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繼父_陳貞萍















「請當我們的爸爸……如果你不想進監獄的話。」

打在書本封面上的這句話,以及繼父這個書名,似乎都讓人無法聯想這本書的內容到底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尤其這又是一本短篇推理小說,因此讓看過宮部美幸之前的作品「模仿犯」的我更加期待。

翻開小說開始閱讀時才知道,原來是相當有趣有溫馨的故事,而非我想像中的好像很驚悚、或是探討人心險惡的一本書。故事的開頭是有一個專業小偷,正在潛入目標的家中,當他踏在目標的屋頂上時,卻因為突如其來的閃電而摔落,結果被一對雙胞胎兄弟撿回家,小偷受了傷,還被一對十三歲的雙胞胎兄弟威脅,強迫小偷當他們的爸爸。於是故事就此展開,這個奇怪的三人小家庭週遭出現了一連串奇妙的事件,假爸爸與雙胞胎一邊過著微妙的家庭生活,一邊解決起這接二連三的小小事件……

七篇短篇的推理故事,連接了小偷與雙胞胎兄弟三人的相處,小偷從一開始覺得荒謬無理,卻漸漸的對可愛的雙胞胎產生了若有似無的父親情結。雙胞胎兄弟因為父母們皆與自己外遇的對象私奔,缺錢又不想被社工發現,因此威脅小偷當爸爸,雖然是威脅得來的爸爸,卻也是有模有樣的依賴著小偷,兩個人總是「爸爸」、「爸爸」的叫個不停。書中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就是負責提供小偷情報的柳瀨老大,他也相當疼愛這對雙胞胎,因此被雙胞胎稱作爺爺。

其實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份除了奇妙的推理小事件之外,就是當作者在描寫這四個人、也就是假祖孫三代之間的相處時。小偷總是板著臉要雙胞胎不要再叫他爸爸。雙胞胎總是興致勃勃的對假爸爸撒嬌、耍點小任性或是想要與他共享天倫之樂,兩人明明只有十三歲,卻有著什麼事都可以自己來的成熟姿態,偶爾又會流露出小孩子的調皮、依賴神情,讓小偷始終放心不下。柳瀨老大雖然不常出現,然而從他的言語之中卻可以感受到他希望小偷與雙胞胎可以和諧相處,甚至也為了小偷刻意疏遠雙胞胎兄弟而生氣。四個角色都有其鮮明的個性,當雙胞胎兄弟說話或寫信時,兩人都是互相接彼此的話,一人說一半,因此光看他們與小偷之間的對話就覺得有趣,也覺得相當古靈精怪。小偷雖然喜歡刻意疏遠他們,叫他們別喊他爸爸,可是卻總在言語之間顯現出對雙胞胎的關懷,這三個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令人感覺有趣之中卻又帶著許多溫暖。

印象深刻的有幾個部份,像是小偷懷疑雙胞胎兄弟是兇手,或是雙胞胎被綁架的地方,作者的故事情節都蠻有創意的,雖然推理的部分都不是什麼撼動人心、顛覆想像的故事,而是經由一點點想像,再加上許多細小線索拼湊而成出來的推理,不過搭配上主角們活靈活現的演出,讓這部小說變得很精采。

小偷加上雙胞胎,假爸爸與假小孩,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比血緣至親更加親密的情感。小偷害怕自己越陷越深,最後雙胞胎的父母回來之後自己反而會沒有容身之地,因此一再排拒與雙胞胎有緊密的關連,可是雙胞胎對小偷總是不吝於展現自己的真實情感,他們對小偷總是一再的叫他爸爸、關懷他,因此小偷最後也能夠跨越那條刻意拉出的界線,順其自然的生活下去,讓人覺得很溫馨。很喜歡這部小說的主角們還有整體營造出來的感覺,不過很可惜的這個故事卻沒有持續下去,很希望能夠再看到主角們相處的場景呢!

作者介紹***********

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
一九六年生於東京。
一九八七年《吾家鄰人的犯罪》獲得全部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出道。
一九八八年《鎌鼬》獲得歷史文學獎佳作。
一九八九年《魔術的耳語》獲得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獎
一九九二年《龍眠》獲得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一九九二年《本所深川神怪草紙》獲得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
一九九三年《火車》獲得山本周五郎獎
一九九七年《蒲生邸事件》獲得日本SF大獎
一九九八年《理由》獲得直木獎
○○一年以《模仿犯》獲得司馬遼太郎獎、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
創作風格多變,自在悠遊於推理、時代、幻想等領域。
日本文藝評論家福田和也稱讚宮部是「雄霸日本文壇一方的棋手」、「文壇地位直逼松本清張」、「作品安定感與期待度媲美史蒂芬.金」的作家。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史丹佛的銀色子彈_楊仙寧


說到王文華,大家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作家,《蛋白質女孩》、《倒數第2個女朋友》等耳熟能詳的散文小說都是他的作品。再來,他的企業行銷方面的長才,也是眾人皆知的。這本書即是王文華在台大外文系畢業之後,到美國著名的私立學校─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念MBA的過程。
我目前學的東西不但不是商,跟管理也扯不上關係,但是我翻完這本書的前兩章之後就決定把它買回家,因為他講述的不僅僅是怎麼樣念好MBA,更重要的是如何「讀好」自己的人生。
整本書的剛開始就提到─「你有多想要?」,我們常常埋怨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但如果你非常、非常想要,就會想盡辦法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得到他。我想到以前曾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裡面看過一段話─「當你真心渴望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所以大多時候如果我們得不到某樣東西,是不是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想要到發瘋?
史丹佛的企業管理研究所,大約是全美排名的第二名,在這麼優秀的學院裡唸書,你所需具備的不只是知識。當教授用英文問出一連串的問題點名你回答、當必須在下次上課前唸完幾十頁的paper、當你暑假找實習公司面試時一直無法被錄取…能夠進入這個殿堂唸書是一回事,要怎麼在裡面習得最多的觀念、知識、經驗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是縮小版的人生,當我們唸完大學、研究所,出了社會在職場上卻還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適應、不知道如何面對,空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快速的臨場反應、良好的交際手腕、精密的時間規劃。
本書的書名叫做《史丹福的銀色子彈》,到底什麼是「銀色子彈」呢?在學校裡有幾堂知名老師開的課程,這些課程當然是每個學生都搶著上,而到底誰能屏雀中選,進入名師的教室裡?答案就是這一顆「銀色子彈」,每位學生手上都握有一顆銀色子彈,代表的是選課的籌碼,丟下這顆銀色子彈,你選進這堂課的機會就更高一些,但丟下籌碼後,你也就喪失了競爭別堂課的優勢,同時也不保證你押下銀色子彈的那堂課就一定能上到。
同樣的在你的生命中,你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呢?也許人人搶破頭的工作、機會,並不是最適合你的。唸書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目標都是「第一志願」,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第一志願,只有很多適合你的志願,你只能一一的去推敲,到底有多想要、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若是失敗又該怎麼辦。
書裡還提到了許多讀書、人際、心態調適的不同想法,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很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去外地闖一闖,看看不同國家的風貌,同時也看看自己到底能有多大的能耐。我是不是有本事面對挫折打擊卻依然不放棄?我是不是能夠選擇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而不後悔?這本書裡講的是名校史丹福,背後卻隱含了更多關於人生抉擇的關鍵,也是我想推薦給同學們的原因。

作者簡介
  王文華兼具創意和行銷專長。創意方面,《蛋白質女孩》、《61 x 57》、《倒數第2個女朋友》等書讓他成為風靡兩岸的作家。行銷方面,他是史丹佛大學的MBA,在紐約和東京工作五年,回台後曾任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MTV電視台董事總經理。
  王文華目前從事企管顧問、教育訓練,和商業研究等工作。他也是台大進修教育推廣部的老師,和News 98廣播電台的主持人。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流浪吧,男孩!_謝敏燕

今年暑假在逛街時無意間看到這本書,被他的封面吸引住了,稍微翻了一下發現這是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大,他環島一圈的故事。
因為國片練習曲的影響 ,「環島」這件事變得很流行,暑假時在路上偶爾也會看到有些人騎著自行車帶著大包小包,車上還綁著臉盆,看起來就是環島的全副武裝。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帶一分錢就去環島,看到他環島這方式其實還頗為震撼的,沒帶錢怎麼環島!?答案是—搭便車。
作者俞子維是台科大的學生,和許多人一樣,念的是自己沒興趣的系所,也許是天生就是樂天派,讓我很佩服他的是他用行動去實踐他的夢想,去證明台灣人的人情味。在這趟旅程中,他花了9天的時間,得到了42個恩人的幫助,搭過了28輛便車,環島一圈。
  受到新聞報導的影響,大家總覺得社會上壞人很多呀、不安全呀…,在他出發的前一天,原本興奮的心情突然緊張了起來,為了壯膽,他跑到台北市信義區一家早餐店,跟老闆說明希望不用金錢而用勞力換取一頓早餐,可結果被回絕了,他們寧可花一小時100元請工讀生也不願讓陌生人做同樣的事情來換取一頓早餐。這個挫折讓子維對流浪這件事感到不安了起來,不過幸好有一堆朋友的支持讓他重拾信心,開啟了這趟旅程。
  這趟旅程中,雖然還是有遇到挫折,有些人會覺得這人怪怪的只遠觀而不敢靠近,也有些會好奇的過來問他在做啥,然後再以一些理由拒絕他搭便車。儘管如此,子維也遇見許多好人,有熱情的運將大哥、有贊助他過期麵包食物充飢的便利商店店員、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睡廟裡的廟公、有進香團、有也正在進行「流浪式旅行」的一家人、有同是童軍團的夥伴…。原本只是想說流浪去南部,後來變成了環島之旅。在路上要攔車時,他會舉起大拇哥,這是一個代表「信任」的手勢,如果車子停下來,代表駕駛願意信任你,讓你上他的車,而你也信任他,敢上他的車,我試想如果我是駕駛看到這個手勢,我會怎麼做?也許會感到猶豫,然後在考慮的過程中隨著車流便開走了,書裡面提到現在社會缺乏的就是互信的勇氣,如果能多一點互信,少一點懷疑,那很多事情會更順利,社會也會更溫暖。
之所以對這本書有興趣也是因為自己有個環島夢,暑假的時候剛好拿到「319鄉+微笑護照」,因為喜歡旅行,有了這本護照,到全台灣每個鄉鎮市都可以蓋章,未旅行留下一些紀念,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了這本書之後,讓我開始思考,其實除了蓋章之外,也可以設定一些目標。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子維而言,他的動機是想要親身體驗台灣人的人情味是否如媒體給他的感覺一樣變淡了,他用行動證明了台灣人還是很熱情的,而且還有其他收穫,這本書的封面有一句話:「旅程中最困難的一部分,常常就是告別好心幫助你的人。」,因為有那些恩人的幫助他才能完成這個夢想,我想在這趟旅程中他更學會了感恩。對我而言,我想要在未來的環島之旅中作一些什麼?我沒有勇氣像他一樣不帶錢就去環島,可是我可以在我能力範圍內多一些勇氣去嘗試一些事情。
流浪吧,男孩!
作者介紹
我是俞子維,可能跟很多大學生一樣,我就讀了自己沒興趣的系所,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可是我在裡面過的很快樂,因為我還是在追尋自己的夢想,現在有人叫我流浪男孩,或是擁抱男孩,不管如何!我就是我,我是一個愛作夢與愛把夢實現的人!但是務實的我還是希望可以順利畢業!但是隨和的我又覺得晚個一兩年又沒差!哈哈~真實的我說:JUST DO IT!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巴黎小販,達卡旅人_高珮瑄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交織出的火花,
弔詭的是過去被殖民者儘管被解放了,
還是緊緊抓著被殖民時期的末梢文化。
模仿著殖民者的衣著打扮甚至談吐,內心卻在自尊與自卑拉扯。
作者的出生很特別,造就他兼容各種文化、願意去探索、
能用不同角度看事情的特點。
書的一開始背景設定在現代的法國,
描繪了所謂的文明生活,井井有條;
接下來,偶遇的非洲小販,讓作者開始回憶起童年─
那段在非洲的時光─
他決定重返舊地,找回那段被塵封的記憶。
當他來到非洲,眼見的是經過「文明」改造過的城市;
但是,卑躬屈膝的背後隱含的是掠奪。
過去的殖民時期,白人從黑人手中剝奪了生命、勞力、金錢,
現在非洲人用另一種方式回收。殖民與反殖民的零界點,沒有絕對的準則。
作者在回憶童年時,用的是孩子的眼光,而且描述了很多的細節,
用充滿童趣的口吻說來,令人莞爾。
從他的文字中,看到了當時的生活,他父親身分所的派頭、排場;
當回歸到成年人的身分時,加入了對當地的認識,在描述中出現了更深層的想法。
文中提到兩個在他生命中有交集的非洲人:
小時後的保母加玩伴─沙沙,
還有後來遇到的導遊兼朋友─瑪瑪都;
沙沙是用一種感恩的心,全力的想照顧好他的小主人,
他並沒有意識到什麼是公平什麼合人權;
瑪瑪都在一開始看似與一般的非洲人無異,
但當作者與他深入交談後,發現在平凡小販的身分之下,他的思想是多有深度。
兩個知識份子,
從不同的角度抒發,
從不同立場著眼,
談論著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解讀。
非洲辛酸的歷史,是苦難亦或可利用的資源?

「窮人為了謀生,販賣富人需要的一切東西」
不只是物質,生命也可以用金錢計算;
「背負的歷史,就像是天然資源,得盡可能去利用」
殖民的結束,並沒有帶走文明的通病─
歷史依舊重複,只是加害者變成自己人,
自相殘殺,並且衍生出更不符道理的規則。
畜奴的歷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但是卻不斷延續;
事實不一定擺在眼前的「真相」,
建構的歷史可能是為了引起更多的惻隱之心─
說穿了,都是為了錢。
獨立,真的是自由嗎?
希望與現實,還是有很大的鴻溝。

「要深入塞內加爾的問題,得退一步去想、去看」
在這個地方,不能用世俗的標準去評斷,
因為它是一個奇特的融合,各種衝突的交集;
當用另一種眼光,所有的不合理,就可以找到脈絡。

在文中,他還描寫了他所認識的「名人」,
兩個飛行員─尚‧摩茲和安東尼‧聖修伯里,
還有史懷哲。
在他筆下的聖修伯里是孤獨的,
同時又用敘敘滔滔掩飾他的寂寞,希望能找到與他心靈相通的旅伴。
他是個夢想家,也是為自己創造未來的建築師,
但用世俗的眼光去評斷,他在現實生活上是失敗的。
聖修伯里的文章透露「人類價值高於家庭」,
可能就是因為他放下了塵世的羈絆,才能灑脫的面對自我吧。

此外他打破了史懷哲迷思─點破了史懷哲只是媒體塑造出來的角色,
真的他心並沒有放在非洲,只是想求一個舞台。

「靠著別人的不幸賺錢,是不是卑鄙的行為呢?」
「人要懷抱希望,以期改變命運。只要堅信不移就對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只要活著,就要面對許多的為之、不公、不順遂,
看似可惡的人、事,也是他們在塵海努力浮沉的必要法則。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的所有行為,
可能也對其他的生靈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不自知,
那我們如何能心安理得的指著別人的鼻子?

「為什麼黑人總得替人做牛作馬?」
被鏈住的人,是奴隸─過去用鐵鍊鏈住的,
是沒有權力反抗的、自由的奴隸;
現在被金子鏈住的,是名利財富的奴隸─
前者悲哀,後者是另一種形式的悲哀,
光鮮亮麗是出賣心靈而來的財富換得的,
麻木,因為他們必須如此演著,久了,就變成了理所當然。

「提出質疑再重要不過。質疑代表著有所意識,也就是尋求解決方法。」

我們的生活圈,號稱是國際村,但是,從電視上,就等於身歷情境嗎?不然吧。
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不同的生活,要每個人都八面玲瓏,學會用各個角度看事情,
這才是強人所難。
了解、尊重,都是表面話,每個人心知肚明自己的缺點,但卻又滿不在乎的刻意忽略;
不願意承認,又用放大鏡放大別人的錯誤,結果就是世界越來越醜惡。不該如此。
生活,多一點豁達,
很多「重要」的事,是因為忽略的「更重要」的事而形成的誤會。

作者簡介
  喬鹿(Louis Jonval)一個生於摩洛哥的法國人。曾在蔚藍海岸擁有一間面海的餐廳。
很會作菜、喜愛旅行和觀察不同的生活文化,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鍾。

譯者簡介
  張穎綺,台東人。遊蕩法國數年,修得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學院
(Institut Francais de Presse)碩士文憑。喜愛閱讀和文字工作。著有《
到法國學法語》(天肯)、《西班牙》(大地地理)。譯作有《假如這是真的》
(經典傳訊)、《亞森羅蘋探案-奇怪的屋子》(小知堂)等。

延伸閱讀
餐桌上的普羅旺斯Bonjour! 水果-水果的30種法式健康美食主張
奇蹟廚房-在台灣做法國菜黃色的笑臉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心靈飛翔:蘇三的心靈之旅_黃姿純


「如果你想要飛翔,你就必須保持輕盈。」
「如果你想保持輕盈,你就必須像個旅人。」「如果你想在人間輕盈的飛翔,你就必須像一個旅人一般出發,從形形色色的人物口中,風風雨雨的故事裡頭,認識什麼是人間飛翔的翅膀、引力和風向,學習到單飛、競飛和遷徙的技巧…」
你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在此書中作者以六十八篇充滿故事性的散文,描述一個名叫蘇三的年輕人,渴望可以在人間飛翔,於是他出發了,透過到處旅行的方式,開始了一趟心靈之旅,從其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口中、從風風雨雨的故事裡,體會什麼是生命?什麼是生活?領悟到要在人間生活的方式。
因為這次書評的機會,讓我再次翻起這本書,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我國中的時候,此書中的許多故事,給了當時的我很多的省思,事隔多年,當我再次翻閱這本書,又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的感動…。
本來想說要介紹一本書,我想說應該要把書中的主旨提出來分享,但是最後我還是放棄了,因為作者寫作的方式很特別,此書是由許許多多故事所組合而成的,每則看似相互關聯,卻又傳達了許多不一樣的觀念,所以也可以分開來獨立閱讀,而每一則故事其實就是一本書,蘊含著許多的啟示,仔細思維,可以發現其皆蘊含著深厚的道理,細細品味此書,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人,皆可在其心中找到不同的共鳴,於是,我提不出一篇真正適合你的故事,因為我不是你。
人生或許真的就像是一場旅程,在旅程中我們會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會遭遇許多風風雨雨,但我們是不是不斷重複的日常生活中,遺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什麼才是原始的自我?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都遺忘了背後那雙原有的翅膀?讓我們變成只會仰望天空,渴望飛翔的蘇三?作者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原都是個旅人,…只是遺忘了身分」,我們都忘了自己也曾和科學家一樣都是要月亮的小孩,讓我們重新以純真的心看看身旁的事務吧!別再當個渴望逃離的孩子,尋找真誠的那顆心,「如果你想飛翔,你就必須相信你能飛翔」,因為其實只要相信,你就可以發現,你已經真正的在飛翔了,為什麼要等到以後呢?我們總是花時間不斷的在懊悔從前,計畫將來,忽略了什麼是自己擁有的,於是總想當個現實的逃兵,不如讓我們保持輕盈,開始飛翔吧!喜歡旅行的我,總鼓勵自己可以透過旅行,看世界、看人生也看見自己。或許,出發,只不過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要在人間飛翔,我們或許正在起步,但是透過閱讀此書,作者將帶領我們先從事一場心靈之旅,讓我們先隨著蘇三的腳步,聽長嘆、看驚奇也認識自己。

關於此書的閱讀對象,我覺得並沒有特定侷限在哪一種族群,若是年紀小的孩子可當啟示故事來閱讀,對於經歷過許多事務的成人來說,可以引發其共鳴,對其生命做反思,而更適合青少年來閱讀,因為青少年正處於身分轉換的階段,此時期的孩子,剛剛要脫離父母的保護,接觸現實的社會和面對自己的人生,理念顯示,位於此時期的人,多半會開始思索「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以及「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而父母師長若是想要從旁教導,總也是不得要領,「觀念是沈悶的,但故事卻永遠動聽」,此書正運用其簡單的文字,引領讀者產生許多思考的能力,或許正可適合位於徬徨時期的青年們。

作者簡介
王溢嘉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現專任寫作暨文化事業工作

越讀者_廖婉竹

作者:郝明義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03日
********************************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就算你看過所有的書籍,也不見得可以體會閱讀的美好,品嚐閱讀最美味之處,閱讀就像吃食,除了美味,還要均衡,這是這本書想要說的其中之ㄧ。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我們生長在這個習慣於以填鴨式教育對待孩子的台灣,常常忘記了為何閱讀,而只是背誦,日日夜夜的趕上教科書的進度,於是,閱讀成了一種令人疲憊的事,當人們一進入大學就迫不及待的放開手中的每一本書,這不是應該是最自由的享受閱讀的時光嗎?第一階段,這本書要重新塑造你對閱讀的看法,讓你虫回閱讀的懷抱。

*跨越四種閱讀美食
主食閱讀,要你在專業上不斷地充實。
美食閱讀,是增加心靈豐碩的好風味。
蔬果閱讀,也不能忘記最根本的字彙辭藻的理解能力,買一本正合時宜的好字點吧!
甜食閱讀,休閒也是必須的,你得看看那將三十字描繪成最豐富精采的三十萬字的小說,那才叫過癮呀!
這本書是我的主食,我將他與我的學科領域做結合,從中學習到許多令人驚奇的知識,他也可以是你的美食,充實你的心靈生活,一本書的存在是因為你的需要,這樣的閱讀美食是很個人主義的!

*網路上的事情
無辜的網路,他不是萬惡的淵藪,他是一種坦然的存在,我們應該了解他,運用他。而文字呢,文字會一直長久的持續下去至少在五百年,人們也未必會捨棄他的美好,無限的閱讀可能,在這越界的時代裡蔓延。

*越界的基礎
首先你要先珍愛每一種書,三十萬字寫三十字的小說之奧妙,與人邂逅的詩在精鍊中蘊含深意,哲學讓我們思考又讓我們在最終歸納出了想法,圖像在你言語不及形容的時刻,讓霎那即永恆地清晰了起來,這些我們無法捨棄的,別忘了閱讀它。

*一些工具
在閱讀之前,你需要擁有一些什麼,時間的運用分配,一個簡潔的環境,外在硬體的配合,書店的善用等等,看似簡單卻不可或缺。

*一些方法
我們渴望擁有一些方法,最後只是固著的思考渴望被打破。
何不?我們不去恐懼閱讀的深,就閱讀吧!
何不?歸納每一個完人的讀書方式,成就自己的。
何不?閱讀經典,同時用自己的Fashion去定義文字吧!
何不?少閱讀一點,留給好的書多一點時間和精力!


*跨越七道階梯
何不?何不?
跨越閱讀的七道階梯,越界,閱讀。

********************************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何況在這網路時代。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桃樂絲的秘密_蔡仲鈞


原名:Dolores Claiborne
書皮內頁的推薦文寫著這是一本不一次讀完是不會罷手的書。打開後發現確實如此,這本書沒分章節,共300頁。

本書描述桃樂絲,一位的平凡主婦,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下,忍受了無盡的屈辱與壓迫後,因偶然的爆發而跨過了界線。全書以主角桃樂絲因涉嫌謀殺雇主,而在警局錄自首口供的方式,獨白著三十年前她自我拯救的過程,以及一場被判意外的命案真相。

作者描述桃樂絲的自白非常的鉅細靡遺,也因此桃樂絲的角色性格十分清楚。從浪漫墜入情網的少女,到任勞任怨為家庭付出的妻子,作者向讀者展現桃樂絲「容忍、樸實」的傳統婦女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女性堅強、靭性、慈愛的一面也出現在桃樂絲身上。丈夫的辱罵、暴力、酗酒、貶低兒子、甚至意圖侵犯女兒,看著她和女兒、兒子的互動,我想任何一個人都能想像得出桃樂絲的憤怒。

雖然,所有的壓迫與屈辱全在三十年前的那場巧妙安排結束了,但是遺留下來的惡夢卻未曾中斷,為了保護兒女的她卻得承擔女兒的疏離不諒解。換句話說,桃樂絲將兒女們送出了油鍋,但自己卻進入火坑。

「有的時候,丈夫的意外是不幸的妻子最好的禮物。」
「有的時候,當個臭婆娘是女人活下去的動力。
「有的時候,當個臭婆娘是女人必要的保護色。」

作者的獨特幽默藉由桃樂絲之口展現,帶著詼諧的描述在人見人怕的嚴苛雇主—薇拉家中幫傭的生存哲學,同時也分析著男女的差距。當桃樂絲因為絕望與恐懼而崩潰,被她的雇主薇拉看到她嚎啕大哭時,薇拉適時的點醒了她,不僅桃樂絲感到驚訝,就連我也是。這與在故事開頭桃樂絲不斷數落薇拉是如何的糟蹋人相比,成了全文的轉折;原來薇拉的心中也藏了一個秘密。薇拉的秘密在書中頗有暗示性,在最後拼湊出真相時,令人驚駭不已。若有似無的建議與幫助,桃樂絲最終完成了計畫,兩個女人也因此有了共同的秘密,並建立了真摯的友情,彼此扶持,直到終老。倘若沒有了薇拉的適時介入,恐怕主角只會被心裡那隻黑暗的眼睛所操控,從而犯下更糟的錯誤。

「世界上沒有比為孩子擔心受怕的母親更壞的臭婆娘了。」

故事的最後,兩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薇拉內心的愧疚最終讓她發了瘋,在主角發現她三十年來都是活在自己構築的幻想中,以及那深藏的秘密時,真的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越是相信人倫之美好的人,會發現這個家庭裡的秘密比任何事物都還要讓人心寒、感到恐懼。相反的,桃樂絲的結局就是喜劇般的。薇拉將龐大的財產留給了她、長年在外的兒女將回來團聚、指控也被解除了。雖然我不知道兒女們知道真相後將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但看到桃樂絲決定坦然面對的態度,我當然相信兒女們會選擇原諒她。我想兩人的結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大概是因為,兩人尋求解脫的動機不同吧。
書中的一個重要的情結—日全蝕,不論就具體或抽象層面皆有重大意義。因為日全蝕,桃樂絲才進行了計畫;也因為日全蝕,使得桃樂絲由黑暗到光明的經歷與之形成對比。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有十幾年了,婦女議題的探討也從家暴延伸到工作上的歧視,像是「北國性騷擾」等,桃樂絲的故事依然沒有消失,甚至也逐漸有了男性的桃樂絲出現。我們知道無法彼此尊重的婚姻是無法長久的,事實上任何關係都是如此。但,問題是,什麼是尊重呢?

此書也有電影版,譯作熱淚傷痕。與小說不同的是,電影版較著重描述主角對女兒的愛,以及他們從衝突到釋懷的互動。曾經在HBO的女性影展期間播放。

作者簡介

史蒂芬‧金
生於緬因州的波特蘭區。畢業於緬因大學,主修文學。七歲時迷上了恐怖電影,如今已是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暢銷小說作家。其作品以驚悚、恐怖小說為主,筆法平易近人,常以真實人性為題材發揮,使讀者感到親切與真情流露,開創了驚悚、恐怖小說的新格局。多部作品被搬上電影螢幕,備受好評,代表性的有《戰慄遊戲》、《刺激1995》、《綠色奇蹟》……等。

譯者簡介

陳靜芬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所碩士。曾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台翻譯節目字幕。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 (允晨出版) 《電子商務英語》(寂天出版)等書。喜愛旅遊,足跡遍及南歐、西歐與北歐。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I was a rat. By Philip Pullman 范蔚敏

上次高瑄瑄在書評會上介紹的”發條鐘”,很精采!
所以我又去借了幾本菲利浦‧普曼的書,
這一本"我是老鼠!"對人性的描繪刻化的很生動。
書的第一頁使用一則報導作為開場,
之後就用這份報導的文章做連串。
故事開始描述一個由老鼠變成的小男孩遇到一隊老夫婦,
因為老夫婦自己沒有小孩,
加上小男孩看起來需要幫助,
所以就收留了這小男孩。
還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羅傑」,
雖然羅傑常常因為其他人的誤解闖禍,
但是老夫婦把羅傑當作自己的孩子。
後來宮廷中有一位哲學家想利用羅傑來實驗,便邀請羅傑去宮中。
有一天在一做了一”貓”個實驗之後,羅傑便被貓下跑了。
接著就遭遇了一連串的事件…

哲學家只想著自己的實驗,
自以為地做出了實驗的判斷。
也許在日常生活中,
科學家也時只相信自己眼裡所看到的。
可是有時 seeing is not believing.
把科學當作是自己的信仰。

瑪莉‧珍 (奧瑞利亞)進入皇宮才發現
亮麗的生活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美好
一般人總有著一種想法就是嫁給有錢人
可以快樂的過活
也許有錢可以令人羨慕的日子
但並非意味著有錢就可以不用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其實有前更要經營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用心經營很容易就會被財富腐化
過著並非當初所想的日子

鞭擊日報
諷刺又具有一些尊嚴的報紙
中間用了這一份報紙來穿插一些劇情來告訴讀者故事的脈絡
也透露出當時的社會的分為或是人性的脆弱

老夫婦,是書中具有矛盾的腳色,
一開始老夫婦想要一個真的小孩,
可是在照顧小男孩久了,
他們付出的愛心與關懷遠與超過他們所想像,
即使最後小男孩不是他們的兒子他們也願意對他付出。
也許這就是小孩子的魅力吧。

作者對人性的了解與刻畫,很深刻。
也認人感觸很深,大家可以去看看。

這本書適合國小六年級以上閱讀
故事性很強,應該可以吸引小朋友去閱讀
而且它有英文版可以幫助小朋閱讀英文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60000000個法國人錯不了 By范蔚敏

60000000萬個法國人錯不了

作者
納杜 (Nadeau, Jean-Benoit)
巴羅 (Barlow, Julie)
鄭鳳珠
臺北市 : 閱讀地球文化出版 : 時報文化總經銷, 2004[民93]

心中的法國一直都長的像一個樣子,
就是用濃濃的鼻音外國人、尖尖的巴黎鐵塔、
還有調情的男男女女享用著高級大餐,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心中的法國有一點些微的改變,
感覺法國某一些的就像一個台灣,
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特質。
中央集權、統一教育、健保制度…等等。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雖說有著熟悉的味道,
但是有些部分看了不免覺得枯燥。
書中提到為什麼法國熱愛美食?
為什麼法國人總是很傲慢地不說英語?
為什麼法國人總是不遵守交通規則?
為什麼法國人總是讓他們的狗隨地大小便?
許多的為什麼都在書裡被解答了,
但是還也許多我們提不出來的為什麼,
在書中都藏有解答。
其中的答案就留給大家去探索吧!

這一本書適合的年齡是國中七年級以上即可以閱讀
我覺得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在以前讀這本書時,只能input
如果在當時可以透過讀書會的方式閱讀
也許就不會只有純粹的input
就更能了解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意涵
閱讀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隱字書_楊偲傑


隱字書--

世上之書皆因我而生

我是下娃貪戀的禁果是浮士得企索的永恆力量

五百年的隱身只為召喚唯一的主人

布雷克遠離美國的家鄉飄洋過海,和妹妹隨著從事研究的母親來到英國不喜歡閱讀的他,某天意外發現只有他才能看到的書本,於是想解開書中的謎題隱字書智慧只能由為心靈純正的人所揭示,卻同時引來對知識貪求的人,他們不擇手段,想去閱讀書中的內容,儘管書本經過第一位擁有者的保護,五百年來並沒有被拿走,但是四十年前,書本又被一群讀書會的會員發現,因而又暗地掀起了一場風暴布雷克手上的書又使風暴再度降臨……

故事的另一端是距今五百年前的法國,學徒恩狄米翁史普林是印刷機師傅古騰堡的學徒,在印刷廠過著一面學習技術,一面學習讀書的充實生活直到某天,他得知印刷廠金主邪惡的計畫,於是便帶著隱字書逃走,目的地就是英國的牛津於是他來到英國知道這裡有一個地方能安置這個寶物

本書對英國牛津的巴德里圖書館有詳細描寫,使人身入其境,圖書館籠罩一種古老的氣息,巴德里圖書館在書中極為知識聚集的寶庫,在圖書館裡除了研究的學者之外,還有對書本狂熱份子聚集於其中本書作者馬修,史坎頓是研究書籍與印刷述方面的專家,他似乎對書有一股特別的感情書中很片段的提到藏書人與學者不同的立場,藏書人認為電子載體永遠無法比擬書本放在手上的感覺,並酷愛自己的收藏,以此為傲,學者則認為電子載體非常方便且節省空間,書本早已跟不上時代了,由主角是書這點來看,他應該是比較站在前者的角度

書中的主角--布雷克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需要的人,妹妹亮眼的表現使他被比下,在學校並沒有朋友,學習時專注力也無法集中,而布雷克的父母吵架而導致分居,使布雷克面臨只能自己面對孤獨隱字書的出現引起他的興趣,而且讓他有一份責任感,探索答案的同時,他重新找回親情的溫暖,並且發現書本存在的價值,更與五百年前的一個一樣看的到書的男孩取得聯繫,尋得自我歸依

作者敘述主角們保護隱字書過程相當刺激有趣,跟其他書本不同的是,本書的主角真是一個平凡的小孩,就如我們一般人相同,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他根本無法對抗大人,然而他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只屬於自己的書就算是一根螺絲釘,還是有極大的作用在,這是我從書中體會到很實在的一點

===========================

作者簡介

馬修史坎頓

Matthew Skelton

出生於英國在加拿大長大,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是研究書籍與印刷的專家,多年來遍訪歐洲的圖書館,一本塵封的舊書引他寫出了這本處女作,他目前住在英國與加拿大

史坎頓在受訪時說,這本書的主角,兩兄妹布雷克與妲可,在他的腦海浬存在了兩年多,陪伴他度過一段艱困的歲月,這本書的出版等於讓他釋放了自己的苦悶靈魂,並與讀者分享書本的神秘力量

譯者簡介

夏荷立

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大傳所碩士曾任雜誌社出版社編輯,現專職翻譯與教學,譯作有公司的歷史》、《哪個人不想出人頭地》、《川普策略

Monday, October 29, 2007

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 <蔡珮蓁>


這可以是一本充滿異國風情的旅遊記趣,也可以是一本見識他國政經社會風情並對應期許本國的記錄,更可以是一本多面向看事物、抒發省思的心情記事。
  端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這本書,<芬蘭驚豔>不限制、讓讀者自由去解讀。
「缺乏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台灣社會當前最大的痛苦。」
「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不會是幾個人或幾本書就能成事,<芬蘭驚豔>只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本書其實只在寫十個字而已:想像、原創、教育、識別、典範。」
  作者吳祥輝先生,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政治社會多年,寫書、辦刊物、參與社會運動,連旅遊都不安分於單純的享樂,要將他的旅遊經驗應用在省思、回饋台灣社會,這點的確讓人佩服。
  看<芬蘭驚豔>我發現,作者去芬蘭自助旅行兩個月,不同於跟旅遊團的走馬看花、著重景點和shopping,而著重於體驗芬蘭生活、從他們的視野看世界,以及體會許多在台灣從未想像、見識過的事物(當然,想必芬蘭人、任何外國人到了台灣,也會對我們的民情感到前所未有的驚奇),並且在這個被評比為「成長競爭力」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名,吸收他們的優良經驗、學習其思維模式,作為讓自身進步的一「國外教學」。
  芬蘭生活多面向中,其中我特別想提出「教育」這區塊來討論。也許跟我自己很嚮往老師-這個會重要影響人的職業有關,很多所謂的”國民素質”、”視野”、”族群性格”都是由從小的教育養成所致,的確,光是稱羨芬蘭的教育體制和台灣的情況做比較並不公平,本來,環境背景及價值觀本來就不同,但是有一些好的、值得效仿的元素如:活潑、彈性、從小培育國際觀、健全福利制度下的完備義務教育…使得芬蘭「成長競爭力」評比中的「教育制度優良」部分被評為第一名!教育,是不分國別,人民應視為最根基、最優先要作為典範的指標,而芬蘭則是這方面的典範。
  另外書中許許多多的當地方土民情,寒冷北國下孕育的樸實、誠信為本的芬蘭人,努力開拓屬於他們自身的成果,Kokia、Linux、河馬家族(Moomin)、聖誕老人、終身福利制度、芬蘭頌…不僅榮耀了芬蘭人,更讓全世界看到他們的傑出。
這些讓我同樣的想到台灣,台灣的經濟奇蹟、台灣經驗、體育界的傳奇精神…都讓臺灣人驕傲、世界人驚奇。
  要說這是一本純粹體驗不同生活的旅遊書也好,但對我來說,<芬蘭驚豔>算是開啟我關心台灣社會的一扇窗戶,過去我認為自己只是學生,自己的本分盡了就好,社會是給大人去關心、維護的,與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不強,可是現在也激發起「我想讓我、和我關心的人們更好」的感覺!
  是的,關懷、進步、集體識別,並不是靠幾本書、一些想法,就能成就,但這是一個開始動力,未來會慢慢茁壯,漸漸匯集成具體的改革。我們能如此抱著樂觀的想法,務實的去實踐,那麼我相信台灣的未來,仍然不可限量!


作者簡介
吳祥輝
台灣宜蘭人,七十年代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衝撞頑固的台灣教育體制,引發廣泛回響。其後參與黨外運動,創辦《民進週刊》,號召、影響台灣民主化,頗收其功。其人長於智謀運籌,擅從寬廣視野詮釋時代趨勢、社會變遷、政治走向,而為世所知。其行文說理明白,常能執簡御繁;筆下多情,富涵本土關懷,而為人所喜。《芬蘭驚艷》是新世紀裡,他送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者的一個禮物。

延伸閱讀
<拒絕聯考的小子>、<驚嘆愛爾蘭>、<斷指少年>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Good Luck : 當幸運來敲門


本書是由兩位西班牙知名經濟學家,花了三年的時間構思,用八個小時共同寫出這本有趣而動人的書,希望能夠把這些經過驗證的幸運法則,獻給對人生感到不安、不知該如何行動、不知該如何選擇的人,使他們心中種種的不滿與疑惑獲得解答,並且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天,室友將這本書丟在我桌上,叫我看看吧!被他封面大大的四瓣幸運草給吸引,於是細細將「幸運」以及「運氣」玩味了一番。書中兩位四十四年沒見面的好朋友再度重逢,A原本繼承父親龐大遺產,但因為大環境的改變,生意失敗,處於人生的低潮;B則白手起家,創業成果豐碩,A跟B說:「你不覺得你運氣特別好嗎?而我只能說自己運氣真背,幸運從來不從眷顧過我。」於是B跟A說了一個無論是陷入恐懼、遲疑或是心懷喜悅、感恩都陪伴著他的小故事。

作者拋出了一個問題:「你知道『幸運』跟『運氣』的差別在哪裡嗎?」大家都希望好運臨,那將讓你無往不利,一帆風順,但是好運什麼時候才會來敲門?又什麼時候離開?誰知道呢?或許在一次機會之下,中了大獎,得到一大筆財富,那真的是走運了,但是運氣並不會跟著你的意思走,除了空有運氣,還有什麼?「運氣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它並不屬於你。幸運由個人所創造,因此能歷久而不衰。」有太多人埋怨自己的運勢不佳,只想著什麼時候好運才會光臨,卻沒有想到要自己製造幸運,「期盼擁有幸運的人太多了,但主動追求的人卻寥寥無幾。」其實這並不是艱深的道理,但大家往往容易遺忘,轉而迷失在某些抉擇、困惑的路口,藉由書中的小故事,道出了等待幸運以及製造幸運截然不同的差別,等待幸運會逐漸削弱你對生命的期待,而製造幸運反而讓你得到喜悅及成就,主動出擊,將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小故事裡,巫師梅爾林下了道難題,他希望武士們去一個沒有幸運草存在的森林尋找四葉幸運草,幸運草將讓武士們擁有無窮幸運的魔力,不管是戰爭、工作、愛情、財富,讓你應有盡有。要是你,等待幸運?創造幸運?你會怎麼做呢?
* 作者簡介
費南多‧德里亞斯迪貝斯(Fernando Trias de Bes)
畢業於歐洲極富盛名、位於巴塞隆納的ESADE商學院。他是西班牙知名的經濟學家、ESADE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更是當今西班牙最頂尖的創新管理學大師。早期曾在多家國際知名企業擔任行銷工作,直到一九九六年才自行創業,成立管理顧問公司「Salvetti&Llombart」,每年承接的市場調查案件超過百件。曾與「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力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合著「橫向行銷」(Lateral Marketing)一書,於二○○三年在美國出版,至今已有四十個國家的譯本,為與柯特勒指定合作的唯一一位拉丁語系國家行銷大師。

亞歷士‧羅維拉‧塞瑪(Alex Rovira Celma)
與費南多一樣,身兼經濟學家、管理學教授、暢銷作家等多重身分,兩人皆專精於企業再造以及消費行為研究。亞歷士於一九九九年正式加入「Salvetti&Llombart」公司,並且成為該公司合夥人,主要客戶包括微軟、新力、賓士、雀巢、百事可樂等國際知名企業。此外,亞歷士更在交易分析、策略治療、系統治療以及心理戲劇等方面都頗有研究。曾經著有《心內的羅盤》(La brujura interior),以及與杜伯伊(Bernard Dubois)合著的「消費者行為」(Comportamiento del Consumidor)等暢銷書籍。
* 譯者簡介
范湲,西班牙納瓦拉大學語言學碩士。當過西班牙文口譯,教過英文、西班牙文,近年多從事新聞相關工作,在台灣做過藝文版主編,到倫敦做過通訊社記者。和父母說客家話,和丈夫講英文,跟公婆說德文,在西班牙遇見唐吉軻德熱情的靈魂。旅行成癮,常在地球上空飛來飛去。無可救藥的愛書人。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安家落戶,成了莫札特的鄉親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納尼亞傳奇_林詣筑


我們有長相奇特的人羊、會講話喋喋不休的海狸先生、千姿百態的樹精靈們、高大英挺的人馬,還有很多種很多種會講話會嘻笑的動物。我們有溫暖的陽光,涼爽碧綠的樹林,一大片一大片耀眼綻放的七彩花朵,清新的空氣,以及微醺的清風。我們有熱鬧還有歡欣鼓舞。我們有仁慈又威風凜凜的守護者亞斯蘭。我們是納尼亞,讓想像和歡樂還有夢馳騁的納尼亞。
納尼亞傳奇是由C.S.路易斯寫的七本奇幻小說,他們不算是故事環環相扣的七本續集,但在內容上卻有一定程度的相關。你可以單獨閱讀,但讀完一本包準你急著去讀下一本。每本故事都有不同卻又帶點關連的主角,每個主角都將遇到不同的冒險歷程,每段歷程都是那麼的特別並且多采多姿。C.S.路易斯用豐富的想像力牽引讀者進入一個美好又奇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集合了各種神話故事中會出現的奇妙動物,而所有在我們的世界沒有思考的生物,在納尼亞都能以栩栩如生的姿態出現。我們可以跟著路易斯細膩的筆觸,一同徜徉在納尼亞這塊充滿驚奇和歡樂的大地上。
但是納尼亞並不是永遠都這麼歡欣愉悅的。當作者設計了一個這麼美好的環境時,同時也給他埋下了暗黑勢力的伏筆。在獅子、女巫、魔衣櫥這本書中,我們跟著四個小孩重新開啟了通往那尼亞的大門,卻發現在邪惡女巫的控制下,納尼亞只有冰天雪地,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籠罩在厚厚的雪堆下。樹們都不敢隨意走動,精靈們也都躲的遠遠的,連可愛俏皮的動物也都悄然無聲,只求災難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突然來到異境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卻發現自己竟然是動物們期盼已久的救世主....。
納尼亞傳奇其實算是從獅子、女巫、魔衣櫥開始的,前一本魔法師的外甥反而比較像是前傳。一般來說這類充滿神話動物的圖書都會給人一種走歡樂路線的感覺,似乎不應該有壞人,也不會有任何不對或是負面的事情發生。但路易斯筆下的納尼亞世界卻不是那麼單純,這裡還是有個性邪惡的動物,還是有居心不良的人在對納尼亞蠢蠢欲動。在後面幾本更是陸續描寫出人性中的貪婪還有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抗,讓這個美好的世界還是有一點不完美的瑕疵存在,但卻因為這些不完美的瑕疵,反而更激發出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每個奇幻故事中都會有一個強者存在,他可能是一位無所不知的智者,他可能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靈,他可能經驗豐富閱歷無數,但無論如何,通常他都以人的形象出現。但是在奇幻的納尼亞,這樣的定理卻行不通。在路易斯所創造的納尼亞,扮演智者的角色的,是一隻獅子,一隻擁有金色獅鬃,以及高貴有神的大眼睛,一隻莊嚴的獅子。那時候我看到亞斯蘭出場的時候,感覺是很奇妙的。好像很適合,卻又有點無法理解。為什麼是隻獅子呢?為什麼不是一隻神聖的獨角獸、不是一位老者、不是任何精靈,卻單單是一隻獅子?但只要接著故事看下去,就會漸漸開始覺得:嗯,是獅子,就是要獅子,而且只能要這隻獅子。因為他是那麼的穩重,那麼溫柔,那麼的慈愛,那麼的,只要看到他出場就能夠安心。我想這就是路易斯厲害的地方,他成功的用白紙黑字,建構了一位偉大的非人英雄,讓自詡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也都輕易的臣服在亞斯蘭的威信和莊重之下。
儘管是一部奇幻小說,卻仍然被路易斯賦予了教育意涵。裡面的正邪鬥爭能夠教導孩子怎麼分辨善惡,在遇到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選擇時,是該選擇私慾還是為大眾著想?是該聽從勸告還是放在耳邊?轉念之間的謊言真的會影響很大嗎?這些孩子們現實生活中會產生的疑問,將透過故事裡的主角,透過他們的思考和決定,得到解答。但並不是說這是一部只能哄小孩的故事書唷!就大人而言,故事的高潮迭起能夠滿足大人的冒險心,在一些奇特生物的引領之下,更能讓大人們想起他們遺忘的童年、那些曾經深深感興趣並期待有朝一日也能遇見的奇幻情結,讓大人們看了以後都變成了大孩子,直呼過癮!
「而這位教授是位非常特別的人,他並沒有叫他們別說傻話,或是斥責他們說謊,他完全相信他們的故事。」這是獅子、女巫、魔衣櫥這本書中的尾聲,當孩子們決定跟收養他們的教授分享這段歷險時所得到的答案。感覺上路易斯似乎正透過這個教授來向我們傳達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會發生的事,誰知道呢,說不定真的有納尼亞,說不定人羊和矮人還有樹精正牽著手在月光下跳舞,說不定亞斯蘭一直在我們身旁,誰知道呢?又誰不想遇到呢:)
++++++++++++++++++++++++++++++++++++++++++++++++++++++++
作者介紹
C.S.路易斯是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護教大師,畢生研究文學、哲學、神學,尤其對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造詣尤深,堪稱為英國文學的巨擘。
一八九八年,路易斯誕生在北愛爾蘭的一個書香世家。他從小沈浸在父母的藏書堆中,汲取了豐厚的知識養份,也因大量閱讀神話傳奇故事,培養出對奇幻文學的興趣。
十歲那年,路易斯的母親過世,原本平靜詳和的家庭立即分崩離兮。他離開愛爾蘭家鄉,渡海到英格蘭讀書。異鄉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霧多雨的天氣、集中營式的學校生活、暴戾教師和稀鬆枯燥的課業,重重壓抑著他的胸臆。為了尋求蔽蔭,早熟的路易斯開始創作故事並埋首研究哲學思想。這時期的經歷不但磨鍊了他的寫作技巧,也埋下他日後思想轉向基督教教義的種子。
一九五○年,路易斯發表奇幻小說《獅子、女巫、魔衣櫥》。在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後,他在六年間,又以故事中的納尼亞王國為主題,完成六部續集,共組成奇幻文學巨著《納尼亞傳奇》。其中的《最後的戰役》一書,為他贏得英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
C.S路易斯一生的著作包括了詩集、小說、童話、文學批評,以及闡明基督教精義的作品,不下五十多本。這些作品在他於一九六三年逝世後,仍持續再版發行,盛況至今不綴。他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延伸閱讀
《墨水心》、《龍騎士》、《風之影》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發條鐘_高珮瑄

人聲鼎沸的小酒館內,作家正朗誦著最新著作;同一空間,鐘錶匠學徒正憂心著第二天的成果發表,因為他沒有做出成品。卡曼尼博士的出現,帶給他名利的誘惑。平行的時空,親王要求卡曼尼博士為他帶回逝去的愛兒,博士做了精巧的機械娃娃。時間流逝,小王子體內的裝置老化,第一次親王犧牲了生命延續王國的命脈,但同時埋葬了王儲病因的秘密;又一次小王子生病,變成了沒有原因的困擾,在沒有人願意肩負起照料的責任,小王子默默的走上自力更生的路。在此,兩條線有了交錯,交纏的故事線、人性的善惡主宰了命運的路。

本書圖文夾雜,圖畫可能是文字的實體化,但圖上都會穿插作者的註解,有些是解釋,但有些是幽默的反諷。故事纏繞著發條裝置與命運,由兩者延深出這個驚悚與精彩結合的想像空間。故事很短,但步調緊湊,只是寫一個晚上,但作者用很多心思在描述細節,場景的鋪陳與人的刻畫,都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運用比喻、對比,讓文章不枯燥,加深閱讀的趣味性。因為是童話,免不了以「很久很久以前」開頭,「幸福快樂」為結尾,中間也不乏有英雄救美的橋段,但跳脫了傳統的窠臼,最後的終止符不是畫在皇宮,而是融入平民。文章也諷刺了人性對恐懼的好奇與本能的退縮,還有對名利的追逐;但也不忘顯示美好的良善。

作者融合了現實與故事,看似想像的人生其實存在另一個時空;利用巧妙的情節銜接,讓讀者不知不覺在兩個場景間穿梭。
人的執著信念很荒謬,常為了不必要的虛榮和使命勞心勞命,犧牲掉不必要失去的東西,錯過了事物的本質,甚至迷失自我。
外在,也存在著許多的虛假,盲目的跟隨人群,成見就會包裹住我們的判斷力,以訛傳訛成為一種風尚,一種流行;害怕特立獨行,習慣隱身在人群中成為蔓延開的病毒,每個人都希冀成為被「認可」的人,不願意被排擠;從眾人口中流洩的關懷,往往只是作場面的幌子,當要人負責時,推諉責任;願意負責的人,被嘲笑是吃虧的傻瓜。
或許,人的純真善良,就被踐踏在「聰明」之下,每個人都搶著當聰明人,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在看起來對自己沒有益處的人或物上。作者用故事,傳達自己對人的質疑、反映人生百態,汲汲營營的人們,對照善良的葛芮;被定位為名利誘餌的鐵武士,對照著一無所有的小王子;不尋常的童話,坎坷的過程,對照一般幸福快樂的結局。
也許是故事自己在講故事,我們無法左右故事的結局,如果執意要故事走我們鋪好的路,那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作家只是在紀錄空氣裡本來就存在的各個故事,有心去體會,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故事元素。有些人利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各個靈感,加上自己的解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很多故事裡,看到相似的影子吧,原料有很多都相同)
童話在適合的年齡,應該定位在哪?除了兒童,給大人看,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在成人的世界,想像力被禁錮太久了,偶爾讓其出來透氣也沒什麼不好。我覺得,故事只是一個讓人能在枯燥的每日生活中找發洩的出口,可是,那意味的是不需要用心去看嗎?不然吧,在故事中,尋找可以激起共鳴的火花的部份,就是最好的激盪,也是作者希望讀者肯定的。
一直都很喜愛天馬行空的世界,童話、科幻等,都可以找到共通點,看似不可能的人生,被質疑的存在,都是有可能的,只是人有沒有打開心窗拉起天線去接收訊號;一味否認、堅持活在實體社會,很辛苦,因為得用很多心力去解釋所有的東西,使之合理化。為什麼不能放輕鬆,接受「不合理也是一種合理的解釋」這種觀念,很多東西,就是因為無理所以吸引人。
這個故事讓孩子看,也許有點黑暗,但也是讓孩子面對現實的機會。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幸福快樂的,人生有許多波折、誘惑,重要的是人要如何面對,走出自己的路。就像文中提到的,「如果人不自己掌控未來,命運就會接手」;只要是活著的會動的,都有著許多的變數,這就是人生為什麼多采多姿的原因。沒有任何人是相同的,也沒有任何人會為自己安排與別人一樣的人生,那樣太無趣了,找尋自我,似乎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懵懵懂懂也是過一生,有目標能滿足自己也是過一生,如果能拿到掌控權的鑰匙,為什麼要把主導權輕易放給命運呢?

----------------------------------------------------------------------------------------------------------------------------------------
作者介紹
菲力普.普曼(
Philip Pullman, 1946.10.19-),英國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西敏學院兼任講師,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目前與家人住在英國,專事寫作。普曼年幼曾有段時間與祖父同住。很會說故事的祖父是英國國教派牧師,普曼多少受其影響,然而普曼最重要的著作「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卻是大力抨擊教會基本主張,對此,他深信祖父「具有深厚的人性以及找尋人類和道德真相的能力」,因此,他相信已逝世的祖父會了解書中所歌頌的情感。雖然普曼認為老祖父會瞭解自己作品的真意,不過他還是被封為「最危險的童書作家」,甚至有人認為,倘若早生一個世紀,普曼八成會被教會處以殛刑;早個五十年,「黑暗元素」一定會變成禁書。除了青少年小說外,也撰寫劇本與圖畫書。曾創作「霧中紅寶石」、「北方陰影」、「井中之虎」,為少女莎莉.洛克赫冒險三部曲,充滿維多利亞時代的驚悚趣味,廣受好評。「黑暗元素三部曲」更風靡全球,將普曼推向國際地位,咸認為該作品的深度與文學性足堪名列文學史。

繪者介紹
里歐尼.果爾(
Leonid Gore),插畫家。1990年自俄移民至美,從此在美國插畫界大放異彩,他的作品均獲高度評價,夢幻般的特質令人難忘。已出版二十餘本繪畫/插畫書,畫作於紐約插畫家協會定期展出。

延伸閱讀
「黑暗元素三部曲」、「卡斯坦伯爵」、「我是老鼠」

Thursday, October 04, 2007

奈米獵殺_龐宇珺

奈米獵殺的世界中,人類已經突破了製造奈米大小的微型機器人,並且使用分散平行處理程式,來模擬生物的行為模式,並控制這些群體的機器人,以達成目標。但奈米獵殺講的不只是科技層面的東西,還包含了人性的各種面向。在故事一開始,主角傑克因為揭穿了公司老闆的秘密而被炒魷魚,當了六個月的家庭主夫,而他的太太茱麗亞的工作卻是越來越順,薪資也越來越高,男人的自尊心也開始作祟。某天他注意到太太衣著與行為不太一樣,又開始常常加班,傑克便開始懷疑太太的改變是有了外遇,緊張兮兮的開始觀察茱莉亞的一舉一動並放大解釋,並求助於律師與婚姻諮商專家。但事實並不然,在重回工作崗位,並與太太茱莉亞成為公司同事之後,傑克就陷進了一個因科技與人的無知所引發的天大的危機之中……

奈米科技是近幾年來的熱門話題,「奈米獵殺」的作者—麥克˙克萊頓,將奈米科技的技術與知識、多重網路代理人、擬動物群體行為模式等等新的技術,引用進本書之中,將兩者結合,創造了一個未來的想像世界。同時,也用本書,點出了在科技快速進步的情形下,技術層面的問題不會是最嚴重的問題;人,才會是最嚴重的問題。

在科技當道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總是想用科技來處理所有問題,當奈米科技被創造出來並可大量製造後,相關產品不斷蜂擁而出,從最早的奈米光觸媒殺菌,一直到所謂的奈米廚具或是奈米盥洗用具,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號稱以奈米科技所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是否都為奈米大小的例子所構成?倘若真是由奈米粒子所構成,那麼在那些例子接觸到皮膚後,會不會穿過皮膚直接進入到人體,而這樣又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他們不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我很害怕這句話會是人類最後在墓碑上刻的字。我希望不會。說不定我們運氣會較好。」在「奈米獵殺」最後的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技術日新月異,每一秒都有不同的發明被創造出來。這些發明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能成為禍害,而之中的差異,可能就在於人類如何對待,或是使用那些發明。

「這是個笨到令你不能相信的計畫,我不了解他們怎麼可能執行這個計畫而不了解他們的後果,……,它是未經詳細思考、半生不熟、沒有根基,是為了解決目前問題而設計出來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計畫,從來沒有長遠的通盤思考,不管未來。假如你處於很大的現實壓力之下的話,這或許是典型的企業思考方式,但是對於一個新的科技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態度。」人的態度將會決定他未來的發展,在奈米獵殺之中,面對奈米科技的不同的態度嚴重的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對於一心想挽救公司的人而言,成功地達成目標才是首要計畫;而對於想獲利者而言,其他人的生死與他毫不相干;而對於非利害關係人而言,能夠成功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面對事情的態度自然也就不相同了。

雖然奈米獵殺所描述的情節尚未在真實社會中出現,然而在科技的進步下,我們不能保證這個情境是否會在現實之中上演。衷心的期盼,倘若那一天真的來臨了,也不會是人類走向滅亡之路的開始。


======================================================

作者簡介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一九四二年生於芝加哥,由於從小的想像力就格外豐富,十七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室做過研究。
  克萊頓才華洋溢,作品無數,一九六八年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美國年度最佳懸疑小說獎,其他的還包括膾炙人口的《侏儸紀公園》、《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神秘之球》、《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暢銷小說,以及《五位病人》、《電子生活》等非小說著作。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技術與知識,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又被稱為「科技恐怖小說之父」。他的所有作品在全球狂銷,總冊數已難以估計,並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其中十二本更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除了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世界知名的導演,曾經執導過數部電影,作品有《火車大劫案》、《西方世界》、《神秘美人局》等,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更在艾美獎等獎項中大放異彩,榮獲多項殊榮。
  允文允武的克萊頓不僅縱橫文壇、電影,在電腦方面的成績亦相當亮麗。由於對電腦的熱中,他曾經營一家軟體公司FilmTrack,於一九八○年代為電影的拍攝設計出許多電腦程式,而其執導的《西方世界》,便是首部應用電腦特效的電影。
  《奈米獵殺》是他的最新作品,也是坊間第一本以奈米科技為主題的小說,由於題材新穎、情節緊湊,甫出版便奪下《紐約時報》等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寶座,無疑是現今科技小說類中的重量級作品。


譯者簡介

  洪蘭:福建省同安縣人,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加州大學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現任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教授。譯作有:《腦內乾坤》、《快樂就健康》、《腦中有情》、《華人性格研究》、《透視記憶》、《講理講好》、《詞的學問》(以上皆為遠流出版)、《語言本能》、《教養的迷思》、《揭開老化之謎》(以上為商周出版)等。

延伸閱讀

危基當前》、《恐懼之邦

不生病的生活_許鴻晢


記得我小的時候,就像一般小孩一樣,總有偏食的毛病,自從上高中以後,忽然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於是我開始吃我以前不喜歡的食物,韭菜、茄子、芋頭、貢丸,如果出現在飯盒裡,便照單全收。上大學以後,吃外食的機會遽增,看著師大夜市玲瑯滿目的小吃,真的很想吃個可麗餅、馬鈴薯泥、豆花、剉冰,甚至是喝杯珍珠奶茶當作一餐。前陣子看到新聞報導,發現現在大學生像我上述這樣亂吃當正餐的至少有六成,這樣的生活模式,經過大學四年下來,我們的身體會不會比四十歲的人還糟啊?

某天逛博客來的時候注意到【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這本書名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簡介中更提到已經70多歲的作者新谷弘實,從19歲開始到現在都沒有生過病,他所謂不生病的生活引起了我的興致,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讓我堅決地按下訂購鍵,而這真是一個對的開始。

這本書一開始就說「相信常識是危險的」。作者推翻了我們以往認為是有益身體健康的食物,像牛奶、優酪乳、茶都不是作者認為健康的飲品,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牛奶對身體很好,但作者卻說牛奶對身體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對一直以來被牛奶誤導的我們,產生蠻大的衝擊與震驚,但作者有看過30萬人的腸胃實況,真正了解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力,比起一直以來以訛傳訛、道聽塗說的常識要來的具公信力。

另外,我還發現這篇文章中,作者會一直強調「奇妙酵素」的重要性。一直以來我們都只知道營養均衡的重要性,注重一、乳製品和蛋類;二、肉類、魚類、豆類;三、蔬菜和水果;四、穀類、砂糖、油脂;等四大類營養的均衡,但原來奇妙酵素對我們身體的健康影響很大。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自由基,二氧化碳、髒空氣、菸、酒、炸食都會產生自由基,破壞細胞內的基因並成為致癌因素,在我們身體有種「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能中和自由基,但四十歲後,SOD銳減,須靠奇妙酵素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健康。只要做到「吃好的食物」、「有正確的吃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體內便會有充足的奇妙酵素,維持著身體的健康。

第一、要吃好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在含有豐富礦物質的肥沃土地上,未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所栽培出來的作物,而且收成之後趁鮮使用。還要多喝水,多喝具有還原力的水,像鹼性離子淨水器、負離子淨水器所製造出的水、還有礦泉水、海洋深層水,都可稱為好水。

第二、要有正確的吃法。每進食一口要咀嚼三十至五十次,這樣的話,普通的食物都能完全嚼碎,很自然的下嚥。若是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則不妨咀嚼七十至七十五次。人類的身體,越咀嚼唾液的分泌越旺盛,與胃液、膽汁等充份混合後,可幫助消化。至於水也有正確的喝法,根據作者所言,水的補給以剛起床和用餐前一小時最為理想。

第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生活能防止消耗奇妙酵素,從年輕時代便常熬夜,生活不規律的人,會浪費奇妙酵素,所謂過勞死,也就是奇妙酵素消耗殆盡而死。

最後作者提出「生命劇本」的觀念,作者認為生命本來就具備了能夠健康走完壽命的機制,但人類無視於以自然真理為依據的「生命劇本」,因此必須以疾病的型態付出代價。如果我們想要一段健康的人生,就從現在開始「吃好的食物」、「有正確的吃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大家一起來存「奇妙酵素」的本吧!



作者簡介

新谷弘實

.1935年生於日本福岡縣。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成為胃腸內視鏡學的先軀。
.19歲罹患流行性感冒痊癒之後,就不曾再接受過任何醫藥的治療。
.擔任醫師45年間,從來沒有生過病。
.發明世界首創的新谷式大腸內視鏡插入法,利用大腸內視鏡取代開腹手術,成功切除息肉,對醫學有重大貢獻。
.行醫超過45年不曾開過死亡診斷書。
.在美日兩國合計實施30萬例胃腸內視鏡檢查,以及超過9萬例的息肉切除術,是此領域的世界權威。
.臨床案例中,大腸內徑1/2~3/2被癌細胞侵襲的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兆後,確實實踐「新谷飲食健康法」,都能恢復健康,癌細胞未發生轉移或復發。


延伸閱讀

不生病的生活.實踐篇/新谷弘實

不生病的生活達人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Naturally /Beth MacEoin貝絲.麥依恩

Saturday, January 20, 2007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_邱信一


「知識不再是力量,感性才是力量。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六種感性能力。」已過二十世紀以來,全球的腳步從農業邁向工業,又從工業進入資訊時代,也就是現在電腦稱霸、網際網路當道的世界,程式設計師及知識工作者是建構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職業,從最小的零與一之間到大如企業部門的知識管理,全世界每天產生的資訊,多到一種程度,甚至出現了資訊爆炸與資訊焦慮。這是個資訊稱霸的時代。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龐大的資訊量固然為人類帶來許多的便利與幸福,但吸收知識、應用知識並不一定能滿足人的需求,因為人並不為純粹的吸收與應用而生。「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提出了一種新觀念─一個感性的時代。龐大的資訊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吸收奧妙的知識也不會成為我們快樂的源頭,資訊與知識都需要經過轉化,成為感性的六種力量:設計、故事、整合、關懷、玩樂以及意義,才能滿足未來世代的人才需求。

本書首先介紹要來的世代─感性時代,是個創新、體會、關懷...等等右腦能力的世代,未來的世界不再是由左腦所擅長的分析、邏輯、組織、循序、記憶...等等所獨霸。因著富裕、亞洲和自動化,世界對人才的需求正隱隱的改變。整體世代的富裕,讓人在物質及知識上不但滿足而且氾濫,但人卻仍舊空虛,人開始了對「意義」的追求。而製造生產等形態的事業逐漸外移工資低廉的亞洲,使得歐美各國開始思考,在「重複」、「一慣性」、「可模仿」、「大量製造」的傳統工業產業裡,他們還有什麼是別人所無法取代的?另外,「自動化」也加乘了「亞洲」所帶來的效果,自動化的出現,不但在十八世紀時取代了傳統的勞動者,今日在電腦的推波助瀾下甚至逐漸取代只需分析、一貫作業、程序性思考的行業,更加速了已開發國家想要積極找出未來的答案及出路。而「創意」便是本書所供的解答。左腦的世代雖仍有其重要性,但右腦的高感性、高體會,才真正是影響未來的關鍵。

高感性、高體會的六種力量,帶來對這個世代能力的革新: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需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這六項的前半部是資訊時代的重心,但六項的後半部,則是資訊時代的往前。設計、故事、整合、關懷、玩樂以及意義將會成為新一波的革新。只重視功能將不會得到世人的青睞,設計所來的美觀與情意才能雀屏中選;輔以背景、潤以情感的故事更勝邏輯說理,條理分明的論點;今時代各專業的分散性,也將越來越重視去掌握"關係之間的關係",試著去擁有綜觀全局的能力;理性的邏輯並非人心靈的全部,詩人葉慈說:「只依賴邏輯、哲學和理性思維的人,心智將大半飢渴無助」,從關懷中產生對人的同理心,才能滿足人心的空缺;中國古時諺語:「勤有益、嬉無功」代表傳統的思維,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只有正經、嚴肅與緊繃的工作或生活並不適合人正常的發展,賓州大學一位教授說:「玩樂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消沉。玩樂就是開朗、隨性、歡樂、自信與投入」;「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為了餬口,不知有多少的人以錢為目標,但在物質昌裕的今日,人逐漸有空閒尋找人生的意義、人存在的價值。銷量全球第一的聖經也啟示: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我認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不光是解決人理性的問題,更要會顧及人充滿感情的心靈。本書所陳明的種種高感性、高體會的能力,其實也存在於我們每一位身上,他們原本就存在,只待我們去喚醒和培養。

作者簡介
品克(Daniel H. Pink)
  知名趨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大膽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觀點。係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自由工作者國度》是《華盛頓郵報》非小說與商業類暢銷書。《出版人週報》讚譽該書「已成為人力管理關係的基石」。《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國語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體推薦為二零零五年最佳企管書。

Friday, January 19, 2007

敗犬的遠吠


敗犬的遠吠

作者簡介

酒井順子
1966年生於日本東京,立教大學觀光系畢業。
曾任職於廣告公司、生活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目前從事寫作。
文章以幽默、見解獨到,廣受女性讀者好評。
著作有『敗犬的遠吠』、『少子』、『讚美是勝利』、『食街』、『觀光的悲哀』、『外貿的時代』、『煩惱咖啡館』等書,其中『敗犬的遠吠』獲得第四屆婦人公論文藝獎及第20屆講談社散文獎,並由日本電視台改編為日劇,由日本『敗犬』代表女星久本亞美主演。

「女人即使再怎麼美,工作能力再強,超過三十歲以上,未婚、無子女者,都是『敗犬』;女人即使再怎麼醜,再沒有謀生能力,只要有老公、有子女者,都是『勝犬』。」這是作者開章明義即表達的觀念—所謂的「敗犬」定義。乍看之下似乎是過於篇激的比喻,然而透過文中作者透徹的分析日本女性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我了解到「敗犬」的意義絕非「喪家之犬」,而所謂的「勝負」也與我以往所認知的大有不同。

按本書定義,作者本身即為敗犬一族,她分別詳述了自己成為敗犬的原因、現代社會產生敗犬的原因、敗犬的特徵、敗犬的處世方法、敗犬與敗北的關係、不成為敗犬的準則以及成為敗犬後的十大信條。
書中深刻的探討敗犬的存在價值。現代女性地位與傳統已不可同日而語,因而社會中出現敗犬與勝犬兩種女性,而身為新時代產物的敗犬,對社會沒有傳宗接代的貢獻,相較於有子女的勝犬,年老時仰賴的社會資源也較多,又許多敗犬是所謂的單身公害,破壞他人婚姻幸福的第三者,然而正是許多專注於工作及實現理想的敗犬女性,對社會經濟有不可或缺的貢獻,那麼敗犬對人類社會而言究竟是屬於正面亦或是負面的的存在?作者並未對這個問題下結論,但卻斬釘截鐵的表示敗犬的絕對存在,而在一連串的主題探討與省思中,也讓讀者建立起對於敗犬的全方位認知。

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是,作者通篇以「同情」的語氣講述關於敗犬的種種,又因本身即為敗犬一族,書中自然有許多自嘲之處,然而在這樣看似沮喪與哀怨的氛圍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一種「雖敗猶榮」的態度,這也許正是作者完全符合敗犬條件的一種表現吧!

地下鄉愁藍調_范世銘


我讀了一本書,並且被鋪天蓋地的鄉愁淹沒。那是不屬於我,也不屬於作者的故鄉,卻是本書所有讀者,和作者共同擁有的應許之地,那裡存在著青春年少的自我。

作者馬世芳藉著描寫少年時代的記憶,追溯至六零年代輝煌的搖滾樂。那個年代,搖滾樂甫從一種音樂類型進化為一門藝術、一種思想型態,引領了次文化的走向,甚至牽扯著時代的變動和政治的風起雲湧。對於一個搖滾樂迷而言最為神聖的烏茲塔克演唱會(1969),傳說中五十萬人聚集在大草原上聽歌,也許赤身裸體,也許吸了大麻(據說那時的毒品都還是草本的,尚未流行海洛因這些東西),但沒有暴力,只有音樂、愛與和平。這是當時年輕人的烏托邦,現在只能經由影像和傳說來假想一下,如果我也生在那時代…。

馬世芳也來不及出生。他身處的是80年代的台灣,無法和世界上快速的變動與日漸開放的文化接軌、退出聯合國後更是過著自己小島世界的台灣。最值得慶幸的是,他的母親陶曉清是知名的廣播人,因此馬世芳能夠比一般人更深入接觸音樂。更令人感動的是他擁有一位作家父親,因此今天我們才能讀到如此精練而直指人心的筆觸,用以描寫跨越時空隔閡的音樂和故事。

馬世芳寫著他的年少記憶,寫著他的高中和大學生活,寫著窩在校刊社辦編稿的日子。我也跟著回想我的高中時代,寫稿聽音樂,懷著有天我會寫出個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作、或是成為一個搖滾樂手的大夢。他寫著他買下黑膠唱片後小心翼翼打開的感動,我跟著回想國中時開始收藏珍愛的CD、第一次迷戀的搖滾樂隊。他還寫著那個年代台灣崛起的民歌運動,我讀著讀著,又跟著跳進另一個幻想時空,這次的距離較為近了,是我生長的地方,因此在感受到音樂文化的時代意義和承受過的委屈時,又格外熱血沸騰而幾乎熱淚盈眶了。

我感激這麼一本音樂書寫的出現,交代清楚、情感細膩,又溫柔的面對搖滾樂和時代變遷一切的光榮驕傲與罪惡不堪。我在閱讀中以自己的眼映照出的另外兩個時空,在那之中的樂音和情感,是極為美麗的聆賞。

作者簡介:
一九七一年夏生於台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在「兒童的音樂世界」說故事。十五歲因為一捲披頭精選輯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大學時代一面主編《台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當年節目迭有聽眾逐集錄下,珍藏迄今。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二○○○年,馬世芳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經營與獨立音樂發行事業,屢獲金曲獎與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肯定。
  馬世芳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並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相關連結:
http://honeypie.org
馬世芳的部落格
http://music543.com/phpBB2/viewforum.php?f=5
五四三音樂站 馬世芳個人版
http://hemidemi.com/user/honeypie/home
馬世芳的分享書籤
http://www.douban.com/people/honeypie/
馬世芳的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 張鐵志
那男孩攔下飛機 / 陳玠安
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世紀搖滾音樂祭的真相 / Joel Mackower
剛左搖滾:萊斯特‧班恩斯傳記——美國最偉大的搖滾樂評人,他的時代與他的生平 / Jim DeRogatis

開往中國的慢船_黃俊傑


書介:
  開往中國的慢船(中国行きのスロウ.ボード),出版於一九八三年(時村上卅四歲,正值壯年),收錄了由一九八零年春到一九八二年夏所發表的七篇短篇小說,包括了開往中國的慢船、貧窮叔母的故事、紐約炭礦的悲劇、袋鼠通信、下午最後一片草坪、泥土中她的小狗、雪梨的綠街,對村上春樹是第一本短篇集。這本出版以來已逾廿年的書,如今讀來還是相當具有渲染力,彷彿能讓讀者身有同感,且描寫的景色人物歷歷在目,角色性格非常突出明顯。看來平實的生活在首篇<開往中國的慢船>中,作者回憶起從小到大,依序在生命中遇見的三個中國人,究竟在日本的中國人,與作者會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在這裡,我選擇第二個中國人做描寫。

  地球儀上黃色的中國。今後我可能不會去那個地方。
  那不是為我而存在的中國。雖然如此,我仍會坐在港邊的石階上,
  等待著空白的水平線上,可能會出現的開往中國的慢船……

  記憶的片段常常無來由的向我們心頭襲來…為什麼會想起這回事呢?當我們還理不清頭緒時,腦海中又不經浮現許多相關的片段,彷彿是陷入偵探小說的情節般,我們拾起一塊塊片段,找尋蛛絲馬跡,慢慢拼湊記憶的拼圖。說到底,這又有什麼意思呢?滿足個人的好奇?填補記憶的缺陷?或許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但無論如何,<開往中國的慢船>這一篇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第一次遇見中國人,到底是什麼時候的事?自己突然被自己問到這樣的問題之後,腦中浮現了許多相關線索,甚至想去圖書館確認確切的年份。過去的含糊沒有日期標籤的記憶,紛紛湧現而來…
  要說生命中第二個認識的中國人,那算是大學二年級春天再打工場所遇到的一個不太說話十九歲中國女孩了。工作場所是一家小出版社陰暗狹窄的倉庫,工作簡單而無聊。
雖說是中國人,卻生在日本,目前就讀女子大學,將來想當翻譯;父親在橫濱經營布料進口的小生意。一起工作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星期,她不能說是不漂亮,熱心工作的態度感染了我,但她的「熱心」,有種日常生活都是勉強由其熱心支撐起來的,很難形容的違和感。其實,我和她並不是特別親近。
  工作最後一天的傍晚,領到薪水後,我邀請他到新宿的迪斯可舞廳。她歪著頭想了五秒,說她很高興去,不過不會跳舞。
  十點廿分,因為門禁的關係,只得早早送她到新宿車站。
問了她的電話番號,繼在火柴盒背後之後,她上了電車,我目送綠色的電車離開。之後我邊抽著煙,一直覺得什麼地方怪怪的,腦袋裡有什麼地方卡住了…直到十五分鐘之後,才好不容易發現了-女孩上的是反方向的車。
  十一點十分,女孩回到車站,以為我的生她的氣,故意捉弄她,才送她上反方向的車。女孩說:這種事不是第一次,一定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後來百般解釋之下,女孩才終於相信,答應了我明天再度相見之後,坐上電車離開。而我繼續坐在長椅上把抽完最後一支菸,把空盒子塞進紙屑籠裡。
  九個小時之後,我才發現當天晚上我所犯下第二個荒謬、致命的錯誤:我竟然把寫有電話號碼的紙盒,跟菸盒子一起丟掉了。
在打工的地方,也找不到她的電話號碼,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這位女孩。

心得:
  這篇小說與大部分的村上小說相同,總是這麼沒頭沒尾的,我幾乎讀完了他所有的小說,也幾乎每一本都是讀完就忘了裡面的劇情,不是說他寫的不夠精采,否則我就不會迷上他的文筆了。他的故事,總是沒有一個完整的開頭,沒有一個完善的結尾,整個都是開放的,他的故事似乎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結局,或完成什麼目的所寫的。拿圖形來比喻的話,他的小說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而是兩邊有開口,像隧道一樣的一個通過場所。通常故事再沒有經過一番鋪陳之後,就立刻展開了;在結尾的部分,常常令我覺得那不是一個結局,只是村上寫到那邊就結束了,其實繼續寫下去也不奇怪,但他卻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或是各個小說之間,帶有錯綜複雜的連貫關係,使讀者想要繼續看他的小說,來延續之前沒有結束的故事。
  學長曾經跟我抱怨過:看村上春樹的小說,不會有什麼收穫,不覺得算是真正好的小說,我想這就是因為他沒有結局的原因吧。但對我而言,有沒有結局不是重點,我所喜好的,是他描寫人物個性、行為與情感的能力。故事中的主角,或多或少總帶有點孤寂感,出場的人物也不算多,基調是有點陰沉的,卻總讓我懷抱的期待的心情讀下去,對我而言,這就是村上春樹的魔力吧。

【延伸閱讀】
看見‧村上春樹(僕たち好きな村上春樹):這本書深入探討村上小說中出現的料理、場所、音樂、性愛、朋友、病、打扮…等層面,例如最想吃但吃不到,書中出現的料理Top5、最想為哪篇故事編舞、村上春樹音樂排行榜等有趣的排名,看來讓人會心一笑,死忠的村上迷不容錯過!書後並附有推薦書單,及村上迷所架設的網站,讓讀者能透過此書更加深入村上的世界。

Wednesday, January 17, 2007

快樂的50種方法_張馨云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是不是包錯封皮了?看完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用《快樂的50種方法》這個書名真是浪費這本書的價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本書可不是你想像的那種一般的勵志書,我稱它是一本有內涵的旅遊札記。裡面有美美的圖,一篇篇有趣的標題,和一個個微小的觀察與感受所帶來的深刻體悟,絕對值得你一讀再讀。

「小心眼」、「榨果汁」、「玩耳環」、「脫衣服」、「用整個屁股」、「站著喝咖啡」……讓人乍看之下摸不著頭緒的五十個〝快樂方法〞,是這整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榨果汁」中提到一種叫歐得瓦拉的果汁,它的源頭是三個好朋友希望讓消費者遠離加工食品的迷霧,於是他們買了幾箱柳橙,在家中的儲藏室手工一顆顆的把柳橙榨成汁,再一罐罐裝好用貨車在去鎮裡的餐廳賣。拿到第一天賣果汁的酬勞,才有本錢買第二天所需的柳橙。一家公司就這麼創立起來了。作者為這件事下了一段註解,「人的善良,就像箱子裡的柳橙,久久不用便會發霉爛掉。人的善良,也像箱子裡的柳橙,集合起來才能榨汁」。很貼切又有趣的一個體悟吧!這樣子會讓人會心一笑的感動在這本書裡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要我在這本書裡挑出佳句,我挑不出來,因為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的平凡卻又那麼的不平凡。書裡面有一篇叫做「自由心證」,作者談到在法國的超市買蔬果,是挑好了以後自己拿到秤上秤,然後會自動出來一張價錢標籤,然後你再自己拿去結帳。看到這裡,可能聰明如我們都已經想出了好幾種偷機的方法,類似先裝少一點秤,秤完後再多丟幾個進去,真的被抓到再說嘛!應該也沒那麼衰。這讓我想到現在台灣的家樂福不是有無人圖書館嗎?這些圖書的遺失率不知道高不高?又假如像作者說的,「『被抓到』是做人的最低標準」,我們是不是常常遊走在做人的最低標準附近,嘴巴裡卻還大言不殘的說「貪小便宜」是人之常情呢?這本書讓我對生活中原本認為是習以為常而且理所當然的事都有了新的想法跟反省。

我想我從這本書裡得到的最大收穫就是用一顆好奇的心去看每一樣事物,像嬰兒一樣,把做每件事都當作第一次做,看每一樣東西都是以前所沒看過的,天底下到處都是新鮮事。不要被制式的思考和社會的規範給框住了,跳脫平常的想法,我會覺得身邊的每一個人、事、物都變的跟以前不一樣了。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很好的開始,真的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 相關推薦
王文華官方網站: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tomwang/

◎ 作者簡介
王文華,台大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MBA。曾任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著有《蛋白質女孩》、《61x57》、《倒數第2個女朋友》、《史丹佛的銀色子彈》等書。從小到大的第一志願和唬人頭銜,並沒有讓他真正快樂。直到2005年放下一切,才茅塞頓開。快不快樂,只有一線之隔。現在,他要帶你衝過界線。

Monday, January 15, 2007

為什麼男人愛說謊,女人愛哭?-張嘉閔


「女人只要認識一個男人,就能了解所有的男人;
然而男人即使認識了所有女人也不見得了解女人。」-海倫.羅蘭 美國記者

  兩性的之間的相處與交際,充滿許多技巧性:從初次見面陌生的雙方、朋友、情侶、夫妻、親子等等,都各自依循一種特有關係間的互動模式。或許某些談話技巧或是幽默感之類的談話風格可以藉由後天的訓練來獲得,但很多時候,我們在與異性相處時,卻仍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誤解,從海倫.羅蘭所說的話中多少可窺見一斑,而造成這樣的原因似乎跟男女數千年來的進化有關?

  「為什麼男人愛說謊,女人愛哭?」一書便針對我們可能對異性行為感到困惑的問題逐一作解。作者亞倫和芭芭拉是一對夫妻,藉由兩人的經驗、研究、觀察,以及最新科學上的發現與研究成果,來解答他們與各地讀者接洽時所被提出的四十個問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常可以看見作者舉出一些大腦結構掃描圖作為例證,這是本書頗有特色的一個地方。
  
書中共有十三章,不過大抵上可歸納成三個部分,分別是:
1、關於女人的事:
(1)女人為什麼要哭;(2)女人的秘密評分法;
(3)另一個女人- 他的母親;(4)女人說話的奧秘;
(5)女性的性感魅力測驗;(6)女性性感魅力的影響
2、關於男人的事:
(1)男人讓女人抓狂的七件事;(2)揭開男人七大謎;
(3)男人對異性的吸引力測驗;(4)男人的性魅力;
(5)男人退休以後
3、兩性共有的問題:
(1)碎碎念 - 當某人嘮叨不停時;
(2)妳認為我還在說謊嗎?

  此書用了許多例子與兩性生理結構(尤其是大腦結構)來做分析,從第一章看起時,便可以看到作者鋭利的筆鋒將問題完全剖析開來,譬如在「碎碎念」一章中,作者提到了:女人大腦結構屬於多軌式,不同於男人單軌式的運作,因此女人在聊天時可以同時聊許多不同話題,並用五種不同的語調來轉變話題或強調重點,但問題在於男人在五種語調中只能聽出三種,所以男人常常會聽不懂女人說話時的重點。這一點就令我頗有感受,因為我在跟一些女性朋友聊天時常常就遇到這樣的情形,對方的說話重點在我聽來卻是相當模糊,讓人希望她可以直接地把事情講清楚。因此閱讀此書時,有許多地方著實令我會心一笑,因為作者一針見血地扣動了我同樣擁有的問題。

  書中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作者舉出了許多短而精闢的諺語或笑話,諸如:「時裝秀裡,許多男人真正感興趣的只有泳裝走台。」或「不要閱讀女性雜誌,它們只會讓妳覺得自己很醜。」等。這些短短的一句話其實很清楚點出兩性或同性之間彼此的差異以及特點,不僅對本文的內容有輔助的力量,同時也令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感到更加有趣與活潑感。

  在分析問題後,作者提出了應有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很清楚地向兩性說明了在你(妳)碰觸到這個看似無解的異性問題時,其實可以怎麼作來讓問題逐步消弭-兩性之間在認知上雖然已有先天上的差異,那麼我們如何依據這樣的差異取得更好的互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而這才是此書最終目的:讓兩性間可以更加的了解認識,進一步減少一再發生的衝突、誤解等問題並增進感情融洽。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看完書中提舉有關男人的問題,讓我自己覺得好像也是差不多這樣的……。

  這本書無論是購置在學校圖書館或公共圖書館都相當合適,尤其是學校圖書館。青少年正處在發育期間,對兩性間的差異必然感到好奇,這本出雖然並非全然針對生理層面來論述,但卻指導了青少年對異性應有的正確態度;另外書中有部分面向是從情侶或夫妻的角度來描寫的,而最後一章更是談到男人退休後應怎麼規劃自己的生活,置於公共圖書館則可以分享較為廣大的民眾。就像本書封面所說的:「一本男人女人都要看,8到88歲都要讀的兩性聖經!」作為一本充滿趣味的兩性書籍,這本書實在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亞倫‧皮斯,從十歲開始就懂得挨家挨戶推銷海綿,二十一歲成為全澳洲最年輕的百萬保險銷售員,並晉身百萬菁英圓桌會員,如今則是世界知名的肢體語言專家。他的《肢體語言》一書不僅獲得很高的評價,也暢銷了近四百萬冊,並被翻譯成三十二種語言。他主持的電視節目更擁有超高的收視率,有將近一百萬人收看,他也在世界各地從事巡迴演講。
  芭芭拉‧皮斯,十二歲起即從事模特兒工作,並替TOYOTA、希爾頓飯店和可口可樂等公司拍攝廣告。二十多歲便創立了自己的模特兒經紀公司,如今則是皮斯國際訓練中心的總經理。該訓練中心除出版錄影帶外,並為全世界的企業機構和政府單位舉辦訓練課程和研討會。她也是暢銷書《記憶語言》的作者。她的事業忙碌,但並未因此忽略經營成功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
皮斯夫婦著作系列-
《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亞倫‧皮斯 / 芭芭拉‧皮
《為什麼男人愛偷腥,女人愛浪漫?》亞倫‧皮斯 / 芭芭拉‧皮
《為什麼男人愛劈腿,女人愛嘮叨》亞倫‧皮斯
其它兩性相關書籍-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葛瑞哥‧貝 / 麗茲‧塔琪
《我真的熱愛女人》張國立

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海水正藍_黃可欣



  • 1985年9月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年輕女孩,以第一部作品《海水正藍》擄獲全台灣讀者的心,首次出版便橫掃全台灣各大書店排行榜冠軍書,締造了超過五十萬本以上的銷售輝煌紀錄,成為台灣當代最長銷與暢銷的小說。

  • 中影改編劇情片,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

  • 1990年獲中國時報讀者票選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好書前十名。

  • 2004年獲誠品書店與聯合報主辦讀者票選 【最愛100小說大選】。

  • 2004年,累積銷售量五十萬本以上,發行20周年精裝珍藏版。


一、 作者介紹

1961年3月20日出生,世界新專報業行政科、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中文研究所碩士,1990年獲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曾任教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1997年至1998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散文」、「現代小說」等課程。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
198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起不滅》,依舊締造了上百刷的銷售記錄,稱霸民生報每週排行榜四十七週連續排名第一的佳績。

1995年1月應馬來西亞最大華文報紙「星洲日報」之邀約,初次赴大馬地區巡迴演講,前往參加人數打破當地記錄,當地媒體以「張曼娟旋風」形容本次活動。之後又多次前往當地演講,魅力不減反增。近年來更領紫石作坊作家群前往當地巡迴演講,成績亦是斐然。更以暢銷作家身份,代表台灣出版人參加香港書展之「閱讀台北」活動,並發表演說。1996年5月,以暢銷作家身分,參加新加坡世界書展,並發表演說。
1996年7月1日,成立台灣地區第一個文學創作工作室「紫石作坊」,擔任總策劃,規劃並主編新人創作,為文學的傳承盡一份心力。已出版多樣文學創作集,培植多位港台及大陸地區優秀寫作者,頗受好評與多方注意。
1997年8月被香港中文大學延聘為助理教授。同時,受邀於香港電台甫成立之普通話台,製作主持文學性節目「文學的星空」及生活性節目「夢想的星空」。

1999年2月,《喜歡》出版。書中短篇小說「天使的咒語」內容提及台灣南部鐵道永康站至保安站車票的玄機-「永保安康」,受到讀者深深喜愛。之後被媒體轉載引用,造成「永保安康」車票搶購狂潮。《喜歡》超過十萬餘本以上的暢銷佳績,使得連續兩年皆高居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當中。

2002年參與張清芳專輯「等待」,包辦十首歌詞、文案統籌與企劃顧問。成為繼作家三毛與流行樂壇合作全張唱片專輯歌詞之後,另一位代表作家。2003年以本張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文學之外的張曼娟,喜歡旅行,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她拍過廣告,主持過廣播與電視節目,也參與過舞台劇的演出。

二、 書內容介紹

落紅不是無情物:在一個夜雨中,春泥發火地坐在咖啡廳中的靠窗座位上,等著好友燕晴到來,並消化今早所聽到的消息:沈楚回來了!不過春泥苦等到的卻是代燕晴前來的沈楚。兩人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相識且有過一段刻苦銘心的相愛歷程,是由沈楚所寫的一幅字畫搭起的橋樑開始。不過兩人的戀情就在沈楚有著忙不完的事務、應酬與廣闊的人際關係,而春泥反覆受著原生家庭父母親的影響,因而埋下不定時炸彈。大學畢業,感情也結束的匆忙而令人措手不及。此次沈楚回來試圖挽回這一段感情,但春泥的傷口還在結痂,彼此之間雖有愛但卻有更多部份需要溝通、諒解與改變。

永恆的羽翼:原本賣了房子,高高興興準備和兒子慕風一起出國,卻因為慕風顧慮到他的未婚妻而反悔,像個長不大的小兒子,央求姊姊將父親接回照顧。父親強烈的打擊,不只因為對兒子的失望,還有在鄰居、老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使之後來搬去跟女兒慕雲同住的父親,變了一個人,衰老許多,像孩子般任性,與女兒丈夫爭寵。雖然先前丈夫淮舟一再地體貼,但後來也受不了爸爸的反覆無常及慕雲因照顧父親的冷落,而常為此爭吵。甚至到後來太多的疑忌、猜測導致不諒解、不相信,淮舟離開幕雲,父親又深感愧疚,選擇自殺一求了之。危機亦是轉機,因為自殺的未遂,與意外發現新生命的到來,讓三人之間的關係破鏡重圓、重修舊好。

海水正藍:碧縈和呂大哥就要簽字離婚,而依法律而言,小孩歸父親,既使碧縈再怎麼不捨,她還是得和小孩分開。離了婚的她,決定到丈夫留給她的澳洲分公司上班。這個痛心的決定,卻也決定了孩子小彤生命的延續與否。小彤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下顯得敏感而憂鬱,早熟的他總是把自己逼得太苦。碧縈的妹妹碧紋,為小彤和雪雪講了個「海龍王」的故事,沒有想到竟讓小彤有所省思:如果我死了,是不是可以到我想要去的地方?可以看到我想看的人?之後,小彤逃家、偷了錢,帶著妹妹跑到外婆家中尋求幫助,尋求他的小阿姨、外婆、阿公…,只是想要回到母親身邊。為此,小彤的父親更是不能諒解,彼此關係越演越烈,小彤再度逃家,沒有帶著妹妹,雖然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人了,也交換了條件,可是小彤卻再也回不來了!

三、 令我感動的句子與共鳴感想

落紅不是無情物:杜春泥受到其母親的影響是很深遠而顯而易見的,雖然其父母早就離異,但是潛在對於這件事受到的傷害,讓春泥變得保護自己而且像是女強人般孤傲的活著,她不能容許當她全心全意愛著沈楚的時候,沈楚卻不是她一個人的,被生活許多事情充斥、瓜分,這讓她覺得難堪且不能理解更不能忍受,所以他們雖然有足夠的愛,卻沒有包容彼此的心,所以年輕的他們分道揚鑣。經過時間的歷練這樣的感情還是存在卻也十分難得,所以最後他們究竟願不願意給彼此一個機會,作者沒有明說,讀者卻可以有很多想像空間。如果兩邊都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復合也許只是枉然,只是讓創痛再一次被揭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結局春泥選擇逃避的態度,她不是沒聽見朋友的勸告也不是不知道沈楚回來的目的,只不過她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準備改變自己的心態,愛情就在一念之間,也許錯過了、也或許掌握住了。


永恆的羽翼:我記得我國中的時候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對於「永恆的羽翼」還有「海水正藍」這兩篇印象最深刻,也受到莫大的悸動。因為自己家庭的關係,對於「父親」這樣的親職角色,我有許多一言難盡、複雜的情感糾結,所以對於其中父親在受到兒子與自己真的老去的事實雙重打擊之下,會變得這樣任性甚而無理取鬧,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正因為父親從小父代母職將孩子辛苦拉拔長大,所有一切支撐的力量來源就是自己孩子吃的飽、過的好,所有的生活重心就在孩子身上,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有能力且有自己的生活後,父親忽然變得失去重心也開始喪失信心,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理由,覺得自己只是孩子的負累,再加上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像皮球一般踢來踢去,他深覺自己如果從世界消失也許一了百了會比較乾脆對孩子也比較好。這樣的父親是無助徬徨而容易受傷害的,尤其在發現自己的生活能力也逐漸喪失之後,為什麼身為兒女的我們都不能將心比心?為什麼身為兒女的我們在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卻忘記自己的根本?我完全不能理解也不能苟同慕風的所作所為,他所擁有的這一切到底是誰給予他的?可能外人都只看見他飛黃騰達、有成就的一面,我卻感覺他內心其實還很幼稚,還是找不大的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求助於姊姊、對於奉養父親這樣天經地義的事情卻視為一件差。這篇故事我想多少反應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形,真正問題並不是出在於誰奉養或是父親其實該歸於何處對他比較好,而是在於孩子方面表達出來的那顆心,就是因為父親感受到兒子那樣冷漠忽略的態度才讓他絕望、崩潰。反過來說,是不是也正因為父親從小對於兒子的過度呵護、寵愛,才造成現在這樣的結果,家庭之間的功能失常我想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海水正藍:孩子是無辜的。明明父母雙方都知道小彤的敏感、早熟與憂鬱性格,卻眼睜睜讓悲劇發生,我想每一個大人都有責任,包括小彤曾經很信任的「小阿姨」、「外婆」、「阿公」等等,他們都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抱著中國人既有的傳統個性,認為別人的家務事局外人實在沒必要插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實在不能、也無法干涉許多,愛莫能助真是最可笑的藉口了,有許多的機會與跡象都可以挽救一個小生命,卻就這樣讓事情發生,讓孩子承受這個年紀不能承受的痛,孩子天真的以為這條路是他選擇的唯一、最後一條路,在其他重要他人都不能伸出援手時,所以他只好採取最激烈、最極端的手段,表達他的痛苦、他的渴求,終於他交換了條件,可是代價太大,可以想見雪雪長大之後得知自己哥哥帶著怎樣的心情離去又會是怎樣銘心的創痛?!父母親不應該總是以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因為我這學期有修一門「親職教育」的課程,學到許多,也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重大,一些容易被忽略、極細微的不管是傷害或是影響,都會在孩子身上看到或大或小的痕跡,何況是離婚這樣大的打擊,並且與母親長時間的分離、過著類似被父親控管的生活,只要父母親願意停下來想一想、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場來思考,就可以避免掉許多傷害。新生命應該是值得喜悅的事,但是在尚未做好準備,不管是身理、心理甚至是財務上,就不應該輕易生下孩子,讓孩子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延伸更多社會問題,傷害代代延續。



『命運安排他們分手,再聚首。但,兩人心中的滄桑與距離,卻又有誰替他們安排妥貼?』

『春泥看著麵包被拿走,驀地有些心慌,彷彿被拿走的是一些她最珍貴的東西…去了!再也回不來!只留下惶然與依依。』

『她唇畔的笑意凝結,轉開頭,才發現餐廳內的燭火早已取代了水晶燈,光閃瑩瑩,跳動的紅焰,把每個人的臉頰映的緋紅,雙眸變得璀亮。此刻,他正向她露齒而笑,而她一揚睫,彷彿又如當年的青春,神采飛揚。』

『父親不語,他腦後花白的頭髮突然對慕雲形成強烈的刺激-爸爸老了!老了!前半個小時,他還神采奕奕,如今,就如此蒼老而憔悴了。』

『忘著那笑,她覺得迷惑,年輕時父親身兼數職,除了上班,做家事,還要照顧兩個稚齡的孩子。但,他做得那樣認真,那樣完美而愉快!為什麼她就不能呢?為什麼?』

『一陣熱血湧上腦門,她好容易站穩身子。父親-父親竟然尿床了-。她望向父親,頹喪而消瘦的背影,那陳舊的棉襖,在寒風中微顫。淚水迅速湧進眼眶,她用力咬住唇,返身向臥房跑。』

『淮舟的手悄悄的、緊緊的握住她冰涼的手,沒望向她,卻握得那麼緊,弄得她有些疼。她不掙動,只輕巧的貼近他。隨著他望那電梯上跳動的號碼-10、9、8、7、6-一陣熱熱的暖流向眼裡漫流-5、4、3、2、1-她知道,事情總算過去了!』

『一陣吸鼻聲傳來,慕雲連忙開燈,奔向床邊,她又驚又慟的望著紅腫雙眼的父親。父親-哭了?十幾年前,幕風生過一場大病,在他床榻,父親曾掉過幾滴淚,那是唯一的一次,她見到父親掉淚,而今,父親竟然哭腫了眼睛。』

『從小,爸爸養我、教我、愛我、保護我,他像隻大鳥,用又溫暖又安全的羽翼護衛我們,替我們遮風擋雨…,然後我們長大了,他成了一隻老鳥,脫盡了羽毛,又冷又弱,而我的羽毛濃密的可以為他遮風擋雨-我怎麼忍心把他丟下?我怎麼可以?』

『可不是嗎?姊和姊夫有足夠的愛,但,今天以後,他們竟將形同陌路了。他們之間缺少什麼?那些廝守終生的恩愛夫妻,又多了一些什麼?』

『「我一定聽話!我以後好彈琴!我做完功課才看電視!我不偷吃冰棒!我會照顧雪雪!我下次考第一名!你們不要離婚好不好?我…我…。」他再也想不出什麼辦法,渴盼的望著對立著的姊夫、姊姊,像一個等待宣判的死刑犯,猶等待著可能出現的一絲希望。』

『小彤七歲半的世界,在一瞬間,毀滅殆盡。我幾乎可以聽見他小小的心靈被擊成粉碎的聲音。他停頓了大約五秒鐘,然後,如野獸垂死前歇斯底里的哀嚎哭叫起來,那是一種令人戰慄的,自地獄傳來的聲音。雪雪嚇得跟著大哭,我們只能陪著哭,所有的人,對小彤破碎的世界,全都愛莫能助阿!』

『「其實阿,我常常在沒有人的地方跟媽媽說話,媽媽說我想念她,她都會知道。有一天晚上,我好想好想媽媽,後來我睡著了,真的看見媽媽來了,她把地上的小熊撿給我,我大聲叫媽媽,結果,不知道怎麼搞的,變成爸爸了。爸爸說我又做惡夢了,我不是做惡夢,只是夢到媽媽…。」』

『「外婆!求您讓我們留下來吧!求求您!我再也不要回家了!我一定聽話!我會乖!真的會乖!」他哭著說,雪雪也哭著。我和母親正要拉他們起身,小彤突然叩頭如搗蒜一般,敲得地板碰碰作響。雪雪真的被嚇哭了,哭聲異常尖銳。我和母親竟也拉不住小彤,他的力氣出奇的大。』

『沙灘上,碉堡遙遙在望,海水曾漫上沙灘,沙子又軟又濕,我跑不快,思想卻轉得飛快-讓小彤在裡面吧!在碉堡裡面吧!貝殼是大海的耳朵-哦!天哪,救救小彤吧!他沒有罪哦!天!他沒有罪!神阿!不管何方神聖,只要祢能傾聽,求祢聽我祈禱!救他吧!他只是個孩子,只是孩子!』

『雪雪啃著新上市的麻豆文旦,依著母親,伴著父親-小彤!這就是你的交換嗎?這樣的交換,孩子!你可滿意?』


四、 選書緣由、推薦對象

選這本書是因為我跟姊姊從以前就會看張曼娟的書,尤其對她的第一本創作印象深刻,而在事過境遷之後,回想起來,這本書仍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海水正藍中關於小彤的故事,當時更讓我為其悲慟不已,為其遭遇之不公與悲涼而留下了關於那一段時期的深刻記憶。要做書評時,腦海中不時閃過這本書,不知道過這麼多年之後我再重新閱讀會有怎樣的感觸與新發現,雖然一開始我要推薦的不是這本,不過後來因為這本書的記憶太過鮮明,再加上我本身也很想將其重新細細品嚐,並且推薦給大家,所以最後還是走回頭路,選了這本「海水正藍」。

推薦對象我想國中就可以閱讀,因為書中的故事內容乃至於文句都很通暢白話,沒有太艱深晦澀的情節,字裡行間也很清晰易懂,是本容易讓人順暢閱讀的書,而且我想可以有很大的迴響。


五、 關於張曼娟之推薦閱讀與相關網站

官方網站http://www.prock.com.tw/prock2-shortstory-menu.html

心靈航海圖之女兒國http://www.prock.com.tw/abouther.htm

張曼娟‧海水正藍‧二十週年紀念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cris/200410_oceanblue/oceanblue.htm

曼娟小說流http://blog.yam.com/manchuan

小說創作:《海水正藍》、《笑拈梅花》、《鴛鴦紋身》、《我的男人是爬蟲類》、《喜歡》、《火宅之貓》、《彷彿》、《芬芳》、《妖物誌》、《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

散文創作:《緣起不滅》、《百年相思》、《人間煙火》、《風月書》、《夏天赤著腳走來》、《青春》、《黃魚聽雷》、《不說話,只作伴》、《人間好時節》。

有聲作品:《遇見小王子》。

愛情雜文:《愛情可遇更可求》。

都會隨筆:《溫柔雙城記》、《女人的幸福造句》、《幸福號列車》、《呼喊快樂》、《曼條斯里》、《永恆的傾訴》。

藏詩卷:《愛情詩流域》、《時光詞場》、《白話中國古典小說全集/策劃主編》。

學術論文:《古典小說的長河》。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她只是個孩子_陳盈芝


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綁架隔壁三歲的小男孩,將他綁在樹上用火燒他。多麼駭人聳動的事件啊!這是怎麼樣的一位小女生呢?什麼原因促使她這麼小小年紀就使用這麼殘暴的手段?在<她只是個孩子>這本EQ從建的書中,將會看到一段憾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小女孩,名為席拉,四歲時母親帶著弟弟走卻將她遺棄在高速公路上,之後又被從監獄釋放出來的父親虐待,父親將母親的逃跑全怪在席拉身上,所以席拉總是認為如果自己能夠乖一點,會點什麼,媽媽就不會遺棄她。在團體活動中,席拉總是表現出十分不合群的態度,甚至抗拒別人給她的關懷,用殘暴的手段來解決不開心的事情,EX:把魚缸的金魚抓出來戳瞎眼睛、將所有的作業摧毀,不是撕爛就是揉爛…。一個從不哭的女孩,在她心中認為如果哭了,就會讓對方看出自己受到傷害了。

桃莉,很喜歡小孩、很有能力、也喜歡接受挑戰的一位老師,在<垃圾班>帶領各種智能不足、情緒失調、行為失調、生理殘障的學生。後來席拉的加入,雖然給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困境,但也因為她的耐心和關心,發掘出席拉的聰穎和高智商,並改掉了席拉暴力的個性,讓她走向正規班的正常生活。也發掘席拉父親的父愛,讓父親掏出微薄的錢請桃莉為席拉添購日常用品,而免於被他自己拿去買酒喝。

小王子是席拉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王子和狐狸互相馴服的故事,就像桃莉和席拉一樣,因為馴服了對方所以要為對方負責任,要信任對方,即使不在身邊也能像狐狸看到稻穗想起王子一樣成為朋友。這馴服的道理,不但讓席拉成長,也使得最後席拉離開了桃莉依然能夠正常生活,不會故態復萌!

看完這本書,我真的覺得桃莉是位很棒的老師,雖然我也很喜歡小朋友,但我的喜歡一定遠遜於她喜愛的程度,對於這一群世界公認的瘋小孩,她說:「他們都只是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有時候會感到沮喪罷了。但大家卻將他們全歸類為不正常、失調,但這些孩子絕非如此。」她的信心她的耐心,還有她規劃的教學方法,晨間的討論會、寫小紙條鼓勵他人還有寫作課,都是讓這些孩子有機會表達看法並且學習關懷別人的機會。桃莉的不打小孩也是讓孩子從陰影中走出的一個堅持,這些從小不被疼愛甚至飽受虐待的孩童心中,做錯事情一定會被打被討厭的,但桃莉用了解和體諒去原諒他們,照樣的喜愛他們,關愛他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愛佔了是很大的部份,因為有愛所以我們能包容對方,去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因為有愛,所以我們學會信賴對方,成為交心的朋友!這本書中處處充滿了愛,希望自己也能夠像桃莉一樣,對所有的孩童有著寬容的心,並且有著一視同仁的心,有病的孩童也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不是不幸,只是有點麻煩需要大家幫忙而已。
作者介紹
桃莉.海頓,一個年輕的教師,美國教育界推崇她為「愛的奇蹟天使」!同時她也是一位兒童教育心理學家,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真愛的教育為人稱道,更被視為教育界的楷模。她也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其作品皆為真實故事,經典之作:《籠中的孩子》、《沉默的潔蒂》、《別人的孩子》、《另一個孩子》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_吳誠璿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一書中,作者─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創造了一位瘋狂購物、卻又魅力無法擋的女孩-麗貝卡.布盧姆伍德。

書中這位令人哭笑不得的主角─麗貝卡,她在《成功理財》雜誌社工作,而她與她的好友住在倫敦高級住宅區的漂亮公寓裡,她個性幽默風趣,擁有一群出入於上流社會的朋友,以及堆滿整個房間的時尚服飾。 但是,事實上,她雖然在理財雜誌上班,可是她卻是個完全不會理財,並且花錢如失控般的女孩,而且她的薪水根本負擔不起這些昂貴的消費。

麗貝卡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她瘋狂購物的欲望,她雖然知道自己不該這樣,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她也曾試著削減開支、增加收入,卻無濟於事。 於是她開始積欠一筆又一筆卡債,甚至編出很多令人覺得好笑奇怪的理由來躲避信用卡公司的追討,為了擺脫日益窘迫的財務狀況,她所編造的故事也變得越來越離奇。於是,她只好又從購物中得到些許安慰,哪怕只是買那麼一小件東西......

書中最令人捧腹大笑的是麗貝卡在購物時內心掙扎的獨白,雖然她一再地提醒自己要節省開銷,但總是不自覺的被路上經過的櫥窗吸引,最後仍又是買了一堆衣服跟鞋子以及一些無聊的開銷品。麗貝卡只好在懊悔中,用各種令人覺得好氣又好笑的理由來安慰自己。當帳單如雪花般飛來時,她極力躲避還把它們塞在任何看不到的角落,來試圖去忘記它們!而他在進行節省計畫時,卻又停不下來購買她認為「必須」的物品,在她沾沾自喜計算自己又省下多少時,卻不知道卡債其實又多了好幾筆。

在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愛上了這本書,而後來的續集也同樣深受我的喜愛。也許它無法給人多大的心靈啟示,也許它只是一本讓人噴飯的笑話,但是對我來說,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卻給了同是身為購物狂的我很多想法,雖然自己不像麗貝卡一樣負債連連,但是麗貝卡這個女孩,她的很多地方都可以令我感同身受而發自內心地會心一笑,正是我愛上這本書的原因。



作者簡介
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
  
原為財經記者,她捕捉了今日大眾普遍的購物心理,創造了「購物狂」的時髦話題,讓讀者視她為流行感十足的小說作家,她也一躍成為文壇的閃亮新星。《購物狂的異想世界》甫一出版,便登上英國的《星期天泰晤士報》暢銷排行榜。在美國亦榮獲《華盛頓郵報》及《出版家週刊》的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更陸續在全球掀起一股魅力無法檔的「購物狂」閱讀熱潮。 迄今購物狂三部曲在全球總銷售已逾1,500,000冊,並譯為22種語言。值得一提的是,蘇菲至目前為止只出版過四本小說,另一部作品-《Can You Keep a Secret?》在英國出版,銷量高達200,000冊,並即將改編成電影,女主角將由新一代的美國甜心凱特.哈德森飾演。


閱讀推薦
《購物狂挑戰曼哈頓》 蘇菲‧金索拉/著
《購物狂,我們結婚吧》蘇菲‧金索拉/著

Monday, January 08, 2007

乖女孩賺不到大錢_黃于恬

在兩性教育、能力逐漸縮小差距的今天,男性的財富實力顯然仍優於女性許多。看看每年富豪榜裡,女性入選者,總在個位數徘徊、屈指可數。現實生活中,一般女性也似乎比男性較常抱怨荷包空空,存不到錢?究竟是為什麼?難道男性真的比女性更懂錢?女性真的是金錢絕緣體嗎?女孩們,醒醒吧!這會是一本讓妳變身理財達人的超級聖經! 書中提出了75個錯誤的財務觀念及改善之道。在此我舉出一些書中提到而我本身(月光族?!)也常犯的錯誤和各位女孩們分享(也許妳也是這樣?!):
1.貪小錢花大錢。這似乎是放諸四海女性皆容易犯的錯,尤其女性在面臨「買二送一」、「買3件打5折」、「多加100就可以得到……」這些滿額就送的促銷手法,看來對女性朋友尤其管用。女性常會因為便宜所以多買了根本用不到或是不需要的東西,最後反而多花了許多冤枉錢。
2.第一份工作症候群。女性在領到第一份薪水後,常覺得自己有謀生能力,血拼起來毫不眨眼。每月付完帳單後,若還有餘錢就對自己的財力心滿意足。
3.滿足現狀,對財富缺乏想像。女性的消費心態是購買「想要」而非「需要」,而且會大膽立即行動。女性覺得只要生活「需要」被滿足、財務持續穩當就可以,從不給自己設定一個「想要」或更有企圖的財務目標,但在處理財務時,態度卻完全相反。
4.輕易把錢借給家人或朋友。女性「感性」與「照顧者」天性,總是讓她們糊裡糊塗的把錢借給身邊的親友,事後再懊惱不已。
法蘭柯的提醒,是不是會讓許多女性讀者會心認同?只有先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接下來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理財決策。
作者明白指出,就是因為這些錯誤觀念的阻撓,導致女性做出錯誤的財務決策,因此無法踏上財務獨立、財務自由之路。在每個迷思之後都有一個打破迷思的祕訣,清楚告訴讀者該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此外,在本書中,作者認為女性想累積財富,不妨從男性的金錢觀裡尋找學習線索。日常生活中,女人對錢總是錙銖必較,但是一牽涉到「大錢」,很多女人似乎就開始頭腦不清。也許學習男性的理財態度與觀念,是女性邁向「理大錢」的第一步。
原本在我的觀念中,總是認為只要節儉就能夠為自己累積財富。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想勤儉已經不算是適合儲留財物的最佳方法……「我想賺大錢!」這是每個人的體認與目標。而如何花錢有道、守錢有方,是我現在應該要漸漸的去學習實踐的。投資理財並不意味著一定從我手中的錢財開始,最重要的是要如何通過投資理財,使我具備更大的價值。有的人會通過美容、整形等方式提高本身的外在價值,有人會通過學習深造提高內在價值。當然,二者並舉是最理想的,但是容顏易逝,在保養自身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多地通過知識的積累來實現內在價值的不斷提升。隨時更新投資理財觀念,別再把隨意花錢當成女人理所當然的權利。
‡關於作者
羅意絲.法蘭柯博士(Lois P. Frankel, PhD)
.現任加州國際企業培訓公司總裁。該公司主要專注於高階主管教練、領導發展、以及團隊建立等領域。
.她也是極受歡迎的演講者,以及暢銷書作家。目前居住於加州帕薩迪納,過著富有的生活。.她是領有執照的心理醫師,擁有美國南加州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
.暢銷書《乖女孩得不到大辦公室》(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的作者。曾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選為2004年10大商業書籍。
‡相關閱讀
.窮人窮什麼? 秦榆/著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 T. Harv Eker/著
.全世界的有錢人都在說「不」 盧燕俐/著

Sunday, January 07, 2007

愛上圖書館_杜依倩


愛上圖書館
  『如果你曾待過圖書館,圖書館書香的歲月和人文的氣息,將像流動的饗宴,永遠跟著你。』作者王岫在自序中將海明威曾對巴黎所做的讚嘆改為自身對於圖書館的那分獨特氛圍以及身為圖書館員所被賦予的使命,所吐露的衷心詠嘆。
  作者王岫,浸淫圖書館工作三十年仍樂此不疲的老館員,以充滿書香的人間歲月佐以熱情澎湃的人文氣息,寫下多年來愛書的體會與傳播書香的責任感。全書擺脫了說教口吻,以輕快生動的散文形勢筆觸寫成。其中,內容分別包括了與書最接近的人事物、各地各樣的書店風景、形形色色的圖書館大小事,以及不自覺地,愛上閱讀。雖非第一手採訪資料,但仍能滿足不少愛書人對於國外圖書館與書店的好奇心。包括了『讀完<大英百科全書>的人』、『殺人犯的書店茶會』『以書為主題的節慶-橡樹丘節』、『海上圖書館』、『<湖濱散記>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等等引人入勝的篇章。
  除了國外圖書館、作家與書店資訊之外,最扣人心弦的篇幅,非是作者個人的圖書館工作經驗談莫屬了。作者認為,館員只是默默地「看」很多書,卻未必有時間「讀」很多書的人,更指出他們「與書為伍,只不過是在維護、組織、傳播資料,默默奉獻,造福他人而已」,娓娓道出圖書館員的美麗與哀愁,但也讓人能深刻體認到圖書館員捍衛保存全人類的知識,為了讓讀者能享有文明智識的權利,其中的犧牲奉獻,更是讓人欽佩。
  翻閱著每一篇章,猶如涓涓細流,細數訴說著人與書的故事;不著痕跡的,一場人與知識文明、文化傳統的對話正悄悄的展開。我們可以透過作者以自身觀察體悟而寫下的篇篇對於圖書館、書店、閱讀的情感與獲得,而從中發現這塊我們往昔只是匆匆一瞥,從未駐足覺察的領域。
  其實,書中有不少篇幅皆提及到,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總是不容易被世人注意,或許不像企業家、律師、醫生等等職業這樣光鮮亮麗,總是被人認為是成日待在藏書閣內與書為伍的『守書奴』;但看完本書,你將發現圖書館的存在是神聖且必要的;圖書,是承載人類文明紀錄的證據,而圖書館則是竭盡心力在捍衛傳承歲月累積的知識與文明;然而,即使擁有了再多豐富且傲人的知識文明與歷史紀錄,卻不曾為人所知,更是抹煞了前人胼手胝足的保存智識文明的心血;而圖書館員,則是一肩擔起傳承者的工作,引領讀者在浩瀚文明知識中,鑑往知來,成為過去與未來的接軌。別忘了,在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圖書館正默默的為人們搭起通往光明彼端的高塔。

作者簡介:
  王岫,台中人,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圖書館學組畢業,曾任職於台中圖書館、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以及國家圖書館編審。經常在國語日報「每週書訊」及中國時報「開卷」等撰寫專欄,撰寫有關圖書館、閱讀及圖書出版等專業文章,著有專論《書海探索》及散文《鐘聲》及《天少老爸俏女兒》等書。
  
延伸閱讀:
圖書館的故事-人與書,千百年來不曾平靜的歷史,Matthew Battles/著
神保町書蟲:愛書狂的東京古書街朝聖之旅,池谷伊佐夫
嗜書癮君子,湯姆.羅勃
在圖書館培養比爾蓋茲,李賢
迷戀圖書館,王岫

Saturday, January 06, 2007

我的天才夢_吳佳典

我的天才夢
「一個人生命終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無非就是發現自己,並且勇敢的成為自己。」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從小,我們總有著許許多多的夢。「長大後,我要開飛機!」「我要當醫生!」「我要…」此起彼落的童言童語,可以繚繞整間教室。不為什麼,或許只是因為老師告訴你有一篇作文要寫「我的志願」。
我們身處在一個被建構的框架中,老師告訴你、父母告訴你、學校告訴你、社會告訴你,一個被建構出來的良好模範;小時候要努力唸書,要保持全班前十名,要當乖小孩,將來才可以變成一個「有用的人」;長大後,要認真賺錢,要獲得權力地位,這樣子你就擁有一個「出色的人生」。
究竟什麼是「有用」?什麼是「出色」?
我們總是在追逐這些被框架出來的夢。在課業上、職場間,人人都在競爭;競爭名氣、金錢、地位。或許在這些競爭過後,有的我們成功了,自以為是的冠上滿意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擁有的價值,把自己的功成名就貼上「天才」的標記。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為了回應世界上所要求的標準、楷模罷了。
「我們活在一個以答案為中心的文明裡。問題似乎只是為了顯要答案而存在的配角。我們先有了標準答案,再創造出附和答案的問題。」
「久而久之,標準答案變成了一種非存在不行的必要。整個社會不再有能力問什麼或者是發出質疑,傾全力投入對現成答案的追逐。」
人的一生就這樣子被社會既成的答案給限制住了;人的夢想就被社會中既成的形象給現實化了。我們不過是在追求他人給予的「天才夢」罷了。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不是你擁有的物質、生活、成就。而是瞬間那一剎那你的感受。
「時間來自於不存在的未來,進入到不會延續下去的現在,再走進已不再存在的過去。」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亙古廣大的時間裡,我們所追求的現實名利,只不過是稍縱即逝的玩意兒。過往既不可追,未來亦遙遠矣,把握當下,享受你最純真的夢才是正確出色人生的做法。

作者以自身的故事,敘述了被現實社會框架所箝制的人生路程,從小時候的成績規範,到考取好的學校,甚而成為人人稱羨的醫師。表面上所獲取的成就地位,在不斷的成功、名氣、衰老、無常…一一擦身而過之後,最後發覺了偉大功勳以及意氣風發背後的虛幻,所謂的功名利祿只是些帶不走的欲望,那又何不把這些欲望給捨棄,好好享受當下的感受、想要做的趣事兒。
作者放棄了醫生這個崇高的地位,專職寫作,只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最純真的夢想:「用一支筆把整個世界搖一搖、晃一晃,好奇的想看看會不會有一些什麼新鮮事掉下來。」

作者簡介:
侯文詠,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
目前專職寫作,兼任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萬芳醫院、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侯文詠是臺灣的暢銷作家其中之一、他的寫作領域橫跨散文、小說、兒童文學、有聲書、並經常參與電視知性節目
來賓。侯文詠的勵志作品在臺灣通俗文學範疇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聯結:
《天下30》雜誌專訪侯文詠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0080
侯文詠官方網站http://www.crown.com.tw/book/wenyong/

著作:
長篇小說《白色巨塔》:述說醫界的權力爭鬥。
《危險心靈》:教育改革下學校、社會、學生、家長面對的問題。

世界是平的_詹璇依



  The World is Flat                            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這是比爾蓋茲已經推薦過N遍的一本書。他說,這是一本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都必須讀的一本書。   《BusinessWeek》說,所有的MBA都在讀《世界是平的》。《財星》雜誌說,全美國的州長、國會議員都在談《世界是平的》。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建議,進職場前應該先讀《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學院甚至要新生來報到前就先把《世界是平的》讀過。
  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因為,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
  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同樣的,大企業也可以比小公司更靈活,更細膩。從前做夢都沒想到的,今天不只變可能,甚至是必要了。
  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
                                        這樣聳動的內容簡介,引起我想一虧這本暢銷書背後的真實面貌,到底有多麼獨特的魅力橫掃全球;我一向對財經類的書籍興趣缺缺,然而此本書,作者運動生動的筆觸,自身的經驗以流暢卻又令人不得不信服的口吻,跟著作者一同體驗且明白:世界真的是平的!                                                   由於他是一本暢銷書,我相信很多人都已拜讀過,不過我還是小小的提及一下本書簡介,作者以美國的角度出發看全球化,親身到訪對全球化有重大影響力的主要企業,實地觀察他們的經營情況、訪問關鍵人物、了解當時的環境背景,由共產主義瓦解冷戰結束到資訊科技演進應用的歷史軌跡,歸納出剷平世界的強大匯流是如何造成的,並語重心長的給國家、企業、家庭與教育政策應該要努力的建言,提出目前企業該如何做才能致勝,並不忘記請大家在進步的同時不要忘了,在不少非洲、拉丁美洲甚至印度、中國還有許多看不到希望的弱者,同時呼籲我們別忘了當我們這方便的使用這些科技時恐怖組織也有著相同的工具與能力,仇視封閉的意識形態的、恐怖攻擊、及戰爭是可以輕易將這些摧毀的。 或許當看之下,會有一種我並非商學院管理學院或是理工學院的學生,閱讀這本書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感受,然而,倘若是被這些觀念所宥,我們的視野就會變的狹隘,因此,我還是推薦此書給學習資訊的我們,一定會從中有所收穫.                                                   接下來我們可以探討為何作者認為世界是『平』的呢?那是因為作者認為有所謂的“十大推土機”,分別是:柏林圍牆的倒下、網景(Netscape)的上市、工作流軟體、資源開放、外包、岸外生產、供應鏈、內包、資訊搜尋及輕科技「類固醇」,將這個世界推平了。                      這其中我認為「網路」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及角色,因為從「網網不互聯」到「網網互聯」,這當中當然需要許多技術提升及軟硬體的開發而促成,但是一旦形成了以網際網路為平台的「網網互聯」之後,世界抹平的速度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快的多,而且連帶改變了人跟人之間的規則、角色及人際關係。                                                      世界推平之後的結果是什麼呢?作者將這樣的結果解釋為"全球化"。作者將全球化歸納出三個時期,全球化1.0是由國家的國力來推動全球化,全球化2.0是由企業來推動,全球化3.0推動力是來自個人。拜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全球知識網路連結變成單一網路,新科技建立了新的工作流平台,讓企業將工作切割,包出去給世界各地的知識中心,以最低代價換最高效率,企業做更廣的結盟競合,在這樣的平台上個人有更多更大的機會,創新繁榮的新紀元產生了。也就是說,個人是可以直接跟全球接軌的,不管是合作或競賽。那接下來可以問的是:我在當今的地球村之中,如何佔得一席之地?我要如何應用自己的力量,與他人進行全球的競合?這樣的思考是重要的,如果不想被這世界的潮流吞沒的話。面對這樣快速又龐大的變化、機會,書中也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因為是個人與全球的競賽,如何在全球幾億人口中不被淹沒,唯有提高自己的競賽籌碼、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                       除了反思何提高自我價值之外,書中的第十一章:對許多人來說,世界一點都不平,在地球的另一端,還是有許多在黑暗角落飽受病痛纏身,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希望的人們,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裡,世界已經縮小抹平,但是還有好幾億人因為健康太差、政府太腐敗而生活得毫無希望,有些生命受愛滋、瘧疾、肺結核等所威脅,沒有供電和清潔的飲水。有些健康尚可但是力量太弱,他們可能住在已經抹平的國家,但是沒有參予的工具與技術及基礎設施,有些是因為管理者的貪污與管理不善所致,帶來的就是憤怒或暴力。而有些是被封閉在宗教轉化的政治意識形態中,新科技抹平的景況下年輕人無法發揮潛能,以至於挫折太深,甚而演化成絕望與憤怒或是恐怖暴力。                                                          想到那些有苦難的人就愈覺得自己有多幸福!更該珍習現在所擁有的,包括自己的健康、可愛的家人及朋友,可以讀書可以自在的生活,這些雖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的,所以當你有能力時,也別忘了幫助別人。從歷史課本上記載,都說中東地區是世界的火藥庫,一直到現在透過電視透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地區仍是戰亂不已,可憐的是在這裡的人民,他們長期受限於宗教思想,極權下一般人民不易往上爬,就算有才能也沒機會伸展,長久壓抑下會產生極端思想、自暴自棄或是過度自卑而產生的自大心理,認為美國不該以全球領導人自居,更不該參與他們的政治,他們的優秀,他們的才能應該讓世人知道,所以拜網路之賜,他們也可以輕易的取得所要的資訊,並用來製造恐怖事件引起全球的關注!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也給這些穆斯林的人有機會往上爬,用更包容的心對待他們,是不是再這看似抹平的世界中,不再會有恐怖攻擊的威脅,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用「愛」是不是能化解一切,那就有待世人的努力了。          最後,我想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擋的,今天作者提出了「世界是平的」這個觀點,無疑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世界的潮流及趨勢,而我們更要把握「世界是平的」這個現象或趨勢的優點,不要試圖去對抗、抵抗它,反而是應該善加利用這股潮流所帶來的優點及機會,好好充實自己、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了解自己的定位,且步步踏實,而非迷失在這股潮流當中,努力讓自己在全球化的過程或機會中,能夠享受到網路所帶來的優勢及享受!                                                      作者簡介:                                        湯瑪斯.佛里曼紐約  Thomas L. Friendman                                          在《世界是平的》出版之前,他已經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世界是平的》更奠定他趨勢大師的地位。他經常被拿來與曾執輿論五十年牛耳的李普曼相提並論。不過他更勝過李普曼的,是影響力早已不限於美國。他在《紐約時報》每週三、五見報的國際事務專欄,透過紐時供稿系統,固定被全世界七百多種報紙轉載。轉載之頻之廣,無人能出其右。                                        他文體自成一家,速度與噱頭兼具,因為易於辨認,網上甚至出現不少搞笑模仿。他很會講故事,但總是很快講到重點,絕不浪費讀者的時間。他常為自己的觀察鑄造新詞,如本書中的「戴爾衝突防制理論」就已經廣為流傳。                                  他太常得獎,如今已是普立茲獎的終身評審。他精通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有五所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新聞工作之餘,他也是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與哈佛校長薩默斯與本書第四章出現的山達爾共同開一門「全球化」的課。                                          著作有----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                                          "凌志汽車與橄欖樹(了解全球化)"                                  "經度與態度",                                                        推薦連結: http://www.twocw.net/mitworld/video/266/                          作者在MIT的現身說法演講                  

香水_謝志佳

聽到巴黎,你會想到什麼?是巴黎鐵塔,是貴婦,是香水,還是你會直接把它當作「優雅」的代名詞?或許這是大家對法國巴黎既有的印象,但作者筆下的人物就是誕生在巴黎—在那法國巴黎最臭的年代,充滿魚腥、腐臭、墳場屍臭的市集裡。

故事中的主角,在你我的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即使他從你身旁走過,你也不會感覺到它存在的人;他長相平凡,身材瘦弱,瘸了一條腿,在陰暗的世界生活著,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屬於人的「氣味」。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氣味,有很細微的汗味或者是騷味,儘管我們都不以為意,但它確實存在,就像動物會用氣味來分辨事物一樣。葛奴乙,就是擁有動物般靈敏的鼻子的人,或者說他的鼻子比動物還靈!他以嗅覺代替視覺和觸覺,對他而言,就像愛斯基摩人有數十種名詞來表示「雪」;雖然他言詞笨拙,他卻能辨識出全巴黎的味道!

這就是葛奴乙,擁有全世界最靈的鼻子,自己本身卻沒有任何味道的人。本書分成三個部份來描寫他:童年與接觸香水的開始;到心境的轉變,研究超越技術的香水;最後以完成他恐怖的志業,並於劇情最高潮的時候做結,讓讀者在越看越驚訝的同時結束,留給讀者無限的震撼。

小說好看的地方就是在於它的精采的故事性,所以我想盡量的不將劇情帶出,而這是很困難的,如果有看了我的書評減了你的興趣,那我向你們道歉,但我還是是極力推薦這本書的。其實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經由我姐姐的推薦而閱讀。我對翻譯不好的作品一向是沒有什麼好感,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不過越看才會越發現,或許只是我不習慣這個譯者的寫作方式,因為看了開頭之後,才會越發的被這強烈的故事吸引住,作者不論是對主角的內心刻畫、轉淚,到劇情的鋪陳、高潮、結束,一氣呵成,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這本書不厚,僅237頁,但故事的緊密度卻非常高,慢慢的品味,你將可以跟著作者了解主角,發掘他的內心世界,這也是讓我把本書回味再三的原因。有片商將本書拍成電影,於12月中旬上映,看了之後,或許有助於你對《香水》這本書的概念,只是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實在無法將葛奴乙完全的呈現,他那傳奇的一生,內心與思想的「狂」都是劇中男演員無法完全詮釋的。誠摯的推薦這本書,希望你能一起與我踏入葛奴乙用「氣味」建構的世界。

作者簡介
派屈克‧徐四金

一九四九年生於德國史坦柏格湖畔的安巴赫,現居住在慕尼黑。

他是德國近年來最受歡迎的作家。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低音大提琴》,是最常被演出的單人獨幕劇之一;一九八七年出版短篇《鴿子》,細膩地刻劃出當代小人物的性格,並被改編成劇本;一九九一年出版半自傳的短篇《夏先生的故事》,書中並搭配法國著名插畫家桑貝的插畫,相映成趣;一九九五年發表短篇小說集《棋戲》,字裡行間展現出龐大的內在戲劇張力。

在他眾多的經典作品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香水》,這本以嗅覺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在德國甫出版便賣出四十萬冊,並連續九年登上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更風靡了全世界,被翻譯成四十二種語文版本,全球銷量已逾一千五百萬冊,迄今仍是最暢銷的文學作品之一!《香水》同時已被改編拍成電影,由『蘿拉快跑』國際名導演執導,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主演,是德國電影史上斥資最巨的作品。

美國著名小說家約翰.厄普戴克形容《香水》一書『以氣味重構的世界』是『迷人的致命一擊』!巴黎《費加洛雜誌》更盛讚徐四金為『當代文學奇人』!

推薦欣賞

香水 [錄影資料] = Perfume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導演;班維蕭(Ben Whishaw)主演
派屈克‧徐四金 (民83)。低音大提琴。台北市:小知堂

Friday, January 05, 2007

沉默_張如瑩

  「我非沉默著,而是一起受苦」。這是本書最終所要表達出來的。

  「沉默」的內容主要是描述在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對天主教徒的迫害,葡萄牙司祭洛特里哥不相信老師費德拉在受不了酷刑之下棄教,於是抱著找尋真相以及傳教的熱忱偷偷地踏上日本。司祭存著對神的肯定,堅定信念絕不會做出對不起神的事情,對他而言,殉教是一種光榮,也是早已準備好的事。

  在日本的村裡有著偷偷信仰著天主教的村民,辛苦地過著日子,也因為包藏司祭並且堅決不棄教而受到「水碟」的殘忍刑罰。看著埋入水中的兩人,司祭禱告,卻也感受神的沉默並悲嘆著。而他,還是相信著神,相信那些人為神殉教之後就脫離苦海到達天國。
然而,接下來司際仍接二連三地看到虔誠的信徒因為不願棄教而遭受殘忍的刑罰,踏上這個國家明明是要為他們犧牲而來,現在卻看著他們因為自己一個接著一個地死去。最後被關在黑暗空間裡聽著被穴吊的信徒們的呻吟;因為神父不棄教所以儘管那些信徒要棄教也不能被停止刑罰。
司祭強烈懷疑神的沉默,懷疑著為什麼信仰著神還要被受這樣殘酷地對待。直到最後,司祭踏下了自己生涯中認為最美麗聖潔的東西,他踏上聖像,棄教。
後來他才懂,神並非沉默,而是一起受苦。他也才懂費德拉老師背負著多沉重的棄教罪名。這只是形式,他並未完全棄教,他徹底地明白:「為了愛,基督也會犧牲自己的一切」。

  本書取名沉默主要理由是「反抗歷史的沉默」以及「探索神的沉默」。為那些棄教並且被漠視的人說出埋藏在沉默底下的痛苦;以及證明神的存在,「神無法直接回答我們,祂是以肉眼看不到的作用回答我們」。

  在初看完這本書時心中有一種難以平復的感覺,不明白那些懷疑與堅持怎麼並存,我沒有信仰,但卻被書中那些人的信仰感到不可思議!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司祭可以面對著一個個犧牲的信徒禱告後以「他們將獲得永生的喜悅」再看著接下來其他人的犧牲。也和司祭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你一直都保持沉默!」一直到後來再仔細看書中的一些章節對話才了解他所謂的「我並非沉默著,而是一起受苦」這一句話,也才明白這本著作所探討的「神是存在的」、「母性宗教觀」、「弱者的復權」這三大主題。

  作者本身即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用這種筆觸寫出的故事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部分,不光是針對宗教信仰,也可以思考很多人生的堅持或信念。我們到底想要藉由信仰獲得些什麼,又在這樣沉默的社會下是不是也刻意的忽略了什麼?

作者簡介:
  遠藤周作,一九二三年生於東京,慶應大學法文系畢業,別號狐狸庵山人,曾先後獲芥川獎、谷崎潤一郎獎等多項日本文學大獎,一九九五年獲日本文化勳章。遠藤承襲了自夏目漱石、經芥川龍之介至崛辰雄一脈相傳的傳統,在近代日本文學中居承先啟後的地位。
  生於東京、在中國大連度過童年的遠藤周作,於一九三三年隨離婚的母親回到日本;由於身體虛弱,使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被徵召入伍,而進入慶應大學攻讀法國文學,並在一九五○年成為日本戰後第一批留學生,前往法國里昂大學留學達二年之久。
  回到日本之後,遠藤周作隨即展開了他的作家生涯。作品有以宗教信仰為主的,也有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說,著有《母親》、《影子》、《醜聞》、《海與毒藥》、《沉默》、《武士》、《深河》等書。一九九六年九月辭世,享年七十三歲。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
★與另一鉅著《深河》同時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作者遠藤周作在近代日本文學中居承先啟後地位,一生獲獎無數,著作等身,曾獲芥川獎、新 潮社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學獎、谷崎潤一郎獎、野間文學獎等,一九九五年更榮獲日本文化勳章。

一切從基本做起_高詠茹


一切從基本做起

<國家的建設有如蓋一座高樓,地基不穏一切皆為惘然,但不要等到樓要塌了才知道地基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得從基本做起,因為只注重表面 而不注重基本,所有的一切都將崩塌瓦解。>

自己一直很喜歡看李家同的書,尤其在閱讀翻譯小說或是其他文學類書籍之餘,偶爾看看這種學習道理心靈勵志方面的書會有充電的感覺,看了之後發現自己很少思考這種國家體制與自身做人處事的大道理還有關懷弱勢重要性,十分發人深省,看完後有如當頭棒喝,常看新聞卻常為大眾煤體所蒙蔽,很少做深入思考,李家同以非常多的篇幅在探討教育的議題,而其它則是科技與經濟方面的發展,教育方針優劣對一個國家可以說是國力興盛與否的決定性指標,那如此一來怎能不重視,顯然的大家都忽略了基本面的建設,一味追求看似光鮮亮麗的發展,其實走近一看卻是,加工減料漏洞百出,拿目前的教育來說,每每新聞報導的都是,多元文化入學方針使得同學們增加了更多入學管道,大學錄取率年年創新高,人人都有大學唸,大家都是知識份子,看似國民整體素質是提升不少,但實際上教育的問題卻是一個填不滿的大洞。


我們國家的教育真的有達到使每個人都能有平等的起跑點嗎,還是只是加深階層的不流動性,讓窮家庭的小孩接受高等教育機會變少,而經濟狀況好的孩子更確定他們進入好學校好發展的機會,其實可以發現,家境不好的孩子在學業成績方面的表現是較差的,一方面他們可能缺少環境一回家要幫忙做事或是賺錢等等,父母給予學業上的鼓勵也比較少,這些影響是很大的,這時後我們的政府便應該要做些什麼來幫助這些弱勢孩子了,可是從我們的教改看來,雖說其中一項方針是要簡化教學內容讓孩子壓力減少,不再有厚重的書包,壓垮了他們的美好童年,但實際實施後的情況卻不是如此,使弱勢孩子求學階段上其實是充滿不公平的。

   這本書看了之後不僅會讓人反思台灣之未來發展性,還有自己在學習或是做人處事方面的一切都應追求-踏實,一味追求速食主義的現代人是應該好好深省,其實只要能秉持一切從基本面做起的理念,就能從穩固中求成長求成功。

作者簡介 
 
李家同,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教務長與代理校長、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現任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有國科會連續五屆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工科部學術獎、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第二屆東元科技獎和中華民國資訊學會資訊榮譽獎章。他也是美國電機電子學會榮譽會員,並擔任過十一種國際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同時,他非常重視人文關懷,凡事都會以愛為出發點,也特別關懷弱勢族群。他的書深受大家喜愛,文章也在網路上被大量轉寄。

延伸閱讀

李家同--《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陌生人》
La buena suerte- GOOD LUCK:當幸運來敲門
郭泰-王永慶給年輕人的8堂課

Monday, January 01, 2007

十四堂人生創意課_鄭宇涵


  • 一、作者簡介
  • ‧1970年8月生。貓科獅子座A型
  • ‧政大廣告研究所碩士。現就讀博士班。
  • ‧曾任廣告公司文案、誠品特約文案、宏碁數位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聯合報、自由時報、明日報、廣告雜誌、香港ZIP雜誌、皇冠雜誌、TVBS周刊、ELLE雜誌等專欄作者、台灣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兼任講師
    ‧現為自由文案與創意工作者。
    ‧著有「誠品副作用」、「食物戀」等

二、內容簡介

十四堂課:

  • 第一堂:如何在意外頻傳的時代活下來
     -好好活、活得聰明、活得好,是你們第一堂要學、而且要花上一輩子才學的好的功課。
  • 第二堂:如何開挖自己的生命穴脈
     -我們的應變力就是為了要鍛鍊活在機遇裡的柔軟身段。
     -不要受限地演化自己的靈魂物種,一個人絕對可以活出很多種精采的風景,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自己永遠是自己最重要的貴人,但同時也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 第三堂:如何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
     -你得找出自己的獨特觸,一定有什麼是只有你才能做,但別人做不來的。
     -多看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旅遊探險頻道……,藉著廣角鏡頭延伸你的感官,帶你上山下海預覽世界各地自然與人文的奇景
     -以放射線圖的方式繪製自己的生命藍圖,並做短、中、長期的人生計畫
     -新世代的生存法則:高學歷+高創意+高執行力+高效率+高表達力+高洞察力
     -要幫自己建一個別人拿不走的身份
     -二十歲時把自己當三十歲,三十歲時把自己當二十歲
  • 第四堂:如何栽培自己------從五項養成教育開始
     -長出觸角與世界連結,建立自己的情報系統
     -自我養成教育:書本、電影、旅行、人際、環境
  • 第五堂:如何建立獨特的自我風格
     -找出原生於自己生命、感動自己的素材、才能感動別人
  • 第六堂:專心就是最大的力量
     -絕對專心一致的力量,絕對的堅持與勇氣
  • 第七堂:拉大自我格局,漂亮的場面調度
  • 第八堂:不中止的自我要求與評量
     -完成自己不是完成別人,不要與別人競爭
     -形勢若不利於己,就自己創新的形勢,創自己的遊戲規則。
  • 第九堂:多項技能無所不能,與各菁英hyperlink的多孔變頻插座
     -在畢業之前,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培養自己有著很獨特的專業能力與表達風格-把一兩項技能練到很專業,並向四周延展出其他的次技能
  • 第十堂:如何在25歲前順利接班
     -儘可能在大學期間做好萬全的準備。
  • 第十一堂:智慧與知識的均衡比例
     -知識是船帆,智慧是船底,要維持協調的比例,否則會翻船。
  • 第十二堂:低谷反彈、高處思危,如何愉悅自處人生高低曲線
  • 第十三堂:想像力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 第十四堂:相信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獨特的生命驚喜

三、書評內容

  這本書的內容原本是作者原本在大學上的廣告文案一門課,期末答應給學生的一封信,後來出乎意料的成了這本書。
  書名雖然叫創意課,但書中所提及的,卻是可以一生受用無盡的人生態度,不侷限於廣告創意的專業領域。
  整本書以一堂堂課程進行的方式書寫,作者的口吻經常使用第二人稱「你」,平易的文字,親切的語調,就好像作者就在講台上授課,諄諄的教誨,殷切的叮嚀。
  第一堂課以電影<生存遊戲>為例要大家在這瞬時萬變的社會中活下來,不但如何活,還要活得好,這是人生的目標吧。要如何活得好呢?要栽培自己,要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要鍛鍊應變能力,要建立獨特的自我風格,要專心致志,要相信自己。不只創意工作(當然創意更是如此),生命中有變化,有挑戰,有進步,這不是很精采嗎?作者藉由這十四堂課提醒、建議我們人生應當有什麼態度、觀念,才能會活得好。
  是啊,我關心很多事,是否忘了關心自己?我學習很多事,是否忘了了解自己?我做事是不是不夠專心致志?我的眼光是否總是只看到眼前的一小塊?邊看著書時,不斷的對著自己提出質問。在看完書,就像又經歷了一次心靈探索、反省的旅程。
  在第四堂課裡,作者提供了她栽培自己提出了五種方法。栽培自己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一生都可以對自己投資。
這原本是一堂學校課程的期末贈語,所以充滿了對大學生的建議,「儘可能在大學期間做好萬全的準備。」「在畢業之前,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培養自己有著很獨特的專業能力與表達風格-把一兩項技能練到很專業,並向四周延展出其他的次技能」「十八歲至二十八歲這十年是人生相當關鍵、宛如地基般的黃金十年,這十年如果你可以看得清楚、站得穩,往後你就可以走的很遠。請務必把握這十年。」
  我看到這句話時這十年已經過了三年,剩下七年的時間,我可以做到看得清楚、站得穩嗎?我的大學已剩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我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嗎?如果沒有,在剩下的歲月裡要如何做呢?一遍遍的與自己對話著。
  在最後一堂課,作者寫道:「不要盡信老師所說的,包括這本書在內。」這意味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學習,可以模仿,但都要把他變成自己的,活出自己才是成功的活。

四、佳句摘錄

  • 知識是船帆,智慧是船底,要維持協調的比例,否則會翻船。
  • 創意要落實在生活中才會有價值,創意不單是火花或靈機一動,而是要勇敢地實踐它。
  • 夢想如果沒有拿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就永遠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閣樓,一點意義也沒有。
  • 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跟自己挑戰,請保持絕對的專注,千萬不要分心,專心一致才能「至」。
  • Henry Miller說:「我們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引自天下文化出版《旅行,重新打造自己》)
  • 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每一次旅行就換一次血。
  • 趁年輕有體力,走到最遠、最高的世界邊境,幫自己建旅行目錄檔。
  • 大多數人至死不曾發揮自己的能力,他們生時帶來萬貫財富,卻一貧如洗地過完一生。--歐拉治(A.R.O.RAGE)
  • 只要身為人,就有力量;有力量,就能創造;有創造,就可以上天下海無所不在;只要無所不在,生命就無以絕滅。
  • 想像力是解禁的翅膀,創意則讓你享受一場無重力的飛行。
  • 最低層次的學生是把老師當偶像,好一點的是把老師當對手,層次再高一點的是把老師當朋友,最高境界的是有能力做老師的老師。
  • 第一天做事,最後一天做人
  • 把水面上升,就不必再乎水底的崎嶇不平

五、推薦書單選錄

書裡文中提到不少他讀過有感的建議書籍、電影,選擇列表如下

書籍: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發現我的天才》
《BOBO族》
《神秘的和諧》
《發現我的天才》
《創造的勇氣》


電影:
生存遊戲.深作欣二執導,北野武主演
愛你的五種感覺(The five senses),亦翻成”愛你的五種方法”
導演的幕後工作紀錄片,高達、奇士勞斯基、拉斯凡提爾、王家衛、杜可風
太陽馬戲團(CIRQUE DE SOLEIL)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