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A Moveable Feast)_許嘉麟

「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到巴黎,你的心裡就會永遠帶著那一個盛宴,不管你有多老,那盛宴永遠會在你的心中!」
這一本書,是海明威在得諾貝爾獎之後,那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帶著他第四任的妻子回到巴黎,然後住在麗池酒店,而令人驚訝的是-服務生就抬來兩箱東西說:「海明威先生,你已經二十年沒回來,可是我們在地下室找到這兩個皮箱的東西,我們檢查裡面是你二十年前在巴黎的草稿。」,海明威看到這兩箱草稿很感動,想起她跟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生活的日子,而動筆寫下「流動的饗宴」這本書。
因此,他就這本「流動的饗宴」變成海明威最後的遺作,因為他得諾貝爾獎之後,好像被詛咒一樣,再也沒有寫出東西,就只有寫出這本「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根據送回的手稿,他懷念起他在一九二一到一九二六在巴黎的生活,尤其是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其實是一家很夢幻且偉大的書店,而且歷史上不會再有。書店主人叫做蘇菲亞,蘇菲亞總是幫助一些流亡的作家或幫作家出書,像大家都知道的喬哀思的「Ulysses尤里西斯」。而海明威在那時沒錢的時候,她會借他錢。此外,還會幫他代收郵件,因為他沒有固定的住址;並且提供場所讓他在寒冷的冬天坐在有暖氣的寫作。他就是在這個書店跟丁香園咖啡館,寫下他的諾貝爾獎作品。
在「流動的饗宴」可以看到海明威在六十歲的時候一個追悔,他結過四次婚,可是他在這一本書裡面想起他第一任妻子的情景,他說「我多麼希望我在愛著她的時候,我就死去。」他也記錄了許多當時他在巴黎和許多作家之間的關係和情誼,像寫「大亨小傳」的費茲傑羅。而書中所寫的巴黎更是個充滿著文學及文化之都,那時的巴黎不像現在如此的商業化,在海明威所走的路線裡,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20是紀初在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的故事,及巴黎這個美麗的城市適合孕育出這些作家。
心得-
巴黎,這個每個女孩在年輕時都將其列為畢生必遊的都市。在海明威的筆下更凸顯她的獨特及人文氣息,而並不是只有明牌及咖啡。如果到巴黎,沒有看過海明威「巴黎的饗宴」,我們不會看出巴黎有多美,看不出它的歷史,嗅不到文化的氣氛。書中所說的莎士比亞書店更是一個歷史上的夢幻書店,但是,它真實存在過的。海明威與莎士比亞書店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對於文學,有一些憧憬,有一些熱愛。也因為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讓他們的名字可以藉由文人的筆一代代流傳,讓後世的人知道文學的力量及美好和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友誼。
而從這本書中更可以看見海明威的寫作功力。他在寫這本書時已經60歲了,距離他在巴黎生活的日子已經過了40幾年;當然,他的年紀也從20幾歲的默默無名、窮困的年輕小夥子,轉變為一個全身是併,並且在寫作有瓶頸得國際知名作家。但是,這本書沒有一個老態龍鍾的影子,讓這本書充滿著二十歲年輕人的活力。可說是海明威的「海式新聞體」寫作法的呈現,因為這本書就是60歲的記者海明威在報導20歲的文壇新秀海明威。他選擇以現在進行式書寫他在巴黎的生活及當時對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就不再以過去完成式去干擾它。這樣的寫作功力是多麼深厚啊!
最後,就如同書中最後一張的標題-「巴黎的日子永遠寫不完」,那是因為巴黎總是值得眷戀。這裡寫的是早年的巴黎,海明威很窮卻很快樂的日子。他寫的景已是巴黎的地標,所交往的人更大多數成為日後世界文壇重鎮。就讓我們跟隨海明威年輕時的足跡,一一去探訪巴黎那與文人息息相關的事、物,讓我們去分享巴黎在海明威心中的饗宴,並加上自己的那個盛宴,讓這兩個盛宴合而為一,永存在我們的心中。提起行囊,在塞納河畔說Bonjour吧!

作者介紹-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延伸閱讀-
巴黎,我愛妳!
Paris,Je t’aime艾蜜麗
二O年代:頹唐的巴黎盛宴Found Meal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 Recipes and Anecdotes from 1920’s Paris蘇珊.羅德莉格.韓特
那兩年,我們全家在巴黎吳俊賢、陳敏慧

No comments: