫畫書、商業週刊這些『不影響人心』的書籍,身為消防隊員的孟泰格徹底感受焚燒書籍的樂趣,卻在一次任務中,碰見一個寧可與滿屋子書籍一起死亡的老婦人 ,”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如此影響人類?” 他在疑慮和好奇的驅使之下偷偷帶一本書籍回家,也開始質疑所處世界的真相為何。劇情上有不少轉折,作者在最後也點出了重點,有書籍的過去,人們還是會淪落到這個下場,不可對於知識過於自滿,卻必須將它好好保存下來。
「閱讀」這件事,與文學和書本是分不開的,儘管在生活中,「閱讀 」人的表情、「閱讀」建築的樣式、「閱讀」表演的腳色……這些比喻被容許存在著,但仍然不是「閱讀」這個詞的主要用法,而閱讀可以如此藉著各種不同方式浮現於我們生活中,同時也顯出閱讀所扮演的主要意義:分析、欣賞、監督和管理能力……等,這些事物全部加總起來,就是人類生產書本的意義,書本其實只是個中間產品,所以會說「買書容易,看書難」,因為你需要的並不是書本身,你要找的是書上的東西。「華氏451度」中,詳實地描繪出這一點,原本以為本書會充斥書籍功用的讚頌和偉大文學家的話語,但其實這些都是鳳毛麟角。令人驚訝的是,書中的反派,比提隊長,他也是飽讀詩書之 人,但仍然焚書,甚至還引經據典地反駁主角的良知,只因為他從書 中理論推導出反面的結論。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利用書本帶來的資訊和思考作出行為,這樣的人跟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其實並無異,或者也像隊長比提的另一面,「存書,但不看書」,多麼令人氣結。書藉文字中的垃圾,讓我們看到書本會引發的誤解,這就是矛盾之處,是很多人幹過的蠢事,這都是人之常情,每一個人都有看書但不思考的時候。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確知,書本、文學與閱讀,是人類進步的產物,儘管有時會沉淪,但仍然是我們為生存和生活奮鬥所留下的足跡,「有太多的事物要思索, 太多的事物要記住……」,因此有數以億記的紙張。想想看我們自己為了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除了行動和外在所呈現的現象,是不是還有一些內在的想法和精神能夠傳遞?我們能夠做 的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形同焚書,除了不要破壞和壓抑,更重要的是從中找到快樂和寬容。
也從本書我更了解經典的意義和重要性,要成為經典的讀物,有時卻為了易於吸收或商業利益而恣意竄改,使人迷失閱讀經典的意義 ,要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我們需要充實自己的程度以防衛和做出判 斷,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靈活和彈性。

我的天才噩夢_龐宇珺




長大了,沒人會注意你的智力
你聽過資優兒童,但絕對沒有聽過資優成人
長大了,大家注意的是你的成就與人際
過人的天分在成人的世界只是會讓你丟飯碗的理由

很現實的,社會的焦點都鎖定在資優兒童的教育上,而對於成人的天分與特長,卻往往被人忽略,甚至懼怕。我們一直教育資優兒童: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自己更厲害更聰明,更有系統的解決問題,比別人更突破的思考。但是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害慘了他們的將來?
『我的天才噩夢』是一本描述天才的書,但他不只是描述學校裡、家庭裡,而是資優生長大了,在成人世界裡所遇到的風風雨雨,完整的呈現在字裡行間。「許多在職場上較順利的資優人士,當他們還在學校裡的時候,就學會隱藏自己的策略。他們上課時會假裝問一些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很愚蠢”的但是卻能緩和班上氣氛的問題,他們會盡可能使自己提出來的問題不會顯的那麼怪甚至討好其他同學以換取較佳的人際關係。」許多資料顯示,他們往往運用這種策略成功的打入同儕團體,但是也往往會因此而得到”胃潰瘍”或是”心靈內傷”,雖然這樣的經驗與技巧,可以使他們在將來的社會場合更能夠適應良好,但是大部分的案例卻會因此而產生選擇性的智商退化,成為平凡人。

特殊天分的人在整個社會中只佔了金字塔頂端的1%~2%,大部分的社會成員都是由平凡人所組成。社會總是希望資優生能夠全力發展天分及其所長,但是社會卻無法讓那些98%的平凡老闆拋棄自尊心的僱用資優員工。學校可以給他良好的發展空間與學習環境,適時給他人生的成就感,但是卻無法把這樣的環境讓他帶到由人性建構的現實社會,挫折因此在所難免。

有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個現象的反思,我們教育的方向是不是要有所改變?


-----

作者簡介
瑪麗露.凱莉.史特拉斯紐司基(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教育碩士,擁有超過二十年的資優教育經驗,曾在高中及大學裡教寫作,並教過銀髮人士。本身是三代資優家族的一員,她的先生及四個小孩都是資優人士,因此更深切了解資優人士的處境。教學之餘,史特拉斯紐司基的觸角也伸展至戲劇、新聞報導、小說及詩,她的小說及詩作曾多次得獎。
譯者簡介
丁凡,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對學習障礙、另類教育獨具興趣。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正在學非洲鼓、直笛、戲劇、雕塑。翻譯《因才施教》、《分心不是我的錯》、《瑟谷傳奇》、《如果男人有月經》﹔著作《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十餘本。
個人網頁:http://www.balas.dyndns.org
唐宗漢,自學而成的i18n技客、網路運動/藝術/去科層人、連環創業家。忙著找人翻譯各種自由軟體與相關書籍,偶或為開放源碼和穿戴式運算打打廣告。參與過《我的電腦探索》、《獨當一面》的寫作,及十餘本電腦書籍的翻譯與編輯。現任傲爾網資訊公司董事長、藝立協社群成員、台北Perl推廣組召集人。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紙牌的秘密_馬郁凝


故事的主人翁漢斯湯瑪士和他的爸爸,從挪威前往希臘去找離家出走的媽媽。在這個路上,漢斯意外的、也可以說是命中注定的得到了一個放大鏡和一本小圓麵包書。小圓麵包書裡面出現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好像也和漢斯的旅程有著某種關聯。

「魔術師把衣袖一抖,無中生有,活生生蹦跳出好幾個小人兒來。」
五十三張撲克牌,有一天突然變成了真的人,梅花、方塊、黑桃、紅心,每個花色各有十三個小人,各自做著自己的工作。還有唯一的一張小丑牌。小丑不屬於任合一個花色,他也不用做任何工作…。漢斯的爸爸有個興趣,就是喜歡收集小丑牌。他覺得自己就像是這張小丑牌,不屬於任何地方,孤孤單單的,可是他卻是唯一看透真相的哲學家。

作者利用故事裡的人物,丟出來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和想法。看完了這個故事,會覺得怎麼好像有些話看不太懂。是不是作者寫進了深奧的東西,是不是作者隱藏了什麼在故事裡而我沒有發現?但其實這就是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世界太大而人太渺小,有好多好多事情都是我們不知道的。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要靠自己懷抱著好奇心,去觀察去思考,找出自己願意相信的解答。生命雖然渺小卻很珍貴,要靠好多好多的巧合,才會一起生活在這個地方。這樣的巧合會讓人覺得每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唷個奇蹟吧!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
「我們的生命會漸漸消耗;我們都不免一死。可是我們的夢不會隨我們而去。縱使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的夢依舊存活在別人心中。」
我們可能是句子裡的「我們」,也可能是句子裡的「別人」。能夠載著另一個人的夢,看到那人心裡的美麗畫面,不讓他被遺忘,他就會一直活著,不斷的讓更多人看到這份美麗的夢;能夠擁有自己的夢,可以和別人分享自己生出來的東西,很驕傲,很踏實。不論是哪一種都有很幸福的感覺,一份不會老不會消逝不會改變的夢。

也忍不住會想自己是梅花、是方塊、是紅心、黑桃還是那張唯一小丑牌。自己又想要是哪一個呢?就像書裡說的「看透命運的人必須承受命運的折磨。」小丑牌,很辛苦。從歷史上就可以看到好多偉大的人物,不就正是當代的那張小丑牌嗎?不僅像是蘇格拉底這樣的哲學家,還有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等等都是。其他人不相信也不支持,還把小丑牌當笑話。但是,誰知道呢?看似怪異的小丑其實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呢!哎呀!還沒辦法變成小丑吧!但期許自己擁有小丑的不斷去問爲什麼的那份好奇不滅的心。

作者介紹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1952年出生在挪威的作家,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挪威世界級的作家。因為曾為高中老師,他非常善於和青少年對話,也是個說故事的高手。他著名的作品還有《蘇菲的世界》、《伊麗沙白的祕密》、《西西莉亞的世界》、《瑪雅》等。

梅岡城故事_楊仙寧


這本書是講一個家庭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梅岡小鎮發生的事情,以小女兒的角度當地一人稱,小女孩有個哥哥,他們的媽媽已經過世了,父兼母職的爸爸是個律師,很疼愛自己的孩子們,也盡力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家人在梅岡這個樸實的小鎮裡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家裡的環境也不算差,父女三人過得平凡卻安樂。直到父親為一個涉嫌強暴的黑人辯護…。
本書的主軸其實是個真實事件─「斯科茨伯勒事件」。事情發生在1931年,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有九名黑人青年被指控強暴兩名白人婦女,雖然後來醫生證明是那兩名婦女捏造事實,但全部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仍將九名黑人被告判處死刑。當時美國北方的自由主義團體和進步團體,都聲援「斯科茨伯勒少年」;美國最高法院則兩度駁回阿拉巴馬州的判決。在民間團體不斷施加的壓力下,阿拉巴馬州釋放四名年齡較小、已服刑六年的被告。最後,除了被判處七十五年徒刑的帕特森(Haywood Patterson)之外,其餘受刑人均准予保釋。
這是一個簡單的種族歧視的社會案件。但看完之後我一直在想有關「黑人」的問題。幾年前我去過美國旅遊,走在當地的街頭如果看見黑人,還真的會莫名的感到害怕。是不是因為電影裡會做壞事的常常都是黑人?難道黑人的犯罪率真的比較高?後來到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時候,聽當地的人說,政府建了環繞整個亞特蘭大市的捷運系統,全市唯一沒有捷運通過的地方就是黑人區,據說車廂內只要走進一個黑人,在裡面的白人就會通通下車。亞特蘭大是屬於美國南方的城市,越南邊的地方,白人的優越感就越重,他們甚至會為了隔壁鄰居是黑人而搬家到另一個區去。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可以常常在電視上看到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西元1931年發生的震驚全美的案件,過了七八十年後,社會似乎沒有太多的改變。經過了南北戰爭後,黑人名義上不再是奴隸,但在某些白人的心中,或許還是把他們當成奴隸階級看待的。再看看現在的台灣社會,或許我們對於種族的歧視不那麼明顯,但政治人物卻不斷的想挑起省籍情結,到底我們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呢?我一直不認為這個答案有這麼重要,我以生在台灣為傲,也十分喜愛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何必要把所有的人都分類呢?所有的「人」都是一個神聖的生命,但當我在美國的街頭看見黑人覺得害怕的時候,我由衷的感到哀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哈波.李 Harper Lee, 1926 ~
  堪稱是當今美國最神秘低調的作家哈波.李,1926年4月28日出生於阿拉巴馬州蒙羅維爾鎮的一個律師家庭。哈波.李從七歲就開始寫作,大學時經常發表短篇故事、書評,及撰寫專欄,到了紐約後,一邊在航空公司當訂位員,一邊寫作,作品雖未正式發表,但有經紀人看好她,鼓勵她將其中一篇短篇作品發展為小說。之後,哈波.李得到幾位朋友接濟金錢,便辭去工作專心寫作。以「斯科茨伯勒事件」(Scottsboro Case)為基礎的小說《梅岡城故事》,經過幾次修改後,終於在1960年正式出版。
由於小說的內容引起爭議,在美國南方與西部的學校和圖書館企圖使《梅岡城故事》不得排入學校課程,並從圖書館下架。但最後所有禁書行動統統失敗,而這本書也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學傑作之一,改編電影更是影迷心目中最佳文學電影。至今,每年夏天她的故鄉蒙羅維爾鎮都會號召業餘演員,讓《梅岡城故事》中的法庭審判一幕再現。
  儘管家喻戶曉,哈波.李此後卻過著十分低調而神秘的生活,對於外界的毀譽猜測,始終不予回應,也不曾再出版第二本小說。

有一天啊,寶寶…_陳雯婷


「親愛的寶寶,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覺到風的時候,風才在吹;你把宇宙放在你的心裡,宇宙才存在。」
因為這個寶寶的誕生,所以讓蔡康永開始了寫這本書,但與其說是寫給寶寶看的,不如說是寫給心已經無法像寶寶般的人看的,因為是要告訴寶寶這個世界的存在、這個世界光明與黑暗面、這個世界人類自己創造的矛盾、這個世界的快樂與悲傷,然後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這些自以為正確的道理卻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自以為認識的世界根本不是長成這樣,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能掌握,其實才發現我們可能根本不如寶寶,因為寶寶天真,因為寶寶還沒有學會一些什麼道理、什麼規範、什麼既成的想法,於是藉由要告訴寶寶的話中,其實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空間。其實這個世界長成什麼樣子,不是存在、不會改變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心中,要怎麼去看它、怎麼去想它罷了。

「會有鎖,是因為我們以為有人要偷我們的東西。」「回憶起這一生幾千次幾萬次慎重地掏出鑰匙開鎖,原來都是自作多情。」
想的太多好像是我們的通病,自作多情,自古皆然,不僅是在猜測異性的心態上,還有對人心的防備、設身處地等等,或許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硬是要把這些套用在別人的身上,甚至是整個社會,以為自己這樣就能掌握住全世界、以為這樣是表達關心的好方法,但看在別人眼中說不定其實很可笑,人啊多傻啊!

「沒有任何線索,足以顯示人生是快樂的。」
出生的時候會哭、餓的時候會哭,有危害存在時都會哭,笑是派不上用場的!「一整天十件順心的事,都抵不過睡前收到一個小小的壞消息;被十個人讚美,抵不過一個路人罵你是豬。」快樂原來佔的份量如此地少,數量再多、體積再大的快樂,我們以為已經充滿了整個心,但只要一件小小的壞事,就可以像一根細針般的,稍微一動,便輕易地刺破了因為愉悅而好不容易吹起的快樂氣球;難怪要千金買笑了,因為能笑事件多麼珍貴的事呀!說不定大笑完的下一秒,又得哭喪著臉,嚴肅去面對其他事情了。
我們的快樂不持久、不堅固、不可依靠,支持我們能在險惡中活下去的反而是不快樂,因為這樣的警報裝置能夠時時提醒我們有危險了,所以我們很容易憂愁、煩心,「原來,快樂是一場誤會啊,是我們自己變出來的把戲啊。我們是被設定煩心憂愁,而不是感覺快樂的。」
這本書文字十分口語化,簡單易懂,但背後能讓讀者思考的道理卻很深,把好多短篇合在一起的這本書,是寫給寶寶的,更是寫給我們這些思想已經僵化的人看的,或許這世界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壞,更或許,也沒有我們所描述的這麼美好。


蔡康永 ( 1962/3/1), 1990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電影電視研究所編導製作碩士學位後,返回台灣參加電影製片以及編劇、影評的工作,後跨足廣播影視圈,曾擔任台北之音電台總監、時尚雜誌總編輯。後又開始主持電視節目,其中名人訪談節目《真情指數》和青老年人溝通節目《兩代電力公司》最為成功。 2003年起又和小S共同主持綜藝訪談節目康熙來了,獲得巨大成功與年輕觀眾的喜愛。
2002年蔡康永在李敖主持的電視秀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 。也曾出版過多本散文著作,包括《痛快日記》、《LA流浪記》和《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等暢銷作品,與台灣的文學圈關係密切。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好創意更要好管理--林鈺庭


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一、文創觀察員,此部份是作者對文化創意產業多年來觀察的一些心得,對於這個新興且不太成熟的一個產業,社會總會有很多迷思,作者便就他自己多年來對文創產業的接觸經驗,針對人才、專業、消費、設計競賽及品牌做了非常具前瞻性的建議與見解。其中在「專業迷思」這一項中,作者提出「文創產業,不是一個專業」的說法,因為文創產業應該是「不只一個」的專業!其實,撇開文創產業不談,現在的社會上,大學生在競爭任何工作的時候,除了文憑現在更加倍要求要有多種專業,只專精一項領域便能打通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學生、企業需要的人才,往往是擁有除了本身專業之外,還被要求有其他"工具",外語能力、公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不聲枚舉。文創產業只是讓這些多元化人才,有一個新的空間發揮,不論如何,還在就學的我們要趁著還能學習的時候多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拓展其他相關技巧,如此才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成為A型人才。

二、品牌經營故事,介紹十二個文創品牌,如:墨色國際(幾米的行銷公司)、法蘭瓷、清庭、琉園、三采文化(出版「創意市集」等書,本書也是他們的出版品),作者介紹的這十二個品牌成功的例子,都再再強調創意與管理缺一不可的重要性。每一篇訪問後都會附上該企業受訪者(多為負責人、經理階級)的經營心法,其中一題「你的文創產業獲利方程式」show出每個成功的somebody的寶貴經驗,對於有心從事文創產業的人,一定能發揮很大的建議作用。

三、創意事件簿,這部份則介紹了四大創意事件,包括桐花季、簡單生活節、創意市集及設計競賽。或許我們不是那麼懂設計、不是那麼懂管理,但至少我們可以參與,透過參與體會文化與創意結合後產生的巨大能量,每個文化,都是無數個故事組成的,而沒有人心中是沒有故事的,如此的共鳴,便是文化創意產業為何這麼吸引人的地方。

P.S.根據經濟部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中,文創產業如下:
1.視覺藝術產業 2.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 3.文化展演設施產業 4.工藝產業 5.電影產業
6.廣播電視產業 7.出版產業 8.廣告產業 9.設計產業 10.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11.建築設計產業
12.數位休閒娛樂產業 13.創意生活產業 14.其他合於本法定義之文化創意產業

作者簡介
◎鄭秋霜
澎湖人。英國城市大學碩士,因留學倫敦地利之便,就近把歐洲幾乎玩過一遍,常被懷疑出國唸書其實是觀光。
經濟日報資深記者,長期接觸財經、產業事件,目前主跑文化創意產業及企業管理路線,負責經濟日報每週六「文化創意」版。職業是個財經記者,記憶裡是個「曾經的文藝青年」。覺得世界最有創意的事,莫過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深信「面對自己」,就是創意的起源;「搞定自己」便是創意管理的開端。
曾獲宗教文學獎新詩獎、台北文學獎新詩獎、花旗財經新聞獎等。

危險心靈--林鈺庭


『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或者,長大意味著不斷地失去?』想買新書想了好久。之前逛政大書城終於如願以償買了侯文詠的《危險心靈》及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到一天《危險心靈》已經進入尾聲由詼諧漸漸沉重,屋外政局在動盪,書中教改在喧昂,越讀越悶,都涉入其中但都好無力
他的頭頂禿光了,全靠著側方一撮留長的頭髮往前斜撥試圖遮掩。因此當他低下頭去數錢時,你就發現到了頭頂上鮮明對比的標幟,根本就是NIKE的活廣告─(勾),每次我都有一種衝動,想對著他大叫:『Just do it!』可惜我今天完全沒有那種心情。(我 噗嗤笑了出來)
或許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了,才會興緻勃勃地說著:『加油唷』、『要努力唷』,或者是什麼『我喜歡你』、『我們會支持你的』、『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樣無法承擔的話吧。(我 心裡陡然一緊)
看到淚眼婆娑,體會到高處的凜冽寒意,有時候太堅強是莫可奈何的勇敢成長.....充斥著太多矛盾與不安。「眾人皆醉我獨醒」如果處在多數決的社會當中,那可笑的酒鬼會是誰?當我說世俗太過激昂,那在他們眼中我又是否太過冷淡,處在自以為的冰雪世界坐看門前皚皚。綠或紅、教改或不教改?到底該選擇、該被需要的是"對的事情"或是"平靜"才是首要?
我也不知道。懦弱的只求一個結論,只求一道符合社會期望的命令下來而照做,這就是台灣的政治,這就是台灣的教育,我就是台灣教出來的小孩,所謂的理想與抱負總在神聖的革命與墮落的暴動間擺盪....。
我們都懷著一顆危險的心靈,涉足走下"成長"的每一步。
作者簡介

侯文詠
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兼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萬芳醫院、臺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對小時候的侯文詠來說,寫作是多愁善感和天才的爆發點,於是平靜的校園被寫成侏羅紀公園好像很自然!在他心中,想像一個看不到的世界,似乎是那麼天經地義的事。當上醫師的侯文詠,在一次次與死神打照面的經驗裡,看盡了赤裸裸的真實人生。寫作,成了製造快樂的魔法,帶給他一種安心的錯覺。成為暢銷作家的侯文詠,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在追求著名利、征服、勝利等欲望;然而,得到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以後,卻沒能擁有幸福快樂。寫作,彷彿只是讓他人辨識自己的通關密碼。現在,侯文詠終於明白精采的生命不一定要找出答案,熱情與想望才讓人有能力去愛、去享受!而寫作,正是他最平和而溫柔的願望。
延伸閱讀
《白色巨塔》、《靈魂擁抱》

Monday, January 07, 2008

君王論圖解_蔡仲鈞


《君王論》 是一本公認影響世界-至少西方文化-深遠的奇書,他與古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家十分相似,無論是在發展的背景或是所受到的批評。雖然它充滿偏頗的思想、提倡缺乏人道的統治手段,但在那混亂的年代,或許真的是使國家免於受到戰火重創的猛藥吧!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割據勢力十分嚴重,各城邦國家間的彼此仇視使義大利喪失了中世紀時期在商業和貿易方面的領先地位,而且因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而備受西班牙、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蹂躪。以佛羅倫斯共和國外交人員身份,周旋於各國進行外交談判的馬基維利,為了實現讓分崩離析的義大利早日統一的理想,於是藉《君王論》這本書,暢談君王們該有的面貌,也就是詳述君王該如何統治國家、該具有哪些資質等等。在殘酷而現實的世界裡,身為一國的國君,到底應該怎麼做,就是本書主筆的內容。

提到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成書的當時很多人都對它敬而遠之,認為它是一本倡導性惡、強權霸術的書,與基督精神不符,他自己就曾因為向君主提倡他的思想而做過牢。但嚴格的來說那些並非馬基維利真正要表達的重點。《君王論》的中心思想是〝但問目的,不擇手段。〞聽起來還是很邪惡,但這個目的其實必須對應到馬基維利身處的時代、也是他為何寫下這本書的理由—保障國家的安定。〝君主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定、人民性命財產的安全,必須要像獅子一樣勇猛、像狐狸一樣狡猾。〞一句話道盡了馬基維利對君王的期望,除了卓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為人民、為國家著想。

《君王論圖解》本書是將《君王論》的內容重點做闡述,從政權分析、統治技巧、軍備、君王的資質、到如何看待命運。並且舉出古今名人的例子,再佐以流程圖做詳細的說明。其內容在針對君王論的解釋來說,還算是相當的精闢且客觀,但是在作者舉的例子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他身為軍人的愛國立場,成功的例子多半是日本人,而失敗的就較少,其中還有誇飾的讚嘆語氣,我想這類的翻譯書籍,其市場恐怕相當有限吧!

作者簡介
是本信義(Koremoto Nobyoshi)
1936年出生於福岡。1956年自防衛大學畢業之後,即進入海上自衛隊服役。主要都是擔任艦隊勤務。曾任護衛艦艦長、護衛隊司令、艦隊司令部作戰幕僚、總監部防衛部長等職。1991年自海上自衛隊除役。除役後轉往和國安相關企業服務,現為專職作家。撰寫過無數有關戰爭史、國際政治、經營管理、航海技術(seamanship)、武術、格鬥技等的論文。著有《羅馬帝國的末裔》、《戰史名言》、《戰史名言》、《孫子兵法圖解》、《日本海軍為什麼戰敗?》、《戰爭論圖解》。

譯者簡介
劉錦秀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曾任大然文化出版社、光電文學線上互動科技國際版權部經理。譯有《中華聯邦》、《觀點》、《電鬼通十則》、《悲慘世界》,及即將出版的《戰爭論圖解》(商周出版) 。

2007年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之心得_許鴻晢

1. 大學圖書館網站多媒體特性與使用者操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畢業生林佳葦

一開始PPT的設計就非常的吸引人,很快引起了注意力,另外首頁的背景是用淡江大學圖書館網站首頁,與他的報告是大學圖書館網站互相結合,而且整個PPT的架構非常清晰,主講者進行到論文研究中的哪個部份都非常的清楚,在色彩的使用上很繽紛又很舒服的感覺,並適當運用動畫,從他的PPT中就可大略了解他論文中的研究「多媒體特性會影響網站操作知覺以及整體滿意度」。

我覺得他用「整體滿意度」這個詞似乎不太恰當,因為他只是研究「在網站上的多媒體是否會影響使用者的滿意度」這點來進行研究,整體的滿意度應該要包括到更多方的面向,也許用「提升滿意感」來說會更加適當。

2. 虛擬博物館使用者之學習經驗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生許凱琳

一剛開始主講人就定義「虛擬博物館」-是指有實體博物館的數位化網站,因為我一開始看到這題目,會覺得只用網站搭建的博物館不也是虛擬博物館嗎?這樣一來,若是用近半年有去故宮的民眾來做研究,這研究結果不是會很偏頗嗎?但因為他有定義清楚「虛擬博物館」,所以就沒有這個問題。

他論文的摘要結構非常清晰,光只要看他的摘要,就能了解整篇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結果。

因為實際觀察法本身就是又光時間精力、又有研究限制、以及研究結果可能不準確等狀況,所以主講人必須再多做一些說明則能有更大的說服力。

3. 小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設計之研究/台北市萬興國小館員曾品方

我真的很喜歡這位館員,首先,他讓我見到了屬於館員的熱情,另外,他也證明了研究是可以跟實務互相搭配的。關於他的研究主題,我也非常喜歡,我很認同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進行圖書資訊利用教育這個想法,另外看到了小朋友畫的圖,真的覺得很可愛,我對主講人所說的兩句話非常印象深刻「微笑是館員與讀者的最佳語言」、「館員可成為專業教學者」,無論是在哪個類型圖書館工作的館員,都應該記得這兩句話,並以身為一位館員為樂。

此研究中有提到前兩位未提及的部份,就是關於「後續研究建議」這部份,主講人提出自己在此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可以再更加深入研究的部份。

但這研究最後給的建議與研究的結果有些不相關聯,似乎有些偏題而與實務經驗上較為相關。

佐賀的超級阿嬤_許鴻晢


當初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有一個同學推薦我幾本他覺得不錯的書,於是我找了一天到書店逛逛,稍微翻一翻他推薦的三本書,結果三本我都買了,其中一本就是這本「佐賀的超級阿嬤」。我會買下這本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因為我才在書店看了兩小段文章後,我眼眶的淚水就堆積得很滿很滿,於是我想趕快結帳回家再慢慢看好了。

這一切的故事都因為二次大戰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雖然作者島田洋七(本名德永昭廣)一家人都已疏散到佐賀避難,但父親在戰後回到廣島看看家裡情況之後,得了原爆症,那時作者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所以他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之後母親在昭廣八歲的時候,囑託昭廣的阿姨將他帶到南方佐賀的外婆家寄養,而開始了昭廣與神奇外婆祖孫相依為命的八年溫馨時光。

其中有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故事,篇名是「外婆和母親」,在晚餐前昭廣看到了母親的來信,其中說道這個月本來要寄五千圓但只能寄兩千圓過去,昭廣看了信後,本來每餐都要吃兩碗飯的他只吃了一碗,於是阿嬤察覺到他已經看了那封信,於是他又氣又懊惱的跑到河堤大哭一場,天黑後回到房間,看到棉被旁有一個大飯糰,還有一張阿嬤寫的「飯還有的是,吃吧!」的紙條。看到這篇的時候我的眼淚就不受控制地一直流下,雖然阿嬤總是開朗地面對貧窮這個事實,也開心的生活著,但其實阿嬤也總是默默地煩惱著經濟的問題,所以她並不希望昭廣也為了錢的事情而煩惱,不過從阿嬤看著昭廣吃麵時眼裡閃著淚光的樣子看來,她因為昭廣的貼心而感覺到很感動吧!

除了阿嬤和昭廣,在文中也提到很多幫助他們的人,像是賣豆腐的老伯和學校的老師都很溫暖,他們對昭廣的溫柔與貼心是不著痕跡的,所以更加讓人有溫暖的感覺。

我在看過書之後,也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因為阿嬤堅強與不失搞笑的對話都完整地在電影中呈現,所以我覺得書和電影都非常地值得一看。我想超過小學三年級大概看得懂一般書籍的各個年齡層,都很適合來看這本書,它會改變一個人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佐賀阿嬤說:「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笑出聲音來!」,在這紛亂的世界其實我們只需要一顆樂觀的心,就能讓生命的一切都變得美好。

作者簡介

島田洋七∕SHIMADA YOUSHICHI

昭廣成年後拜入日本相聲(漫才)大師島田洋之助門下,改名為「島田洋七」,與師弟島田洋八組成相聲二人組「B&B」,大膽地以大阪腔闖入東京的相聲表演界,並參加NHK的相聲大賽獲得最優秀新人賞。

○○一年,島田洋七將童年時在佐賀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本書,在二○○三年夏天接受日本最受歡迎的談話性節目「徹子的房間」主持人黑柳徹子專訪,真摯感人的內容在日本造成話題,迄今熱銷超過五十萬冊,並以「一人一萬日圓」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募集到一億日圓的拍片資金,改編拍攝成電影,預計二○○六年 春天於日本上映。

譯者簡介

陳寶蓮
  輔大日文系、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曾任中國時報日文編譯、東吳大學日文系講師。譯有《編輯力》《14歲開始的哲學》《百年愚行》《想做的事就去做》等。

