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白色城堡_李麗儀


  《白色城堡》──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著作,探討了身分認同與文化差異的理念、東方與西方的接觸(這裡提及的“東方”以及“東方主義”,意指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文明,和遠東的中國無關),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圖上有著顯然未知的部分。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令作者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評論說︰「一顆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爾漢‧帕穆克。」

  作者出生於伊斯坦堡,一座由歷史遺跡和陳年往事構築而成的都市。現實中的伊斯坦堡,橫跨歐亞兩洲,城中遍佈古老帝國的遺跡,族群混合,宗教多元。歷史中的伊斯坦堡,交織著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希臘帝國、君士坦丁的羅馬帝國等等的陳年往事。然而,帝國的輝煌已經不在,橫亙在土耳其面前的,是擁抱西方還是擁抱東方的重大抉擇。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啟動,似乎說明土耳其選擇了西方的懷抱。

  在《白色城堡》中,故事是以17世紀作為背景,敘述一名年輕的威尼斯學者,在乘船從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的途中,遭到土耳其船只的攻擊,並且被俘虜送往伊斯坦堡。在這個城市,他成為土耳其人霍加──小說中另一主人公──的奴隸。霍加是蘇丹身邊的諮詢者,在宮中不斷力爭上游的人,他的外貌神似這名威尼斯學者,也受過高等教育。他想與他一模一樣的「我」(威尼斯學者)身上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聆聽威尼斯的生活細節的描述。從中了解關於西方的文學、科學與工藝等一切事務。

  在對西方的理解過程中,起初是好奇,繼而是向往,然後是恐懼,企圖透過強迫「我」以及其他西方人自述醜行來貶低西方疏解自己的恐懼。作者藉以敘說當東方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時而感到的恐懼,害怕失去自己,自己本身的文化。

  之後故事的發展演變成這個威尼斯人與霍加愈來愈難以分辨,不只是因為他們的外表,還有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而在這同時,霍加認識到,他所依存的生活和文化終將臣服於西方,於是,他為蘇丹進行了一連串計畫,陳述自己對東西方命運的認識,勸誘蘇丹贊助他發明新的武器以在將來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這一新武器類似坦克的鋼鐵怪物發明成功,並被運到帝國遠征波蘭的前線,但在圍攻書名所稱的「白色城堡」面前陷入泥濘,毫無用處,宣告失敗。霍加選擇了逃離土耳其軍隊,與「我」交換人生。作者在此也留下了一道謎題,關於兩人身分的難解之謎。而筆者覺得最後意味著當兩種文化融合為一,因而無法分辨異己,而失去了自己該有的文化。當兩種文化相遇時,弱勢族群的文化必會受到主流文化所影響,而逐漸的消失無蹤。

  作者的小說都是以「東西方的交匯」所帶來的極端後果為主體。在這一主題之上,小說呈現出萬花筒式的結構和隱喻。帕穆克之後又出版了《黑書》、《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紅》和《雪》等作品。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並曾在紐約客居三年,自一九七四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一個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沈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一位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生長文化交融之地,養成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一位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般文化交匯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他數度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念書,卻在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近來,他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庫德族的問題有沒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伊斯蘭的相關討論,他嚴厲地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有時候他蓄意地提出問題,有時候他刻意壓抑;他時時關注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是社會的問題,一如他的小說人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