延伸閱讀(島田洋七之後出的系列書)

佐賀阿嬤 笑著活下去!/島田洋七
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島田洋七
媽媽,我好想妳/島田洋七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簡單的法則_陳貞萍















簡單與複雜,看似完全相反的兩個形容詞,卻需要彼此依賴才能夠顯示出彼此重要性。現代人因為科技進步,日常生活中往往每一件事都有多重選擇、多重享受,複雜的生活方式看似美好,我們每天都有一百多個電視頻道可以觀看,一連上網路就世界各地任我行,音樂一次下載就是一兩百首,豐富的生活內容卻顯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空虛。因為慾望的關係,想要有更多頻道、想要盡可能的得到所有我要的歌曲我想要的任何享受,因此電視頻道增長、節目不斷增加,然而卻幾乎都是不值得觀賞的節目內容,這些都是我們的慾望造成的。然而,卻也並非只有一兩個節目就是好事,只不過我們要懂得如何在簡單與複雜之間做選擇、做妥協、抑或是根本不做任何選擇。

作者在設計、商業、科技方面都有相當充足的學識,而這三個領域都具有相當多樣化的法則、理論與變動,而且也日益複雜化。不過作者卻在複雜的三個領域當中,推動起「簡單」這個概念,就如同這本書的封面另外寫的一行字「商業思維‧設計創意‧生活美學,在這個複雜的世界,簡單將是一種新興產業。」簡單是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條件。

書中一共提到十個法則,作者將這些內容看似不太相關的法則稍微做了一些層次,一到三個法則可以馬上應用在居家、設計的生活方面,四到六條比較微妙,而七到九深入到未成熟的思想領域部份,第十條法則則是統合整個概念。

這十個法則分別為「減少、組織、時間、學習、差異、背景、感情、信任、失敗、單一」。每條法則都有一些例子、一些敎我們如何變簡單的方法,書中也並非完全提倡簡單、簡化概念,而是強調簡單與複雜之間應有的平衡,因為透過簡單,我們才能了解複雜之美,另一方面來看,有了複雜的襯托,簡單才顯得難能可貴。雖然這本書好像比較針對於商業、設計、科技這三個領域來作說明,但是這些法則可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部分卻是相當多,這三個領域其實也已經囊括了我們生活的一大部份了。資訊爆炸、過剩的這個年代,我們講究的是如何理解、處理資訊,來獲得我們真正想要的內容,這十條法則我覺得也對這方面相當有助益。例如組織、學習這兩個都是很能時常運用的部份。作者提到妥善的組織能使複雜的系統顯得較簡單,而知識也會使一切變得更加簡單,如果我們能夠先了解自己需要的資訊、先具備我們的問題的相關知識,那麼當得到大量資訊時就能夠正確的判別哪些才是我所需要的,哪些又是無關的,而透過知識所篩選出來的資訊經過組織就更能夠成為我們本身知識的一部份。

然而,一直提倡簡單的他卻也提出了「失敗」這條法則,因為「有些事物不可能簡單」,有時因為想要簡單而失敗,卻反而創造出美麗的複雜,畢竟簡單與複雜其實是一體兩面,端看你解釋的觀點,所以完全的簡單是無法創造出來的,不過這也是這個世界因此美麗的原因吧。

作者盡其所能的在書中、網站上簡化他的文章,使這些文章更能符合他本身提倡的法則。「簡單」的意義很簡單,然而其中所包含的所有卻是難以令人完全了解,甚至反而一切都顯得複雜起來,但我想,這就是為何簡單之所以有趣,之所以是那麼多人都在追求的目標。


作者介紹********

前田約翰(John Maeda)
日裔美國人,1966年生。他是世界知名的圖像設計師、視覺藝術家、電腦科技專家,也是MIT媒體實驗室的教授,教授媒體藝術與科學,培養出許多設計界與科技界的成功人士。
他畢業自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系與研究所,後來更取得筑波大學設計博士學位。橫跨藝術與科技雙領域的前田教授,開創了電腦FLASH動畫技術, 也以新穎的視覺藝術作品震撼人心,曾在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辦過多次個展。他曾獲獎無數,包括美國設計界最高榮譽史密森尼 (Smithsonian)機構的國家設計獎、日本朝日設計獎、德國雷蒙洛伊(Raymond Loewy)基金會獎、戴姆勒克萊斯勒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